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概述
教育学类专业的相关领域包括:心理学、生理学、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教育学类专业具有多学科基础上的综合交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特征,要求学生掌握教育科学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要求教学有助于学生科学地认识教育活动的本质,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形成教育专业能力和技能,胜任未来教育工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教育学类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以及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教育学类专业承担着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文化教育机构等所需的教育管理、教学研究、文化传播、教育创意等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
培养目标
教育学专业教育教学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需求为基本原则,以中国高等教育定位和特点为参考框架,同时以行业标准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品质,具备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具有国际视野,系统掌握教育科学和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教育创业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能够在各级各类教育及管理机构胜任教育、教学、管理与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目标和培养定位制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应保持相对稳定,同时应根据教育的发展需要,适时进行调整和完善。
培养规格
学位与学分基本学制为四年。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弹性学制,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允许学生在3-6年内完成学业。
达到各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及学分要求,符合相关规定,考核合格,准予毕业。可授予教育学学士或相关学士学位。
总学分为140-160学分。
人才培养要求思想道德方面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国、守法、诚信、友善,热爱教育事业,关心爱护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专业素养方面
(1)系统掌握教育科学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系统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具有创新创业意识。
(3)形成教育学类各专业所需的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多学科融合型人才。
(4)系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较为熟练地获取、加工和应用相关信息。
(5)熟悉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政策和法规。
(6)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7)具有国际视野,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为熟练地使用外文资料,初步运用外语进行交流。
身心素质方面
掌握人的心理活动和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程设置理论课程
(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外语、政治理论、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大学体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创业基础课程、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等,旨在提升学生的基本知识素养、科学与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
(2)专业基础类课程
专业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特殊教育概论等。
(3)专业方向课程
各高校可根据教育学类各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本专业的方向课程,教学内容应涵盖业务方面核心知识点:教育学专业:德育原理、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文化学、西方教育思想史、中国教育思想史等。科学教育专业:基础化学、基础物理学、普通生物学、地球概论、环境科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科学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科技制作等。
人文教育专业:人文科学概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经济学原理、西方教育思想史、中国教育思想史等。
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远程教育应用等。
艺术教育专业:美学原理、艺术概论、艺术创作原理、中外艺术史、艺术作品鉴赏、文学作品鉴赏、综合艺术创作原理与实践、艺术技能训练、艺术教育概论、艺术教育心理学、中国艺术教育史、外国艺术教育史等。
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发展科学、学前儿童保育学、学前教育史、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幼儿园课程、学前儿童语言教学、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国学前教育史、外国学前教育史等。
小学教育专业:中文、数学、英语、小学教育学、小学心理学、小学班队原理与实践、小学各学科教学与研究、中国小学教育史、外国小学教育史等。
特殊教育专业:特殊儿童的生理与病理、特殊教育导论、盲童心理与教育、聋童心理与教育、弱智儿童心理与教育、发展障碍儿童教育、行为矫正技术、小学语文教学法、小学数学教学法等。
华文教育专业:第二语言教学论、综合汉语、汉语听力、汉语口语、汉语阅读、汉语写作、汉英语言对比、英语听说与写作、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华文化、外国文学、对外汉语教学法等。
教育康复学专业:听力学基础、听觉功能评估与训练、言语科学基础、言语障碍的评估与训练、儿童语言发展、语言障碍的评估与训练、特殊儿童认知能力评估与训练、情绪行为障碍的评估与训练等课程等。
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训、教育实习、教育考察、教育调查等。
教育见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教育机构进行的有关教育、教学、教研、与管理工作的观摩与学习。教育实训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模拟实践或模拟实验平台进行的教育、教学、教研与管理的技能训练。
教育实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教育机构进行的教育、教学、教研与管理实践活动。
教育考察是学生对特定教育区域或教育机构现状的实地勘察。教育调查是学生对教育、教学、教研和管理工作具体问题的实地调研。
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教学环节纳入创新创业方面的实践训练。
毕业论文(1)选题要求
教育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可采取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实验报告或教育教学和管理案例分析报告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与特长,结合教育实践,在教师指导下规范地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与内容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强调综合运用所学理论与专业知识。毕业论文(设计)应遵守学术伦理,符合学术规范。
(2)内容要求
高校应为本科生指定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由本专业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必要时可聘请基础教育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或管理人员参与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应做到主题明确、资料翔实、方法科学、论据充分、推证严密、结构合理、格式规范、行文流畅、符合学术伦理。
