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校歌》是1918年由张伯苓作词圣诞歌作曲的一首歌曲。南开校歌创制于五四运动前夕,校歌于1919年春天正式确定下来。

中文名

南开大学校歌

作词者

张伯苓

作曲者

圣诞歌

发行时间

1918年

语言

汉语

创作背景

南开校歌创制于五四运动前夕。1917年5月16日,在东京的部分南开学生举行茶话会,欢迎当时赴日本参加远东运动会的张伯苓校长和南开学校的运动员。在会上,留日南开学生张蓬仙提出,为了增强凝聚力,巩固团体精神,应该编写一首让每一个南开人传唱的校歌。张伯苓对此提议深表赞同。

1918年末,张伯苓校长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回校后,即请音乐教员孙润生审定一歌,为“于聚会之时,千人合唱,以期神会而铸就南开真精神”。经过一番斟酌,校歌于1919年春天正式确定下来。

由于当时中国现代歌曲的音乐往往借鉴西方素材,所以南开校歌的曲子也取材于西方教会音乐中一首圣诞歌曲的曲调。据说这首古老的传统曲调,原名为“LaurigerHoratius”,19世纪被填上新词演化成德国民歌“Oh Tannenbaum”,翻译成英语就是“Oh Christmas Tree”(噢,圣诞树)。其曲调既悠扬动听,又蕴含激昂之情,在西方广泛流行,已经和“Silent Night”以及“Oh Holy Night”一并成为最著名的圣诞歌曲。美国的马里兰、依阿华、密歇根等州就以这首“Oh Christmas Tree”的曲调重新填词后作为州歌。所以,很多南开校友经常在国外听到这首曲子,并且都倍感亲切。南开校歌歌词则短小而规整,旋律铿锵而奔放,很好地展现了南开学子“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精神风貌。

“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直接高唱出校歌的主题,指出南开精神发源于九河下梢、人杰地灵的天津。白河是海河的旧名。“汲汲骎骎,月异日新,发煌我前途无垠”中“汲汲”是形容水流湍急的样子,“骎骎”是形容骏马奔跑的样子,“汲汲骎骎”是跨越飞奔之意。“月异日新”指南开人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不断创新、不断前进,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整句是鼓舞南开学子们努力追求、奋发上进,也比喻南开教育事业像骏马奔腾般不断进取,前途无量。“美哉大仁,智勇真纯,以铸以陶,文质彬彬”这一句是对南开人楷模典范的标志与赞颂,给南开学子们树立起一个素质全面、为人正直、坚韧不拔、温逊谨慎的谦谦君子形象。

豪迈昂扬又不失悦耳动听,年轻欢快又不失悠远稳重。南开校歌词曲交融、和谐一致,赞颂了“日新月异”的进取精神,提出了“智仁勇真纯美”兼备的教育方针和“文质彬彬”的人才培养模式,蕴涵着深刻的教育理念,在中国大学的校歌中独具魅力,几十年来传唱不衰,已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名歌佳曲。

歌曲歌词

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汲汲駸駸,月异日新,发煌我前途无垠。美哉大仁,智勇真纯,以铸以陶,文质彬彬。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

词汇译释

白河:它是流经天津入海的海河旧名

津:河的渡口,此处指河海交汇处

巍巍:高大雄伟

汲汲:剧也《前汉扬雄传》:不汲汲于富贵

駸駸:马行急也,引自《康熙字典》

发煌:发扬光大

无垠:无限

美哉大仁,智勇真纯:赞美南开精神中对受教育者要求的

以铸:教育就是要铸造大仁、大智、大勇、真诚、纯朴人的文化素质和品德

以陶:教育也陶冶受教育者的高尚情操 文质:文化素质

彬彬:文雅,代表高水平

校歌在第一段落的三句歌词中直接高唱出歌的主题:南开精神,也就是说,伟大的南开精神发源于渤海之滨和海河之津。南开校歌实际上就是南开精神的颂歌。

第二段歌词中,汲汲駸駸是追不及待的意思,也正如毛主席在诗词中所说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月异日新是校训的下半句,意即不断改革,不断前进,永远踏着新的步伐走在时代前沿,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南开学子只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不断改革创新前进,我们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第三段美哉大仁,智勇真纯是对南开精神实质的赞颂,“大”字指大仁、大智、大勇,南开人的光辉典范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同志。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大仁、大智、大勇的伟人风范,也可以看到南开精神所要求的真诚和纯朴,南开教育就是要造就出大批量的文化素质高超的人才。

校园轶事

1999年5月,南开大学为莅校视察的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举行了一场汇报演出。节目开始前,全场数千人首先起立高唱南开校歌。群情振奋,歌声雄浑。站在专家组组长身边的南开大学校长侯自新同样声音洪亮激情饱满地高唱:“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专家组组长、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王义遒目睹此景非常感动,他说:“太感人了,我从未听过这样昂扬动人的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