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曲概述
海顿在创作这部弦乐四重奏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它将来会被公开演奏,因为这部作品是受约瑟夫·厄多迪伯爵的私人委托而创作,并以伯爵的名字而命名的。事实上,厄多迪伯爵确实把它作为私有财产保存了两年,这期间,只有伯爵那个贵族圈子里的人可以享受到它。
但是这件贵族的“私有财产”在两年之后公开发表了,并且成为了弦乐四重奏历史上最经典的作品之一。其中,尤以第三首“皇帝”最为著名,可以说它是所有弦乐四重奏里最流行的作品。
在此之前,公众室内乐音乐会已经开始出现,而海顿也许是意识到了室内乐正在日益成为一种公众现象。所以在他的创作里,海顿开始注意采用一种更为“公众化”的音乐语言。因此这部本来是献给少数贵族阶层的作品,同样也受到了平民大众的热烈欢迎。
皇帝四重奏第二乐章的主题被用作奥地利国歌旋律长达120年之久,1933年被选为德国国歌旋律,两国统一后仍使用海顿的这个旋律作为国歌。
乐曲赏析
第一乐章快板:在这个乐章(以及整部作品)里,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海顿与莫扎特在创作风格上的明显区别。莫扎特的主题之间通常是充满了鲜明的对比,而海顿则比较注重主题的连贯性,他通常只使用一个主题或乐念,并作不断的延续和发展。这个快板乐章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在开始的30秒里,我们已经听到了整个乐章将要使用的所有素材(这些素材甚至贯穿了整部作品)。接下来,海顿开始不断玩味他所钟爱的主题。到乐章的中段,音乐开始转调,同时出现了一段类似匈牙利舞曲风格的旋律,在中提琴和大提琴带有乡野味道的低沉伴奏音型下,两把小提琴唱起了一首近似民间旋律的主题变奏。随后,这段旋律迅速消失,直到乐章结束,它再也没有出现。
第二乐章稍慢板,如歌的。这个简单而优美的乐章是所有弦乐四重奏里最受欢迎的乐章之一,而“皇帝”这个名字也是因这个乐章而得来的。在这里,海顿采用了他的另一首作品《帝皇颂》的旋律作为乐章的主题。实际上,这个乐章就是由这个主题加上四段变奏所组成的,但是海顿并没有一味的简单重复。而它的主题又是如此的优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歌也是采用了这段旋律。
在主题呈示过后,第一小提琴转而奏出天真纯朴的伴奏音型,主题则由第二小提琴呈现,而中提琴和大提琴则在一旁休息。因此,第一段变奏实际上变成了一段小提琴二重奏。
在第二段变奏里,中提琴和大提琴再次加入。这次主题由大提琴呈现,而其他乐器也开始合奏,音乐变得更加饱满起来。
当大提琴拾起主题的时候,第三段变奏开始了。经过所有乐器的轮番呈现,这时我们应该对主题旋律已经相当熟悉。
在第四段变奏里,主题回到了第一小提琴上。音乐开始萦绕起一种感伤和怀旧的情绪,这将是我们最后一次听到这段优美的旋律了,而别具匠心的尾声处理更是平添了一种告别的意味。
耐人寻味的是,海顿对主题和变奏的处理方式颇具象征意义。四段变奏的旋律与主题都基本相同,而每段变奏的伴奏却是变化多端。这其中的深厚意味在于——海顿的理想是为他的祖国及皇帝创作一首希望之歌——不管世事如何变迁,祖国都将永恒不变。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快板。在伤感的气氛过后,这个小步舞曲乐章就像一阵清新的微风扑面而来。它是那么的欢快和愉悦,让人顿觉身心舒畅。其实,这个乐章与其它三个乐章依然有着紧密地联系。它的旋律与第一乐章的主题很相似,并且一样使用了带有附点的节拍,只不过音符的长短恰好相反,这里是短-长,短-长,短-长,……
第四乐章终曲:急板。这最后一个乐章相对于海顿的其他作品来说稍显严肃。整个乐章几乎全部使用了小调,直到尾声才转为大调。在这种激动不安的调性之下,我们可以不时听到某些第一乐章主题的零星片断。从三个强有力的不和谐和弦开始,整个乐章自始至终都保持着一种激动的情绪。这种激情的能量有时潜藏在音乐的表面之下,有时又因突然释放而激情迸发。若以音乐的庄重大气而论,这是海顿写过的最好的乐章之一。
