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Son)乐形成在1880年,不但是古巴的主流舞曲类型,也是影响整个拉丁美洲舞曲最重要的元素。

中文名

颂乐

形成时间

1880年

类型

主流舞曲类型

地点影响

拉丁美洲

起源

它源自古巴东部的Oriente,这是一个融合多元族裔和丰富音乐文化的地方,主要因为1800年海地发生革命战役,数以千计的难民涌进此地,和古巴的非洲人与西班牙人又进行了一次文化血统的交流所致。

因此颂乐不免散发出一种迷人的混血文化风采。可参考帕特巴斯拉的《马车夫》,和喜瑞拉梅斯特拉的《恶灵》、《百分百古巴》。

简介

最初的颂乐只是原始又朴素的东部乡村音乐,艺人多半用一种有着三对弦的古巴吉他(tres)自弹自唱,衬以古巴打击乐器沙铃(maracas)和刮葫(guiro)。

经由奴隶的传唱传到哈瓦那后,为了取悦资产阶级,企图在乐风上壮大声势,于是乐器的编制渐渐变得复杂起来,20年代的Sexteto Habanero六件式乐器编制组合可谓个中代表:计有古巴吉他(tres)、吉他、崩歌鼓(bongos)、拨弦贝斯,还有摇沙铃(maracas)、弹键盘的双人人声组合。

极盛时期甚至扩大到九件式乐器编制的septeto,有如一个超大型的乐队组合。这样的颂乐飘洋过海向北到了纽约,融合20年代盛行的爵士大乐队乐风就变成了Salsa,是纽约人耳熟能详的新兴乐风。

如果颂乐向南进入南美洲,混入迷幻的电子合成乐,则成了商业化的哥伦比亚Salsa。

流行

1912年开始,美国的唱片公司到古巴录制颂乐专辑,接着各地广播电台也陆续成立,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古巴艺人,终于要借着大众传播媒体站上舞台亮相了。当艺人有了更多元化的发展时,自然不愿被局限在制式的音乐传统里,于是帮颂乐变声的游戏开始。

1927年曾经参与Sexteto Habanero的Felix Chapotin,首先尝试加入小喇叭;盲人吉他手Arsenio Rodriguez,则在他的乐团里加入更多的管乐、节奏和钢琴,此举果然投合大众口味,成为四零到五零年间最具影响力的乐团。

古巴乐团的团长Beny More更酷,他干脆把颂的节奏加快,把慢板的bolero抒情舞曲改成超快板,创造出了Mambo。

笛子和大提琴的介入,则是颂乐最后的变奏charanga,也是如今所能听到的最活泼的当代颂乐综合版。集合各大艺人在1979年录制的《哈瓦那之星》,收录颂乐在这个时期中所有变化的样貌,值得一听。

可以说,颂乐在古巴,是一种永恒延续的声音。或许在每一个年代,它刻印出不同的标记,也许是mambo,也许是salsa…,但是骨子里,它永远是颂(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