蠓子虾酱产于山东威海初村镇,据传始酿于元末明初时期,后经大清雍正年间被登州知府作为地方特产贡奉朝廷,便被赐为宫内御品,从此经当地渔民精制后定期上贡,成为御膳中的一道美肴。

中文名

威海蠓子虾酱

营养成分

蛋白质

主要原料

蠓子虾

储藏方法

常温储存

是否含防腐剂

好处

适量食用可清热败火

产地

山东威海初村镇

最早生产时期

元末明初时期

主要营养成分

蛋白质,氨基酸

产品产地

威海蠓子虾酱制作原料蜢子虾。该虾主要分布在黄海北部沿海的内湾,其中以威海初村的尤为著名。

制作工艺

蠓子虾酱,是以威海特产--蠓子虾为主料,外加食盐、调味料等,经三至八年以上的天然发酵精制而成。该产品富含人体所需的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丰富,滋味鲜美。蠓子虾酱蒸鸡蛋是胶东的名吃。产品分生、熟两种。

蠓子虾酱是用太平洋磷虾经发酵加工制成的海产品。蠓子虾个体极小,形同蠓虫,主要分布在北黄海沿海内湾。每年7至10月,是蠓子虾的汛期,捕虾工具主要是小推网和小挂网。蠓子虾酱无杂质,营养丰富,香气浓郁,风味独特,存放期越长,其香味越浓郁,生熟食均可。威海沿海地区均出产,尤以北海蠓子虾酱质量最好,名气最大真正的贡品蠓子虾酱是北海边渔村的渔民自制而成的。蠓子虾的捕捞量很小,捕捞过程极为费时费力(蠓子虾小如米粒,需要用小推网象捞鱼虫一样,一网一网地从海水中筛出来,而且必须在夜间进行),这就决定了真正的贡品蠓子虾酱的出产量不可能很高。捕捞上岸后,接下来就是历时数月一遍一遍地清洗、晾晒、腌制,再历时数年发酵。

蠓子虾酱是胶东沿海极富特色的海鲜调味品,因其以蠓子虾为原料腌制,故称蠓子虾酱。

蠓子虾生活在沿海淡水与海水混合的海域,其中在荣成市成山、俚岛等沿海镇村都有相应数量的蠓子虾海域。据《荣成县志》记载:“荣成县沿海有蠓虫虾,经海边唐家村唐氏夕永制作上贡,并传到他乡。”可以断定,登州知府上贡朝廷的蠓子虾酱由唐家村唐夕永制作,并传到其他乡镇而蔓延开来。后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唐氏后人将传统蠓子虾酱进行工业化生产。现有的“金盛泉”蠓子虾酱制作工艺、食用方法正是从清朝中期被保留和传承下来的。蠓子虾酱配方考究,保持了蠓子虾酱的原汁原味。其制作工艺如下:第一步是推虾:即用推网把浮到岸边的蠓子虾捞上来。第二步是洗虾:推上来的蠓子虾往往夹有杂草或泥沙,要清洗干净,特别注意洗虾不能用淡水。第三步是腌虾:将洗好的新鲜蠓子虾在24小时内、拌上20%至22%的粗海盐,放入事先清洗干净并沥干水的坛罐或陶缸中,不加水。每天早晚要用木棍搅拌两次,以将蠓子虾搅动起来不成块或球为准。第四步是煮沸:将发酵好的蠓子虾酱从缸中取出来,放在可加热的夹层锅中煮沸。第五步后期处理:进行灌装、杀菌、包装等工序。在蠓子虾酱的制作工艺过程中包含着很多风俗习惯、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如家里有与海打交道的人,吃饭的筷子不能横放在碗上(筷子象征着船上的桅杆,碗上横放筷子有翻船的寓意)。在下海前通常要全身沐浴,并且自己及家人都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推虾前再贫寒的人家也要吃一顿热腾腾的饺子。推好的虾下缸前要在缸上系红绸等,这些行为表达了人们的某种禁忌与祈求。蠓子虾酱以沿海特色食品这种民俗文化为特征,无论从捕捉方法还是到腌制工艺,它完全区别于现代水产加工业的操作模式。它记录和诠释着沿海先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厚重历史及特殊饮食,对研究沿海居民的饮食文化、生活文化、民俗文化及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依据。

产品特色

贡品蠓子虾酱具有独特的鲜美清香,品之回味无穷,令人生津,顿生食欲,其不仅可用做调料,也可用于做出许多独特的美味小菜。蠓子虾酱,是以威海特产--蠓子虾为主料,外加食盐、调味料等,经三至八年以上的天然发酵精制而成。蜢子虾酱的主要特点是无杂质、营养丰富,香气浓郁,风味独特。威海蠓子虾酱水分少,可制成虾砖,远销国内及东南亚等地。

营养价值

威海蠓子虾酱富含人体所需的蛋白质、氨基酸、碘、钙及各类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份,具有独特的清香,滋味鲜美,品之回味无穷,令人生津,顿生食欲,适量食用可清热败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