作者简介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又译海登、海典、偕丁,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交响乐之父,出生于奥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风景秀丽的罗劳村。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
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后期他访问英国,接受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博士头衔,受到了韩德尔的影响,也受莫扎特的影响,产生旋律优美的抒情色彩,出现类似巴洛克的风格。他用弦乐四重奏代替钢琴,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创造了两种新型的和声演奏形式。
海顿同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绰号为“海顿爸爸”。
海顿
海顿作为“三巨头”当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因其和蔼忠厚又不失幽默的个性而被人称为“海顿爸爸”,还因其首创现代交响曲的四乐章结构(包括一个小步舞曲和一个慢板乐章)而被称为“交响曲之父”。此外,海顿还为弦乐四重奏的重新定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在他之前,一位叫Georg Mathias Monn的人首先发表了六首弦乐四重奏。但是海顿以他数量惊人的创作(83首弦乐四重奏,以及大量弦乐三重奏和钢琴三重奏)为室内乐在形式和结构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海顿的音乐事业始于维也纳,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埃斯特哈吉的宫廷乐队里度过的,这个匈牙利的显赫家族对音乐有着特殊的爱好,并拥有当时欧洲最好的私人乐团。当老埃斯特哈吉王子聘请海顿为乐队长的时候,他给海顿制定了诸如“必须身着白色袜子和白色衬衣,头戴扑粉的束带假发,不许对乐手过于严厉”等等苛刻的规定。然而,海顿对于做这样一位“高级仆人”丝毫都不介意,他看重的是老王子那些优秀的乐手们可以更加充分地展示他的创作意图,并帮助他不断磨练和提高自己的创作才能。正是在这个时期,海顿创作了大量的奏鸣曲、四重奏、以及交响曲等等最为人们所喜爱的作品。
创作背景
在海顿早期的弦乐四重奏里,他还只是把小提琴当作独奏乐器,而把其它三件乐器当作伴奏来使用。但是从“太阳”四重奏(作品20号)开始,海顿真正把四件乐器来平等对待,也就是从这首作品开始,海顿的弦乐四重奏变得更加成熟而迷人起来。其后比较著名的作品还有“玩笑”(作品33号,第2首),“云雀”(作品64号,第5首),“五度音程”(作品76号,第2首),以及“日出”(作品76号,第4首),等等。而作品76号也标志着海顿在室内乐的创作上达到了一个顶峰。
乐曲评价
三百年来,海顿的弦乐四重奏一直被认为是他最完美的创作之一。这些作品结构匀称,旋律优美,在室内乐的历史上,首先达到了第一个高峰。海顿的作品或许没有莫扎特的完美,也没有贝多芬的深奥,但是他更加全面而均衡。
人物评价
上世纪20 年代,富有的荷兰人安东尼·范·霍伯肯(Antony vanHoboken)开始收藏海顿的手稿和初版乐谱,想编一套权威的目录。收集到5000 部作品的时候,他放弃了。虽然海顿的作品都有了编号,但仍有佚作不停地被挖掘出来。对于任何有兴趣的人来说,海顿都写得太多了,2009年是他逝世200 周年,的确让音乐节的策划者们颇伤脑筋。大家痛苦地大喊:我们该拿海顿怎么办?
理论上说,海顿是古典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的创造者。莫扎特叫他“海顿爸爸”,还称“他是我们所有人的父亲”。然而海顿并不满足于创造体裁,他还写了104 部交响曲和68 部四重奏来充实体裁,这些作品熟练而风趣,却少有惊世杰作。他还为8 种不同乐器创作了协奏曲,还写过一打弥撒、两部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13 部意大利语歌剧和6 部德语歌剧、无数三重奏和钢琴作品,更别说数百首苏格兰、威尔士和英格兰歌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