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定义
化学物质结构模型
1、天然存在的化学物质(Naturally Occurring Chemical Substance):指任何自然环境中存在的未经加工的物质或者仅通过人力、机械或重力方式,通过溶解在水中、浮选、或通过加热脱水而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从自然环境中提取出来的任何物质。2、有准确定义的化学物质(Well-defined chemical substance):指可以用完整的化学结构式和特定的分子式描述的化学物质,尽管这类物质中取代基的位次是未知的或可变的,但取代基的数量等信息却是已知的。
3、没有准确定义的化学物质(Poorly-defined chemical substance):指无法用完整的化学结构或/和特定的分子式描述的化学物质。
4、现有化学物质(Existing Chemical Substance):指在法律规定期间,为了商业目的在中国国内生产或已经从国外进口并且已经列入《中国现有化学物质名录》中的化学物质。
5、新化学物质(New Chemical Substance):指任何未包括在《中国现有化学物质名录》中的化学物质。
6、研究与开发用化学物质(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hemical Substance):指任何制造或进口的仅仅用来进行科学研究与开发或分析测试的化学物质。
物质分类
化学物质是化学运动的物质承担者,也是化学科学研究的物质客体。这种物质客体虽然从化学对象来看只是以物质分子为代表,然而从化学内容来看则具有多种多样形式,涉及到许许多多物质。因此,研究化学物质的分类就显得非常重要。
按照物质的连续和不连续(分立的)形式,首先可以把化学物质分为连续的宏观形态的物质,如各种元素、单质与化合物,以及不连续的微观形态的物质,如各种化学粒子等两大类物质。
化学物质树状分类法
树状分类法:
(一)、混合物:空气、溶液、合金。(二)纯净物:1.单质:金属、非金属。2.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交叉分类法
:
同一物质按不同标准分类例:NaSO4,可以从阳离子角度分为钠盐、阴离子角度分为硫酸盐。
多维分类:
对于化学物质的分类,正随着化学的发展而不断进行新的尝试。中国著名化学家、北京大学徐光宪教授正致力于探索一种新的化学物质分类法,即分子分类法或“多维分类”法。1982年,在中日美三国金属有机化学讨论会上,他提出了分子的(n×cπ)四维分类法及有关的七条结构规则。在新的分类法中,他提出了分类结构的概念。分子片是处于原子和分子之间的一个中间层次的概念。例如无机化合物中的硫酸根、碳酸根等和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都可视为分子片。每个分子片都由中心原子和配位体所组成。应用这种分子的分类方法,可以把数以百万计的各种有机的和无机的分子是由各由若干分子片所组成。按照(n×cπ)四维分类法把所有的分子分成4大类型,即单片分子、双片分子、多片分子(含链式、环式、多环式和原子簇化合物)和复合分子(看作是由链、环、簇的的各种组合而成的复杂原子)等4大类型。组成这些分子的分子片又可以按的电子子数的多少分为25类。对同一类分子片,还可以按其中心原子所属的周期不同进一步分类。这样,使用分子片的概念并运用四维分类法与结构规则,就可以把所有的分子进行分类。同时还可以由分子式去估算分子的结构类型,预见新的原子簇化合物和金属有机化合物,并探讨它们的反应性能等。阻燃性化学物质
2012年阻燃性化学物质的全球消费量为39亿磅,预测2013年将达到40亿磅。观研天下预测,消费量到2018年前将以年复合成长率(CAGR)5%的速度增加,并达到52亿磅。
根据全国防火协会(NFPA)指出,美国火灾的成本,其定义为火灾的损失及预防火警的金额、努力想藉由预防火灾以防止最大的损失,以及在实际上发生火灾时可迅速采取灭火行动的总称。其成本在2012年3630亿美元,一般预测将从占GDP(国内生产总额)的2.5%爬升到占3.0%。
政府法规要求厂商必须使用阻燃性化学物质在广泛的日常用品上。但讽刺的是为了防止火灾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而使用的这些化学物质,多数会对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这个市场正在引进新技术,以想办法将这些产品转换为较为环保的材质,预计今后五年间市场占有率将会扩大。
风险评估
术语和定义化学物质:指任何有特定分子标志的有机物质或无机物质,包括:整体或部分地由化学反应的结果产生的物质或者天然存在物质的任何化合物;任何元素或非化合的原子团。化学物质在环境管理中,通过《中国现有化学物质名录》区分为现有化学物质和新化学物质。
新化学物质:未列入《中国现有化学物质名录》的化学物质。
现有化学物质:列入《中国现有化学物质名录》的化学物质。
风险:在特定环境下,生物体、系统或(亚)种群暴露于某种化学物质所产生的不利效应的可能性。
风险评估:指特定化学物质暴露条件下,目标生物、系统或(亚)种群面临风险及不确定性的估计或计算过程,在此过程中着重考虑化学物质和特定目标生物系统的内在特性。
危害:某化学物质所具有的,在生物体、系统或(亚)种群暴露后引起不利效应的固有属性。
