郭华东,1950年10月6日出生于江苏丰县,地球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郭华东于1977年从南京大学毕业;1981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之后在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工作;1984年至1985年在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学习;1985年至198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室副主任;1988年至199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副所长、常务副所长;1994年至200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遥感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第一、二届主任;1995年至2002年担任国家遥感中心研究发展部主任;1997年至200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1997年至2000年担任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届主任;2007年至201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任;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至201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2012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2017年当选为芬兰科学与人文院外籍院士。

郭华东主要从事遥感科学与应用研究。[2]

中文名

郭华东

出生日期

1950-10-06

出生地

江苏丰县

籍贯

江苏省

民族

汉族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毕业院校

澳大利亚科廷大学

国籍

中国

主要成就

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2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1950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丰县。1964年至1969年在丰县中学读书;1969年至1973年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202部队和237部队;1973年考入南京大学,1977年毕业,1981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1984年至1985年在美国俄勒冈州州立大学学习。1987年起,先后任中科院遥感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8年起,先后任中科院遥感所副所长、常务副所长、所长;1994年起,两任中科院遥感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并任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届主任;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主任。1992年至2000年任国家863计划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及第四、五届专家组组长。是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7所大学兼职教授、《遥感学报》常务副主编及6个国内外期刊编委、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理事长,现任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70年代后期开始从事遥感信息科学特别是雷达对地观测领域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国家科技攻关、中科院重大及国际合作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140余篇,出版中英文著作8部。2011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2016年10月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给地球照相

2002年1月24日至25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和中国科学院科普办举办了“科技在我身边”系列讲座第一期,7位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交叉科学等领域着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讲座,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遥感信息科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郭华东做了题为《给地球照相》的专题讲座。

郭华东研究员介绍了遥感的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遥感的运载平台;第二个是传感器;第三部分是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计算机图像处理;第四部分是遥感的应用。郭华东研究员用大量的图片展示了遥感在农业、找矿、环保、海洋、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广泛应用。郭华东研究员还介绍了光学遥感和微波遥感的特点和作用,并介绍了数字地球的有关情况。郭华东研究员最后说,当中国的遥感问世30多年的时候,国际上的遥感问世也不过40年左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的遥感领域在国际上还是比较有地位的。郭华东研究员希望通过广大遥感工作者不懈的努力,通过政府不断的重视,中国的遥感技术和遥感事业会有更好的发展。

主要作品

“数字地球”在全球变化的研究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它不仅为全球变化研究提供了高科技平台,而且也创造了模拟的实验条件。全书共6章,内容包括:绪论,数字地球的信息基础设施,对地观测计划及应用技术系统,数字地球系统研究,模拟与实验,探索研究。同时,本书还重点介绍了与数字地球密切相关的最新高技术,包括互联网的第三次浪潮Grid、GoogleEarth、VirtualEarth、GlassEarth及WorldWind等内容,全面反映了数字地球领域的最新技术、最新发展战略目标和研究计划。

本书可作为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专业本科生教材,同时也可供从事空间科学、地球科学的研究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获得荣誉

2020年5月30日,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状获奖者。[1]

2020年8月28日,郭华东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地球科学奖”。[3][4]

2021年10月13日,郭华东荣获首届国际科学理事会科学奖。[7]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主要从事遥感科学与应用研究。系统揭示雷达电磁波与典型地物的相互作用机理,建立了无植被沙丘雷达散射几何模型,揭示了熔岩的去极化机理与植被的多极化响应现象,证实了长波段雷达对干沙的穿透性;建立了多源遥感找矿理论方法与模式,建立了重大地震灾情全天时全天候和主被动遥感观测体系,提出全球变化科学卫星及月基观测概念;组织建设了新型对地观测系统,建成神舟飞船陆地遥感应用系统,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数字地球原型系统,任“国际数字地球学报”创始主编。

  • 学术论著

截至2019年7月,发表论文600余篇,出版中英文著作8部。其中《MicrowaveRemoteSensingforEarthObservation》被遥感经典著作《ManualofRemoteSensing》列为国际雷达遥感教科书。

主要论文:

[1]综合主动和被动微波数据监测土壤水分变化[J].李震,郭华东,施建成。遥感学报.2002(06)79

[2]自然地理因素对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影响的样式分析[J].王心源,范湘涛,郭华东。地理科学进展.2001(01)75

[3]“数字地球”与对地观测[J].陈述彭,郭华东。地理学报.2000(01)68

[4]基于雷达卫星图像的黄淮海平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J].王心源,范湘涛,邵芸,郭华东,王长林,刘浩。地理科学.2001(01)63

[5]建设国家对地观测体系,构筑“数字地球”[J].郭华东,杨崇俊。遥感学报.1999(02)

  • 科研成果&项目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国家科技攻关、中科院重大及国际合作课题20余项。作为第一完成人和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3项,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获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及三等奖5项,并获国家863计划突出贡献奖。

人才培养

培养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及国外进修生26名。

荣誉表彰

1992、1996年分别被评为中科院及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俄罗斯地理学会N.M.Przewalski金奖和亚洲遥感协会BoonIndrambarya金奖。

2020年5月,获得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2020年8月28日,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地球科学奖”。

社会任职

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7所大学兼职教授、《遥感学报》常务副主编及6个国内外期刊编委、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22年6月,任国际科学理事会中国委员会(ISC-CHINA)主席。[8]

人物事件

郭华东院士:以“数字丝路”服务“一带一路”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具有宏观、快速、准确探测地球的特点,可将“一带一路”作为整体系统进行大范围、多尺度、长周期、空间无缝和时间连续认知,能为“一带一路”建设和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持。“空间科技在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上大有可为。”

一个由中国科学家发起、20余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学者加盟的大型国际科学计划——“数字一带一路”计划(简称“数字丝路”计划)正式科学实施。该计划为期10年,将致力于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空间科技与全方位应用合作,以“数字丝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郭华东认为,在知识驱动经济发展的时代,大数据是一个战略高地,是新型战略资源,正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经济运行机制、国家治理模式等,也为数字地球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数字丝路”计划的提出,即是数字地球科学概念的典型应用,体现了数字地球的巨大影响力。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2017-03-11第1版要闻)

人物评价

郭华东在遥感信息科学、雷达对地观测、数字地球研究领域做出了贡献。(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评)[2]

郭华东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对遥感方法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以及对建立数字地球模型、推动数字地球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俄罗斯地理学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