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赏析

在杨万里的山水风光诗中,有不少写得饶有情趣,深含哲理,读来很耐人寻味,这首诗便是其中的一篇。此诗围绕“望”字而展开,写破晓前的云山景象。

诗一开篇前两句,作者便紧扣题目中的“晓行”二字,从天气写起。“霁天”,点明天气放晴。 “未明间”,交代天欲晓未晓,尚未大亮,一切都在朦朦胧胧之中,这就把“晓行”天气交代清楚了,为后面云山难辨的景象描写,作好铺垫。次句承前,写远山的景象。虽然天尚未亮,但“奇峰”还是依稀可见的。 “总可观”是照应“未明间”,是说大体可观,不甚清楚。“奇峰”,既是写远山,也是写天云,描绘云、山相接,连成一片,绝难分辨的景象。

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别开境界,“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这两句通过“却有”和“方知”,引出正题,辨明真假。在那满目奇峰之中,却有一峰发生了变化,它突然间长高了,与天相接,这才使诗人恍然大悟,原来那众多的奇峰,竟有天空中云彩在滥竽充数,给人以假象,而那些岿然不动的才是真正的远山。真相一经大白,诗人、乃至读者都会感到大为惊叹,以此结束全诗,真是情趣横生,妙解人颐。

这首诗最大好处在于,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向读者揭示了这样的哲理:世界上有许多东西,往往是真假混杂、真真假假,不易分辨。但是,只要细心观察,提高警觉,就会发现假的终究是假的,总会有拨开云雾,日朗天清的时候。同时,还告诉人们要善于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不要被假象所迷惑。[2]

创作背景

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已经无从考证。这首游山纪胜之作,是作者为了记录自己在山行途中的片刻感悟而写下的。[5][4]

作品评价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莫砺锋《莫砺锋教你读古诗·中级版》:最后两句类似家常语言,却让整首诗充满生机,也令读者不禁失笑。正是有了这份幽默与快意,我们才会更加牢固地记住这首诗歌——这样,也就达到了作者的目的。

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席根《古今中外哲理诗鉴赏辞典》:紧扣题目、内容集中是这首诗的第一个特点;静中有动是这首诗的第二个特点;精微观察,深入思考是这首诗的第三个特点。[8][1]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授赣州司户参军。历任国子监博、漳州知州、吏部员外郎秘书监等。在朝廷中,杨万里是主战派人物。绍熙元年(1190年),借焕章阁学士,为金朝贺正旦使接伴使。后出为江东转运副使、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乞辞官而归,自此闲居乡里。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年八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学江西诗派,后学陈师道之五律、王安石之七绝,又学晚唐诗。代表作有《插秧歌》《竹枝词》《小池》《初入淮河四绝句》等。其词清新自然,如其诗。赋有《浯溪赋》《海鱿赋》等。

查看更多

参考资料

[1] 晓行望云山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2] 衣殿臣 . 历代山水诗 下 . 北京 : 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9-03 . 414 .[3] 潘中心、房开江 . 宋人绝句三百首 . 贵阳 :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4-08 . 415 .[4] 薛亚康、杨志学 . 全国大中专院校汉语语言文学教材 唐宋诗词鉴赏 . 洛阳 : 解放军外语音像出版社 ,2006-08 . 224 .[5] 胡益民 . 中外哲理名诗鉴赏辞典 : 昆仑出版社 ,1999-04 . 227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