效应:化学物质暴露引起的生物体、系统或(亚)种群状态或动力学的变化。
危害性评估:评估某生物体、系统或(亚)种群暴露于某化学物质时的潜在危害性的过程,包括危害性鉴别和危害表征两项内容。
浓度-效应评估:评估某生物、系统或(亚)种群在一定时间内以某种特定方式暴露于某种化学物质后,产生的效应与暴露量(以浓度形式表示)之间的关系。
评估系数:从实验测定的(剂量(浓度)-反应(效应))关系外推出估计不会发生不利效应的化学物质暴露浓度的校正系数。
预测无效应浓度:在现有认知下,化学物质不会对生物产生不利效应的最大暴露剂量或浓度。
暴露:在确定期间内,某化学物质以特定频率到达一个靶生物、系统或(亚)种群的浓度或总量。
暴露评估:一个生物体、系统或(亚)种群对于一种化学物质及其衍生物暴露的评估。
暴露场景:用来帮助评估和定量一定情境下化学物质暴露的一组条件假设,包括化学物质的来源、暴露途径、数量或者浓度以及暴露的生物、系统或(亚)种群(数目、特征、生境)。
风险控制措施:为减少化学物质的释放和对化学物质的暴露,降低化学物质对人类健康或环境的风险,而采取的控制策略中的具体措施。能保证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的风险控制措施为适当风险控制措施。
预测环境浓度:根据已有关于某化学物质特性、功能、排放方式及使用量的信息而预测出的该化学物质的环境浓度。
风险表征:在给定的暴露条件下,定性或必要时定量判定某种化学物质对于一种生物体、系统或(亚)种群造成已知或潜在有害效应的可能性,及其不确定性。
评估程序评估流程:化学物质风险评估工作分为四个技术步骤:危害性鉴别、危害性表征、暴露评估、风险表征。其中危害性鉴别、危害性表征同属危害性评估范畴。
化学物质风险评估技术流程
化学物质风险评估技术流程见图。在开展风险评估前应收集化学物质的信息(物质标志信息、危害性信息、暴露信息等),并评估信息的质量(主要评估数据有效性、可靠性、相关性和充分性,数据评估可参照HJ 154的规定)。
若化学物质的数据不能反映其某些特性,而无法完成风险评估时,应补充数据后完成风险评估。
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毒性的化学物质(PBT和vPvB)风险评估方法参见附录A。
特殊类别化学物质的风险评估,应针对具体情况个案处理。
定性环境风险评估
定性环境危害性评估:
工作内容:定性危害性评估包括危害性鉴别、定性危害性表征(危害性分级)两部分。通过危害性鉴别,确定化学物质因为其固有特性造成的生态环境危害;通过危害性表征(危害性分级),定性预测化学物质对生态环境的危害级别。
危害性鉴别:1)收集化学物质的生态毒理学数据,并对数据进行评估,明确应关注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并确定相应的危害剂量。2)根据危害剂量,按照GB 20602的规定,给出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危害性分类。新化学物质的环境危害性鉴别应遵从HJ 154的规定。
定性危害性表征(危害性分级):
危害性鉴别的结果,采用分级赋分的方法,定性确定环境危害性的级别及相应级别分值。
环境危害性分为高危害、中危害、低危害三个级别,分级规定和赋分值。
定性环境暴露评估
工作内容:定性环境暴露评估包括确定暴露评估因子、暴露评估因子评分和环境暴露分级三部分工作。
确定暴露评估因子:暴露评估因子包括化学物质的数量、释放到环境中的潜在可能性和释放到环境的残留时间三个因子。
暴露评估因子评分:暴露评估因子中,释放到环境中的潜在可能性以化学物质的使用方式表示;释放到环境的残留时间以化学物质的环境半衰期为指标,可通过生物降解试验获得,对于不可生物降解的化学物质,需考虑水解和光解等非生物降解过程。
环境暴露分级:根据三项暴露评估因子的评分结果,以叠加方式计算,求得环境暴露水平总分值(Texposure),根据总分值给出环境暴露级别和赋分值(EXPOSUREenvironment)。
定量环境风险评估
工作内容:定量环境风险评估包括化学物质对局部水环境、局部地表水下沉积物环境、污水处理厂微生物环境、局部土壤环境、局部地下水环境和局部大气环境的风险评估方法。
环境危害性评估:危害性评估包括危害性鉴别与定量危害性表征两个工作步骤。通过危害性鉴别,确定化学物质由于其固有特性造成的生态环境危害;通过定量危害性表征,定量计算化学物质对目标环境介质的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
定性健康暴露评估
工作内容:定性健康暴露评估,主要考虑在正常生产、运输、使用等过程中公众暴露以及一般作业场所职业暴露的风险。包括确定暴露评估因子、评估因子分级和人体暴露分级三部分内容。
风险管理
化学物质风险管理的典型制度就是化学物质审查制度。在1968年发生PCB污染事件之后,日本于1973年通过《化学物质审查法》(以下简称《化审法》),要求对所有新化学物质在制造或进口时实行事前审查制度,如果新化学物质未经过安全性确认,就禁止在日该国内制造或进口。经过审查,如果发现该化学物质与多氯联苯一样具有难分解性、累积性(在生物体内累积)和慢性毒性(长期持续、微量摄取会损害人体健康),则会指定为“特定化学物质”,对制造和进口采取许可制,严格限制用途并要求使用者提出申报。该法制定之初有害性管理特征较明显,但经过多次修改,其风险管理的特征也越来越突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