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公厕革命
中国进入奴隶社会才开始出现茅坑;世界上中世纪的欧洲,人们还没有厕所观念;厕所的进化是从茅坑演变到茅房、厕所、卫生间、洗手间,从无到有,从私有到公共,从单一功能到集生理代谢、卫生调整、休息乃至审美、商业、文化等多功能,厕所革新一步步从文明走向进步。汉、唐时期,大街上没有公厕,所以古人也就没有地上公厕,平民家里必备便桶。唐宋时期,掏粪的发财了。这期间出现了专门经营“粪业”的人,以替家庭清扫厕所为主,操持“粪业”的人,往往大发其财。宋都东京城内下水道十分发达,已成网状,宋时已经有专门的清洁工人了。
清代秀才开办收费厕所。自古以来,我国厕所大多比较简陋、肮脏、破烂不堪,基本是“一个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北京的男厕多采用蹲坑式,妇女采用“灰桶子”,即:一木桶,内放石灰或草木灰。清朝时,为了解决粪便管理的经费,清政府也曾试着搞了些收费厕所,并允许私人开办。《清类钞》中说:某书生考试不中,为了谋生自己建了一座收费公厕。他在厕所上贴了一副对联:“但愿你来我往,最恨屎少屁多。”但当时公厕并不能为人们所接受,人们随地便溺,或便于马桶之中,倾倒于街旁,满街狼藉臭气逼人。
厕所世纪
19世纪堪称是“厕所世纪”。在19世纪40年代,在汉堡出现了用河水时冲时刷管道的下水系统。19世纪50年代,在伦敦出现了一套高效下水系统,并设置了自动冲水阀门和加速水流的新型管件。此后,厕所的制造工业化了,流水作业的设计使这一工作发展到了极为简单的地步。1852年,英国伦敦修建了世界第一座抽水马桶的公厕。1994年上海市开始实行了沿街单位厕所对外开放。世界厕所协会是继世贸组织、世界旅游组织之后又一国际组织,并把每年的11月19日定为“世界厕所日”,2001年11月19日在新加坡召开了第一届世界厕所峰会,2004年11月19日在北京举行了世界厕所峰会。有专家指出:一个人从有便感后可以坚持5至10分钟,这段时间的步行距离约为300至500米,所以公厕规划建设应该在500米之内有一座公厕。
地球上约有24亿人口缺水。中国是缺水大国,全中国厕所每年漏泄生活用水7亿吨,1吨厕所排出的污水可污染220吨干净水。中国人平均每天要上五六次厕所,中国城市每家每月平均耗水30吨左右,其中一半以上是厕所用水。中国城市每天厕所耗水1440万吨,每年要用掉144个自来水厂的产量。在英国使用公共厕所需要支付1便士,所以“花一便士”成为“上厕所”的别名。2002年8月,英国的公共厕所度过了150岁的生日。东南亚各国正在兴起“厕所革命”,其中韩国水原更被称为“世界上拥有最漂亮公共厕所的城市”。
日本人对厕所的迷恋堪称世界之最:日本有专门对高技术智能厕所的研究,有厕所网站、研讨会、古代厕所博物馆、24K金男便桶等等。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地方有这么多人为如此高价的座位花这么多钱。在人满为患的日本,厕所是人们可以静静呆上几分钟的少数地方之一。日本的厕所之王——东陶机器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以其高技术的“小卫生间”确立了自己在业界的地位,这种产品当时在全世界受到欢迎。这个要价在1000美元以上的厕所过去只限于疗养院和医院使用,但是过了近20年后,这种曾是奢侈品的厕所进入了约30%的日本家庭。“小卫生间”有照明设备、软管、按钮、遥控器,以及温度和水压调节器。日本的厕所文化并不局限于抽水马桶。日本的一个厕所网站要求网民自愿参观东京的公共厕所并给它们打分。它还要求人们提供最肮脏厕所的照片,将它们贴在网页上。日本人每年还要花费1亿多美元购买一些非处方药片,以清除在沉迷于这些奇特的厕所时可能带来的异味。
第五空间
北京的公厕将打造成家庭空间、工作空间、休闲空间、网络空间外的“第五空间”,标志也将从并不标准的“WC”改成阿拉伯数字“5”。
“第五空间”在不改变公厕基本功能、不减少厕位的前提下,变成城市的公共空间,甚至是城市的艺术品。
这里提供缴费、存取款等服务,有wifi上网,能给手机充电,如果有停车的地方还会安装充电桩。
公厕革命
“我们还会借鉴日本公厕的做法,让测量血压、心率、尿检等简单的体检项目在这里完成。”同时还将设立人性化的母婴室,为老人、残疾人、盲人、带小孩的家长、携带大行李的人们提供各种便利。
“第五空间”将由设计团队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地理位置、占地面积甚至文化氛围等特点,打造独一无二的空间。
此次的“公厕革命”并不局限于城市,北京市环卫集团还特别提出“公厕服务均等化”。地处农村的“第五空间”还和互联网紧密结合,人们网上购物可以来这里取货。
同时,北京市环卫集团还和农业银行合作设立发展基金,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打造绿色低碳环保,水循环、粪便直接变为有机肥料等先进技术将被运用于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