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陈地同志原名刘章兴,笔名晓笛,湖北汉口人氏,生于1919年11月19日,是人民音乐家,《黄河大合唱》中“黄河颂”第一位演唱者,他自幼酷爱音乐,曾受国乐家张萍舟指点,拉得一手好二胡。又曾投师于俄籍教授费罗普学习小提琴和声乐。1936年毕业于汉口亚历山大英文专科学校。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毅然弃职投身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曾组建“怒号歌咏团”,亲任团长、指挥和作曲。同时兼任“汉声乐艺社”演奏员。由于陈地积极投入抗日活动,其姓名被日伪特务登记上了黑名单,不得已改名为陈地以避免遭暗算。1938年辗转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历任华北联大文工团音乐组长、晋察冀音乐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西北战地服务团团委会委员、延安鲁艺音乐系教员、北方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教员。在延安,陈地同志不仅培育了新中国第一代音乐舞蹈艺术家,还写有大合唱、歌剧、管弦乐合奏、小提琴独奏多部,编著了《声乐基础》等著作,多部作品获鲁迅文艺奖。
陈地
主要作品
陈地 参与制作过的电影: 一件提案 (1954) .... 作曲智取华山 (1953) .... 其他 |
黄河大合唱
冼海星1939年初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在定稿前进行了数次修改,陈地同志参加了“黄河颂”那一段的修改。由于陈地同志的嗓音深得冼星海欣赏,冼星海亲自指定陈地同志为《黄河大合唱》中“黄河颂”的演唱者。1939年4月13日在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次演出时,获得了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高度评价,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陈地同志是《黄河大合唱》中“黄河颂”第一位演唱者,同时还担任了首席小提琴演奏员。从此,那奔放,豪迈,铿锵有力的歌声向全世界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工作经历
北平解放时,陈地同志任中央文化部接管委员会音乐组成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北大学音乐系教员、中央广播文工团副团长、中国铁路文工团业务团长、中央电影局音乐创作组、中国音协理论委员会委员等职。著有《中国民歌、戏曲音乐旋律之规律》、《配器法的理论与实践》、《二胡演奏教程(上、下)》、《声乐研究》等著作和大量音乐论文,写有《智取华山》、《一件提案》等多部电影音乐。其中《智取华山》在莫斯科电影节获奖。陈地同志还主动到中央群众艺术馆出任艺术研究室主任,收集戏曲、舞蹈的民间音乐资料,编辑编写出版了《民间器乐曲》、《民间歌曲》等音乐辅导材料计45万字。
1962年调到黑龙江省音协和文化局创作室、群众艺术馆工作,陈地同志用长期从事音乐教学的实践经验,忘我地工作,积极推动黑龙江省的群众文化运动,在黑龙江省留下了辛勤的足迹。
1978年陈地同志被调回北京,在文化部音乐研究所理论研究室从事理论研究和音乐评论,兼任中国音协理论委员会委员。期间他撰写了《民族文艺的复苏节》、《对流行音乐的观测》、《屹立长城,八面迎风》等长篇论文。
1985年离休后,陈地同志担任了晋察冀文艺研究会理事,作了《对晋察冀音乐创作的评价问题》的学术报告。在应邀参加纪念解放战争胜利50周年文艺晚会上再一次独唱了“黄河颂”。
1995年12月1日,陈地同志安然长逝。12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告别仪式。陈地同志治丧小组由文化部长周巍峙和李希凡担任主任。陈地同志的一生,无保留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他的青春热血,抛撒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陕北高原、白山黑水间,永垂不朽。
陈地家族是一个在湖北汉口居住数代的大家族,除在国内子女亲属外,还有不少旅居日本、美国的,其中多有建树。旅居日本的儿子在日本被誉为小提琴第一人,旅居美国的侄女任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市议员、加州中华研究所所长、加州孔子学院院长。陈地同志的事迹将伴随着《黄河大合唱》的旋律,永远铭记在后人心中,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子孙为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