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药学院是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两校合并后于2002年6月成立的第一个新学院。学院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药学系为基础,整合了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以及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有关药学科学研究的资源,以中山大学的综合力量为依托组建而成。

学院位于大学城,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学院重视实验室科研条件建设,现已购置了10万元以上用于药学科学研究的大型贵重仪器150多台,如核磁共振仪、质谱仪、X-单晶衍射仪、荧光光谱仪、全自动细胞组学高内涵筛选和分析系统、激酶筛选系统、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2超临界萃取仪、全自动生化仪、红外光谱仪、各种高效液相色谱仪、软胶囊机、流化床包衣机、挤出-滚圆造粒机等等。购置仪器3000多件,总价值逾亿元。

中文名

中山大学药学院

外文名

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Sun Yat-sen University

别名

SPS

创立时间

2002年6月

所属地区

中国 广东 广州

地址

广东省广州大学城外环东路132号

本科专业

1个

办学性质

公立

主管部门

中山大学

历史沿革

1995年9月,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药学系创建。

2001年10月,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药学系)。

2002年6月,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药学系为基础,整合了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以及中山医学院相关药学资源,成立中山大学药学院

2003年3月,举行中山大学药学院挂牌仪式。

科研基地

学院现为国家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国家二级重点学科“药理学”及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药学”,拥有2个国家级平台基地,8个省部级中心实验室,4个厅局级工程中心。

学院概况

中山大学药学院

中山大学药学院是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两校合并后于2002年6月成立的第一个新学院。学院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药学系为基础,整合了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以及医学院有关药学科学研究的资源,以中山大学的综合力量为依托组建而成。现任院长为胡文浩教授。

现为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药学本科专业一个。目前在读全日制本科生446名,硕士研究生325名,博士研究生113名。本科生招生规模为每年120人,研究生招生规模呈稳步增长态势。学院积极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现已启动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培养100名研究生的计划,首批研究经费64万港元已经全部到位,有力地推动该院研究生培养整体水平的提高。

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平台“新药成药性评估与评价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拥有“广东省新药设计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成药性评估及评价工程实验室”、“广东省创新药物制剂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现代中药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高校手性合成技术工程中心”、“广东省高校创新药物制剂工程技术中心”及“广东省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8个省部厅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拥有中山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等校级研究机构4个。

学院重视对外交流,近年主办或承办的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全国性学术会议有:2004年主办了“精细化工与药物合成国际研讨会”;2008年9月,学院承办了“第十一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大会”;2009年10月,学院主办了首届“国际工业药学与临床药学研讨会”。2011年9月,承办了国际药物代谢学会联合学术会议。2011年11月,承办了全国药物化学学术会议暨第三届中英药物化学学术会议。2012年12月,学院主办了第二届“国际工业药学与临床药学研讨会”。开办“药学前沿大讲坛”系列学术报告,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及企业家代表参加,自2008年来累计报告166场次。

学院实验室

下设实验室

学院下设8个实验室(生药学与天然药化实验室、药物化学与药物分子设计实验室、药剂学与制药工程实验室、中药与海洋药物实验室、药物分析与质量评价实验室、药理与毒理学实验室、药物代谢与药动学实验室、微生物与生化制药实验室)、3个研究所(中山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中山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研究所、中山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与中药研究所)、3个中心(中山大学药学院继续教育中心、中山大学药学院药物研究与开发中心、中山大学药学院实验中心)及1个挂靠单位(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现设置药学本科专业1个(包括药学、医药贸易和市场营销两个方向)。拥有药理学、药物化学、生药学、药物分析、药剂学硕士点5个;药理学博士点1个。

实验教学中心

中山大学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成立于2007年,现为广东省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心位于中山大学东校区(广州大学城)药学院大楼内,占地面积约1700平方米,设立有生药学与生物技术制药本科实验室、药物化学与天然药物化学本科实验室、生理学与药理学本科实验室、药物分析与药剂学本科实验室和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本科实验室等5个本科药学专业教学实验室。中心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和实验课程负责人制。目前任课教师(含主讲教师、实验教师、创新实验指导教师)61人,实验技术人员(含管理人员)6人,技术工人1人,实验教学中心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注重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综合能力。经过多年改革与建设,现已建立了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及创新实验四个层次的教学体系。共开设实验课程14门。特别在综合实验中,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指导方式,提出“共同学习,共同探讨,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的教学模式,有机地将文献查阅、方案设计、实验实施、研讨与论文写作和实验结果展示等一系列科研技能训练整合到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综合性、系统性和创新性实践能力,取得良好效果。

