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猿属(Australopithecus) ,亦称南方古猿,化石人科的一个属,发现于非洲南部和东部,年代上自上新世(约始于530万年前),下迄更新世的开端(约160万年前)。多数古人类学家认为这个属是现代人类的祖先。南猿直立行走,脑量与现代人猿差距不大,但他们的牙齿比较接近人类。

中文名

南猿属

哺乳纲 Mammalia

外文名

Australopithecus

拉丁学名

Australopithecus

动物界

人族 Hominini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别名

南方古猿

亚纲

兽亚纲 Theria

灵长目Primates

亚目

简鼻亚目 Haplorrhini

人科Hominidae

亚科

人亚科 Homininae

南方古猿属Australopithecus

阿法南方古猿、非洲南方古猿、埃塞俄比亚傍人

历史研究

1980年代根据化石资料推测,南猿与类人猿的分化约在800万年前。约至1990年,对现代人类及黑猩猩细胞中提取的DNA分子研究显示︰两个群体的分化约发生在600万年前至450万年前。但过去没有比375万年前更早的人科遗骸化石记录,直至1994年才宣布发现了一个人科新种,叫做南猿始祖种,是1992∼1993年在埃塞俄比亚中北部的阿拉米斯(Aramis)发现的。这些遗骸的年代可追溯至440万年前左右,它代表一种直立的、至少部分地双脚行走的动物(与黑猩猩的膝行不同)。其牙齿特征比较接近黑猩猩,而与其後继种阿法南猿(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相距较远。

阿法南猿

阿法南猿是根据坦尚尼亚莱托里(Laetoli)遗址和埃塞俄比亚哈达尔(Hadar)遗址发现的化石遗骸,约翰逊(Donald Johanson)和怀特(Timothy White)于1978年提出的。这个种已能完全直立行走;身高约100∼150公分(3.5∼5呎),重20∼50公斤(45∼110磅);头骨相当接近类人猿,脑容量(约400∼500立方公分〔25∼30立方吋〕)只比现代黑猩猩稍大,其下腭前突,犬齿和门牙偏大。其年代约375万年前。

非洲南猿

非洲南猿(Australopithecus africanus)起初是1924年达特(Raymond Dart)在南非汤恩(Taung)发现的。汤恩化石据鉴定是一个未成年人或青少年的遗骸。随後的30年间,南非其他许多遗址都出土了这种身材轻巧的人科遗骸,因而最终名之为非洲南猿。这些化石包括1936和1938年布鲁姆(Robert Broom)在斯泰克方丹(Sterkfontein)和克罗姆德莱(Kromdraai)发现的遗骸、1948年达特在马卡潘斯盖(Makapansgat)发现的一个矮小纤细型南猿;在。坦尚尼亚、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也新发现有与此关系密切的种。非洲南猿可能承自阿法南猿,约於200万∼300万年前住在非洲南部。其脑容量小(430∼450立方公分)。身高约150公分,重35∼60公斤。其面骨、脑容量和牙齿与阿法南猿相比,都明显地与类人猿相距较远,而具有较多的人类特征。

人类学家将体型较小、较轻或所谓「纤细」型的南猿与较重、较「粗壮」形态区分开来,前者包括阿法南猿和非洲南猿,後者包括粗壮南猿和鲍氏南猿;後者系从前者进化而来。

粗壮南猿首先是1938年和10年之后,布鲁姆在南非克罗姆德莱(Kromdraai)与斯瓦特克朗(Swartkrans)两地发现的人种化石遗存,布鲁姆起初称之为傍人,後来发现更多化石,据此布鲁姆将傍人标本改订为南猿的一个种,即粗壮南猿。他估计其体重约68公斤。其年代比非洲南猿大约晚100万年。最初出现于非洲南猿中的齿型和择食特点在粗壮南猿中更为突出。粗壮南猿的臼齿和前臼齿变得颇大,形成一组平整的咀嚼器官,而犬齿和门牙只是一般大小。这个特征表明粗壮南猿适应於吃食体积大而营养低的粗糙植物。而阿法南猿的较为锐利的牙齿则表明其杂食的性质,包括食肉。

鲍氏南猿

鲍氏南猿原先称作鲍氏东非人(Zinjanthropus boisei),其标本是1959年利基夫妇在坦尚尼亚的奥杜威峡谷(Olduvai Gorge)发现的一件化石。在东非的其他地方,还发现很多遗骸。年代被推断为175万年前。鲍氏南猿与能人属同一时期,後者是人属(Homo)的头一个种、现代人类的直接祖先,其遗骸已在非洲撒哈拉以南150万∼250万年前的不同遗址中发现。

一般认为粗壮型南猿的两个种是从纤细种进化而来的,後来终於灭绝,没有进化的後代。现在还不知道到底是纤细型南猿的哪个种发展成为人属,虽然现有证据表明这应是两个种中较早的阿法南猿。参阅直立人(Homo erectus)和巧人(Homo habilis)各条。

(图为发现於南非斯泰克方丹的南猿属头盖骨侧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