(3)指导要求
指导教师应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开题、研究、写作、答辩进行全程指导,强化对选题、研究方法和写作规范的指导。[1]
主干课程
总体框架
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毕业论文(设计)。理论课程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类课程组成。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大学公共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及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理工类以及艺术教育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为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为教育学的主干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实践课程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训、教育实习、教育考察、教育调查等。毕业论文(设计)包括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实验报告,教育、教学和管理案例分析报告等。
各高校应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探索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
各高校可选择一些反映学科前沿、学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知识单元开设选修科目,并推动教师将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人课堂教学。
课程结构应覆盖专业知识体系的主要知识单元、知识点。选修课程的范围和数量应提出明确要求,以保证课程的可选择性。有条件的高校可开展中国国内(外)学生交流、各类形式和层次的联合培养或双语教学。
在总学分中,实践课程所占比例应不低于25% 。
理论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大学体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创业基础课程、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等,旨在提升学生的基本知识索养、科学与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特殊教育概论等。
各高校可根据教育的培养目标确定各专业的方向课程,教学内容应涵盖业务方面核心知识点,包括:德育原理、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文化学、中国教育思想史、西方教育思想史等。
实践教学
实践课程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训、教育实习、教育考察、教育调查等。
教育见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教育机构进行的有关教育、教学、教研与管理工作的观摩和学习。
教育实训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模拟实践中或模拟实验平台上进行的教育、教学、教研与管理的技能训练。
教育实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教育机构进行的教育、教学、教研与管理实践活动。
教育考察是学生对特定教育区域或教育机构现状的实地勘察。
教育调查是学生对教育、教学、教研和管理工作具体问题的实地调研。
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教学环节纳入创新创业方面的实践训练。
发展历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师范教育在中国的议论与出现,教育学这门学科或课程就应运而生了。
中国的高等师范教育,是以1902年京师大学堂的师范馆为起点的。师范馆明确设置“教育学”课程,而且四年分年规定内容,包括教育宗旨、教育之原理、学校管理以及“实习”。
在1902年前后,中国已经设立的师范学校有:武昌师范学堂、保定师范学堂、成都师范学堂、贵州师范学堂、全闽师范学堂、三江师范学堂(1905年改称两江师范学堂)、湖南全省师范学堂、山东师范学堂、龙门师范学堂、通州师范学堂(民办)等。它们都设教育学课程。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渐入人心,教育界思想十分活跃,各国各派教育理论和观点几乎都在中国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播和试验。教育学的发展由此进入一个蔚为壮观的时期。特别是美国杜威在1919年至1921年长达两年多的讲学的推动下,美国的教育学成为被效仿的主要对象,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49年。此间,其他国外的教育学著作的译介也进入个高潮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育理论长期受到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的深刻影响。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了建立自己的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尝试。
1961年至1963年,其间集中许多中国教育学专家,在刘佛年教授主持下编成的《教育学》(讨论稿)是当时“教育学的中国化”运动的代表性之作。
改革开放以后,教育学获得蓬勃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从1979年到2002年,中国已经公开出版的各种类别,不同层次、多种语言的《教育学》大约140本左右。
在教育部1998年、2012年、202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教育学专业的学科门类为教育学,专业代码为040101,为教育学类专业。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各高校应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和授课时数等需要,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教育学的专任教师应不少于6人,生师比一般应不高于18:1。
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或专业带头人和数量适宜的骨干教师。专任教师队伍的学科背景应涵盖课程体系中所含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年龄结构合理,30~55岁的专任教师不低于总数的2/3。职称结构合理,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低于总数的30%。
应有一定数量来自基础教育学校或其他类型教育机构的兼职教师。重点院校可略高于此标准。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忠实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关心学生成长,具有对学生发展提供必要指导的素养。
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不断革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对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
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系统掌握教育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国际视野以及较为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清晰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努力探索前沿学术问题。
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能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合理设计课程教学方案、组织课堂教学、进行课外辅导和教学质量评价,在教学中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精心设计课程教学计划,认真备课,组织课堂教学,进行课外辅导和教学质量自我评价;与学生积极互动、教学相长;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研究,进行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人格。包容差异,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高校应完善教育学基层教学组织,健全教学研究机制,推进教育教学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各高校须明确全体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
各高校应建立教师上岗资格制度、青年教师指导制度、教师教学发展制度等,完善教师发展机制。根据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和专业特点,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专业的教师需求,分层分类制定实施教师发展规划,系统设计递进式培训课程,满足教师不同阶段需求,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
