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平,男,1962年11月出生,福建省漳平人。毕业于兰州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兰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主要专注于半干旱气候变化研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

2021年11月,入选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1]

中文名

黄建平

性别

出生日期

1962-11

籍贯

福建省漳平

民族

汉族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福建省漳平

毕业院校

兰州大学

最高学历

研究生

职业

教师

职位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

任职机构

兰州大学

主要成就

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职称

教授

最高学位

博士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时间院校专业学位
1978.09-1982.07南京气象学院大气探测学和天气动力学学士
1984.09-1986.08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气象学硕士
1986.09-1988.12兰州大学天气动力学博士
1988.12-1990.11北京大学气候学

黄建平[兰州大学教授]

工作经历

[1] 2019.8至今,西部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2]

[2] 2010.05至今,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3] 2004-2018.11,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

[4] 2003.03至今,兰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5] 2000.08-2003.02,美国AS&M/NASA朗利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6] 1996.11-2000.07,加拿大环境总署气象中心,研究员

[7] 1995.04-1996.10,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

[8] 1992.12-1995.03,美国德克萨斯州A&M大学,访问学者

[9] 1990.12-1992.11,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副教授[2]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黄建平实验

长期专注于半干旱气候变化研究,建立了我国首个半干旱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平台,研制了适用于极端恶劣条件下作业的移动监测系统;揭示了沙尘气溶胶影响半干旱气候的物理机制,开拓了干旱化的研究新思路;发现全球半干旱气候变化的新机理和加速扩张现象,揭示了大气物理过程与干旱气候变化耦合相互作用的新机理,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物理气候学;提出了考虑历史气候演变的干旱气候预测新方法,并将这个新方法与流行病模型相结合,建立了世界上首个“全球新冠疫情预测系统”。[2]主要贡献

(1)黄建平系统揭示了沙尘气溶胶与云和降水相互作用及其影响西北干旱气候的机理,该研究成果荣获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1项,2012年度甘肃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一)1项。

(2)将研究视野从我国西北扩展到全球,发现全球干旱半干旱区是近百年来全球陆地温度增加最显著的地区,揭示了全球半干旱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形成机制。

(3)创建和发展了我国半干旱气候的综合观测系统,填补了该领域观测匮乏的空白。

个人作品

代表性论文

17. Huang J., Y. Li, C. Fu, et al. 2017: Dryland climate change recent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Reviews of Geophysics. 55:719-778. DOI: 10.1002/2016RG000550.

16. Huang J.*, H. Yu, A. Dai, et al. 2017: Drylands face potential threat under 2°C global warming target. Nature Climate Change. DOI: 10.1038/NCLIMATE3275.

15. Huang J.*, M. Ji, Y. Xie, et al. 2016: Global semi-arid climate change over last 60 years. Climate Dynamics. 46, 1131-1150. DOI 10.1007/s00382-015-2636-8.

14. Huang J.*, H. Yu , X. Guan , et al. 2016: Accelerated dryland expansion under climate change. Nature Climate Change. 6(2), 166-172. DOI: 10.1038/nclimate2837.

13. Huang J.*, T. Wang, W. Wang, et al. 2014: Climate effects of dust aerosols over East Asia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119, 11398–11416. DOI: 10.1002/2014JD021796.

12. Huang J.*, X. Guan and F. Ji. 2012: Enhanced cold-season warming in semi-arid regions.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12, 5391-5398. DOI: 10.5194/acp-12-5391-2012.

11. Huang J., Q. Fu, W. Zhang, et al. 2011: Dust and black carbon in seasonal snow across Northern China.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92, 175-181. DOI: 10.1175/2010BAMS3064.1

10. Huang J.*, Q. Fu, J. Su, Q. et al. 2009: Taklimakan dust aerosol radiative heating derived from CALIPSO observations using the Fu-Liou radiation model with CERES constraints.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9, 4011-4021. DOI:10.5194/acp-9-4011-2009.