中心实验室

二零零八年九月,药学院实现整体搬迁进入中山大学东校区药学大楼后,学院领导整合了大型仪器资源成立中心实验室,以“统一管理,资源共享”为原则,管理维护学院985和211经费购置的大型公共仪器设备,保障仪器设备的正常、高效运转,充分发挥仪器效能,为学院及整个中山大学的科研及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公共仪器服务平台

中心实验室目前统一管理、维护学院60多台套大中型仪器设备,总价值达四千多万元,应用领域涉及药物合成及结构鉴定,新药筛选及评价,药物剂型研究等新药研发和药学学科的各个环节。为了保障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中心建立了教授顾问领导小组和专职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并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包括仪器专人管理制度、培训及网上预约制度、开放式管理制度、收费制度和维修制度等,有效地理顺了仪器的管理维护和使用关系,提高了仪器使用率和完好率,对促进学院的科研、教学工作及药学学科的整体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学院的公共服务平台,中心所有仪器向全院师生开放使用,经过培训及预约,全院师生根据仪器操作规程可独立使用仪器进行科研工作。而在满足院内科研及教学工作的同时,中心仪器也积极向校内其它院系,校外企事业单位及高校开放仪器资源,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效能,服务社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07人,其中教师65人,教师中教授22人,副教授27人,讲师16人。博士生导师25人,硕士生导师5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98%。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19人,先后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有18人被列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师资队伍中有全职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陈新滋),国家入选者1人(黄蓬),国家青年入选者3人(王洪根、周晖皓、蒋先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人,先后有16人被列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黄志纾教授先后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第九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光荣称号。

科恩伯格诺贝尔团队

同时拥有科恩伯格教授领导的诺贝尔团队。

聘请的国内外客座教授与兼职教授

Ean-Pierre CHAUMONT、Joëlle MILLET、侯世祥、林瑞超、王宁生、陈建海、张志荣、柯衡明、Remi Quirion、王淑东、Basil Roufogalis、刘延淮、Peter James Little、叶冀明、徐家科、计 晴、Frank J. Gonzalez、史 力、王彦力、曾 明、曹 维、王劲松、余聂芳、江 浩、庄承峰、尤启冬、李加波、涂瑶生、朱建海、刘 虎、钟 翎、Michael K.Gilson

学科建设

药学院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十五”211工程,“985工程”一、二、三期和“211工程”三期的建设,总投入学科建设经费达8600万元,学科建设取得了喜人成果,已获批广东省药学一级重点学科,为建设国家药学一级重点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6年1月,获批成为当时华南地区高校中唯一的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学院,博士点覆盖了药理学、药物化学、生药学、药物分析学、药剂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等6个二级学科。2007年9月,该院获人事部批准设立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2年获批为广东省药学一级重点学科。

在学科布局方面,形成了以药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和药物化学重点发展学科为依托,药剂学和其它药学二级学科全面发展,基础研究与创新药物研究开发同步发展的局面,已获批省药学一级重点学科,争取建设成为国家药学一级重点学科。

专业设置

本科专业:药学

硕士点:有机化学、药物化学、药剂学、生药学与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理学、药学硕士

博士点:有机化学、药物化学、药剂学、生药学与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理学

博士后流动站: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院现有实验室面积1.2万平方米,购置大型仪器设备165台/套,总价值逾亿元。目前学院拥有2个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单元平台(临床前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平台),2个二期985建设平台,1个三期985建设平台。拥有中山大学精细化工与药物合成工业研究院、临床药理研究所、药物化学研究所、药物制剂工程研究开发中心、药物分子设计开发研究中心、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中澳中医药研究中心、新药研究中心、药学中心实验室、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同位素实验室;建有药物化学与药物分子设计、生药学与天然药化、药物分析与质量评价、药理与毒理学、药物代谢与药动学、药剂学与制药工程、微生物与生化制药、结构生物学等11个专业研究实验室;以及与企业共建的联合实验室2个。

指导思想

本科教学方面,学院坚持办学指导思想,确立了“厚基础、宽口径,研究型综合性”与“发散—收敛—整合—创新”的本科教学模式,并有机地体现在新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中,具有一定的特色。作为新的学院,药学专业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教学工作有了发展与提高,主要体现在招收规模、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教学制度化、实验室建设、教学实践与生产实习等方面。

科研工作方面,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取得喜人成绩,多项指标名列前茅。2003年获批准项目37项(合计金额1604万元):其中纵向项目12项、经费1399万元,横向项目25项、经费205万元。学院充分利用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优越条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措施,与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及内地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有力地推动着学科建设、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前进与发展!