各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的考核、检查、评估和交流,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师改善教学效果提供努力方向,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各高校应加快完善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并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设备资源
各高校应为教育学教学提供数量充足、功能完善的教学设施。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一般不小于14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少于5000元;生均图书不少于100册;生均年进图书量不少于4册。
百名学生教学用计算机不少于10台,百名学生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数不少于7个。
重点院校可略高于此标准。
各高校应为教育学提供数量充足、种类齐全的纸质和电子图书资源,配备满足教学需要的电子资源数据库以及检索工具,为师生提供便捷的信息资源服务。
各高校应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各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考核要求,毕业审核要求等基本教学信息。
各高校应向学生推荐教材和必要的教学参考资料,鼓励教师使用高水平教材。如无正式出版教材,应提供符合教学大纲的课程讲义。各高校应积极建设课程网站,提供较为本富的网络教学资源。
各高校须有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的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条件。各高校应根据专业特点和需要,建设能满足实践教学要求的专业实验室、实训中心等。各高校应与科研院所、中小学校、教育行政机构等加强合作,建设一定数量的相对稳定的教学见习、实习基地,保障见习和实习活动的顺利开展。各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好-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实践教学累计不少于6个月。
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投入应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少于1200元,并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稳步增长。新增专业教学经费不低于学费收人的30%,正常教学运行经费不低于学费收入的25% 。
质量保障
各高校应以教育学教学质量标准为基础,结合教师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建立以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规范、专业师资、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效果等为核心的质量管理目标体系。逐渐增加以质量监控为目标的毕业生质量跟踪机制、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评价与反馈机制等外部反馈机制。
各高校应围绕质量管理目标要求,制定质量管理实施规范,建立督导、评教制度,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和调控改进机制,开展经常化和制度化的质量评估,确保对教学质量形成全过程的有效监控,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充分实现。
培养模式
大专业:合并教育类专业为大教育学专业,包括(学校)教育学和公共事业管理(教育)两个本科专业。大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在第一、第二学年实施相同的课程计划,学习通用性课程。
小方向:在大教育学专业中延伸出若干小方向,主要包括:教育学师资方向、教育行政与文秘方向(含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方向。
块课程:围绕小方向培养目标,将相关课程系列组成课程模块。块课程是实施小方向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导师制:在学生选定小方向的基础上,经过双向选择,为每一位学生确定导师,负责指导其大学生活、学习方法、技能训练、实习见习和毕业论文等。
- 双导师、4+X双专业、四年一贯制、淘汰退出制培养模式
西南大学创立了“师元班”,具体操作如下:
实施双导师协同培养。学业导师由学校教育学部、相关师范专业学院的教授担任;实践导师选聘中学一线名师担任实践班主任。学业导师和实践导师、教学班主任与实践班主任每月召开例会、梳理并解决培养过程的问题,推动教学、研究、实践与教学管理一体化的卓越教师培养新模式。
实施学科专业和教师专业“4+X"双专业培养模式,4年学科专业培养由各师范生培养学院组织实施,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发展课程和自主创新课程三个模块。X为开放、多元的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主要通过第三学期、暑期夏令营、周末以及网络自主学习,由教师教育学院组织实施。
“四年一贯制”实践教学。在学校附属中学为每位“师元班”学生配备主要和辅助导师,主辅导师分别由高年级段、低年级段骨干教师担任。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利用课余时间到附属中学跟班见习,通过跟随主辅导师,参与中小学教学实践并贯通四年,由主辅导师负责四年期间教育实践指导。
动态跟踪淘汰退出制。严格把控考核关,采取阶段性与终结性考核结合的方式,建立卓越教师“竞争、滚动”淘汰退出机制。对“师元班”学生设定阶段考核具体目标:一年级重点考核基本素质,二年级重点考核教师专业素养,三年级重点考核课堂教学技能,四年级重点考核研究能力;年度考核不合格或专业不及格者将退出“师元班”学习。
该培养模式只针对部分特别优秀的教育学专业学生。学校可以根据他们的学习能力,鼓励和允许他们在保证教育学专业学习的前提下,同时按本科要求修一门学科专业合格者授予双学士学位。学科专业达不到本科水平者,可根据实际达到的水平或者发给专科毕业证书或者发给其他某种证书。
该模式针对的是教育学专业本科生,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两年内学完教育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又可以用两年的时间去学习学科课程使学科专业知识达到专科以上水平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更能得心应手也更为专业。这里要强调的是这种“2+2"模式仅限于教育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不涉及其他专业学生的跨系培养。
其培养的内容应进行创新即用3年的时间学习教育学专业的相关课程,用1年的时间来学习一门学科专业的主要课程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当前所存在的部分教师掌握教育学专业的知识,却缺乏一门学科专业知识的尴尬窘境。这样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既可以直接报考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也可以直接到一线教育阵地就业。当然这里所说的“3+1"模式,各院校的教育学专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及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转变。如采用“2.5+1.5"的培养模式等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学科专业方面的知识,使之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更具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教育学专业相近的考研方向主要有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高等教育学。
就业方向
教育学专业学生可以从事的行业既包括各类院校、学院,社区服务社,咨询组织,文化组织,还包括司法系统、国家级协会、委员会、研究与开发中心,政府教育部,甚至是金融机构和传媒行业也同样适合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就业。
开设院校
地区 | 院校名录 |
北京 | 首都师范大学 | 北京体育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中央民族大学 |
天津 |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 天津大学 | | |
重庆 | 四川外国语大学 | 重庆师范大学 | 西南大学 | |
河北 | 石家庄学院 | 唐山师范学院 | 廊坊师范学院 | 邢台学院 |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 河北师范大学 | 河北大学 | 河北外国语学院 |
展开表格(资料来源:中国高校之窗;摘录时间:2020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