9. Huang J., P. Minnis, B. Chen, et al. 2008: Long-range transport and vertical structure of Asian dust from CALIPSO and surface measurements during PACDEX.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113, D23212. DOI: 10.1029/2008JD010620.

8. Huang J., W. Zhang, J. Zuo, et al. 2008: An overview of the semi-arid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research observatory over the Loess Plateau.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5 (6), 1-16. DOI: 10.1007/s00376-008-0906-7.

7. Huang J., P. Minnis, Y.Yi, et al. 2007: Summer dust aerosols detected from CALIPSO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34, L18805. DOI: 10.1029/2007GL029938.

6. Huang J., P. Minnis, B. Lin,et al. 2006: Determination of ice water path in ice-over-water cloud systems using combined MODIS and AMSR-E measurement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33, L21801. DOI:10.1029/2006GL027038.

5. Huang J., B. Lin, P. Minnis, et al. 2006:Satellite-based assessment of possible dust aerosols semi-direct effect on cloud water path over East Asia.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33. DOI: 10.1029/2006GL026561.

4. Huang J., P. Minnis, B. Lin, T. Wang, Y. Yi, Y. Hu, S. Sun-Mack and J. Ayers, 2006: Possible influences of Asian dust aerosols on cloud properties and radiative forcing observed from MODIS and CERE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33, L06824. DOI: 10.1029/2005GL024724.

3. Huang J., P. Minnis, B. Lin, et al. 2005: Advanced retrievals of multilayered cloud properties using multispectral measurement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110, D15S18. DOI:10.1029/2004JD005101.

2. Huang J., K. Higuchi and A. Shabbar. 199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and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5, 2707-2710. DOI: 10.1029/98GL01936.

1. Huang J., Y. Yi, S. Wang and J. Chou. 1993: An analogue-dynamical long-range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system incorporating historical evolu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Royal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19, 547-565. DOI: 10.1002/qj.49711951111.[2]

2020年3月更新)

文学期刊

2018年8月26日,黄建平教授及其科研团队近期在中国顶级期刊《Science Bulletin》在线发表题为《The global oxygen budget and its future projection》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对氧循环进行了系统研究,填补了对氧循环认知的空白,开启了气候变化研究的新方向。

社会任职

[1] 2019年,被聘为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委员会副主席

[2] 2015年,被聘为中国气象学会第二十八届理事会干旱气象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3] 2015年,《Scientific Reports》编审委员会委员

[4] 2015年,《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编审委员会委员

[5] 2014年,中国气象学会聘为中国气象学学会第二十八届《气象学报》编审委员会常务委员

[6] 2011年,被聘为中国气象学会第二十七届理事会大气成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7] 2008年,中国科学院聘为《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编辑委员会委员

[8] 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聘为第二十六届理事会气候学委员会委员[2]

[9] 2021年1月24日,甘肃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预备会议通过,入选甘肃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主席团。

社会活动

 

会议名称

主办单位名称

会议主席

时 间

类别

1“海洋对干旱半干旱气候的影响”讲习班兰州大学、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黄建平教授黄瑞新教授2016.04.18-22国际会议
2  第十二届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国际讲习班(The Twelfth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Climate System and Climate Change,ISCS)中国气象局、兰州大学秦大河院士黄建平教授2015.07.20-31国际会议
3  2015年度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黄建平教授2015.09国内会议
4  2015亚洲沙尘暴与环境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outbreaks of Asian dust and Environmental Regime Shift)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黄建平教授2015.08.9-14国际会议
5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2014年度会议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黄建平教授2014.11.30国内会议
展开表格

获得荣誉

时间奖项全称具体奖项
1989年4月11日甘肃省气象学会“青年气象科技奖”一等奖
1990年12月20日获北京市科协第二届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奖一等奖
1990年10月15日首届《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工作奖》
1991年5月20日“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获得者”荣誉称号
2007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展开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