学院的总体发展目标是,以创新药物研究为龙头,组建与国际接轨的公共技术平台。借助学校的整体力量,将药学院办成国内先进水平,某些领域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科学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特别是培养创新药物的团队和人才。使药学院成为广东省和全国的药物(新药)研究、开发与评价中心及药学人才培养基地。

学术交流

一、师生出访交流

中山大学药学院

1.本科毕业生留学情况

2012年120名本科毕业生中有黄思远等19名同学已经接到海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即将于今年9月前往剑桥大学、杜克大学、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匹斯堡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国际顶尖学府深造。该院本科生毕业出国留学率为15.8%。

2.派出研究生情况

截止2012年底,四年来派出博士研究生22人,占在籍博士生总数18%。派出经费来源:政府资助占52%,校内导师资助占24%,外方导师资助占24%。派出学校有: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密西西比大学、美国乔治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

3.教师出访交流情况

截止2012年末,该院出国(境)教职工人次达93人次。拥有一年以上留学经历的老师37人占总教职工人数的57%。出访学校及科研机构包括剑桥大学、耶鲁大学、诺丁汉大学、普渡大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北卡罗来那大学等。出访性质包括合作研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修培训、参加竞赛、访问考察等。

二、来访专家交流

1.“药学院十周年院庆系列活动之药学前沿大讲堂”

近年来,该院共邀请130余名海外国际知名专家进行了140场“药学前沿大讲堂”的高水平学术报告。受邀专家包括诺贝尔奖得主Dr. Roger Kornberg及其科研团队、来自多伦多大学、麦吉尔大学、诺丁汉大学、剑桥大学、东京大学、匹兹堡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等国际顶尖学府的教授;来自美国国立卫生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专利局等权威研究机构高级技术人员;来自辉瑞、诺华等大型跨国制药企业的公司技术总监等。

2.匹兹堡大学药学院院长、副院长及中心主任来访该院并举办匹兹堡—中山大学药学院师生联谊会。

3.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药学院院长Fred Nyberg 教授来访该院洽谈科研及产业合作、人才培养。

4.瑞士联邦理工洛桑分校教授Prof. Florian Wurm 来访该院,并洽谈科研及产业化合作。

5.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常务副总裁 Mr. Peter Yuile来访该院洽谈合作。

三、科研国际合作

近三年来,该院共承担国际(境外)合作与交流项目25余项。累计经费4000万元以上,合作院校皆为悉尼大学、麦吉尔大学、罗马大学等国外知名顶尖学府;截至2012年底,共与境外研究机构共发表文章130余篇(均该院为第一单位)。

四、签署国际合作协议

截至2012年末,该院分别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澳大利亚皇家理工学院、西悉尼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等海外10余所顶尖知名高校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及科研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度合作。

五、举办国际会议

——2008年9月,学院承办了在广州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大会”,黄民院长作为大会主席主持及发言;大会邀请了院士、资深学者、国外同行以及官员进行演讲,这也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大会。

——2009年9月13日“国际药物代谢学会(ISSX)暨中国药物和化学异物代谢专业委员会(CSSX) 联合学术会议”在该院举行,国际药物代谢学会的10名药物代谢学海外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为中外药物代谢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开展学术交流,沟通研究信息,切磋经验体会,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成果转化的平台,产生了很好的学术和社会影响。

——2009年10月10日,学院主办了首届“国际工业药学与临床药学研讨会”。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香港、澳门以及中国内地等国家和地区的近200名著名专家和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名。

——2011年11月17日-11月19日学院主办了“2011年全国药物化学学术会议”近千人出席了全国药物化学学术会议,其中海外专家15名;本次大会共收到来自国内外各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论文摘要507篇,实际参会代表955人,是近年来与会代表人数最多、会议规模最大的一次年会,是中国药物化学界的一次年度盛会,也为国内外药物化学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提供了一个充分交流和学习的大舞台。

——2011年11月20日学院主办“第三届中英药物化学学术会议暨中国药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药学会理事长桑国卫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当选主席Lesley Yellowlees教授分别在签约仪式上致辞,并代表双方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双方都希望以此为契机,今后在教育和科研方面进行更加广泛、深入的交流合作。来自中英两国的多位学者见证了签字仪式。随后中英两国学术界和企业界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做了9场精彩的学术报告,展示和交流了各自在药物化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技术和新经验。

——2012年12月8日-2012年12月9日,学院主办了“第二届国际工业药学与临床药学研讨会”。黄民院长、吴传斌副院长分别作为大会主席及组委会主席进行了主题演讲。该会议构建了一个国际工业药学和临床药学交流的平台,密切了学术界、企业界、政府的联系,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强工业药学和临床药学领域的国际合作,有力地推动我国制药产业实现由仿制向自主创新研制的历史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