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中国梵高》剧照
大芬油画村位于深圳西部,是一个城中村。1989年香港画商黄江到大芬创业,由此聚集了数千名画工从农村来到这里临摹西方油画。赵小勇、周永久等大芬画工们,在过去的20多年里,手工复制并卖出几十万张梵高作品,销往世界各地。梵高对他们来说,不仅是为了维持生计,解决温饱,梵高的艺术和经历激励着他们去思考和追寻自己的理想。2014年,赵小勇到阿姆斯特丹去看梵高真迹,欧洲的经历让他发现,在国内几百块钱一张的画像,到了国外价格翻了十几倍,他默默不说话只顾抽烟。当赵小勇到达梵高博物馆看到梵高真迹的时候,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1]。欧洲之行对赵小勇的触动很大,自己画了梵高作品十万幅不如博物馆里的一幅作品。他深深地感受到,原创的意义是无价的,任何临摹都无法与之相比。于是赵小勇决定由临摹名作转型为做原创。他在宁波开了一间画廊,作品也大部分在国内销售。当大家仍旧把大芬村看成一个油画的复制工厂时,这些画工已慢慢地从复制中转型。大芬村越来越多像赵小勇一样的画工在复杂的现实与梦想中寻找原创动力[2]。
幕后制作
该片导演余海波于2004-2005年拍摄的大芬油画村的系列报道照片获得荷赛奖,这段拍摄经历使得导演对于这群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女儿余天琦在英国读的是纪录片专业,因此两人有了合作拍摄该片的想法。2011年,该片开始筹划,经历了6年时间的拍摄、剪辑,后期制作。导演和编剧由余海波、余天琦父女兼任,余天琦还担任制片人。在创作过程中,余海波在深圳主要拍摄,导演父女商量好理念之后,就围绕着一个中心点去拍。去欧洲的时候,两人一起负责拍摄制作。该片于2014年11月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圆桌提案。余海波、余天琦拍摄完成后,把素材送到荷兰完成后期制作[3]。
主创团队
演员表职员表导演 | 余海波、余天琦 |
编剧 | 余海波、余天琦 |
配乐 | Lukas Julian Lentz |
剪辑 | Søren Bilsted Ebbe、Tom Hsin-Ming Lin、Axel Skovdal Roelofs |
发行 | Yleisradio(YLE) [芬兰] |
获奖记录
获奖时间 | 颁奖方 | 奖项 | 获奖方 | 提名/获奖 | 资料 |
2013年 | 四川电视节中国纪录片国际提案大赛 | 最佳提案奖 | 《中国梵高》 | 获奖 | |
2017年 | 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 纪录单元最佳中外合拍长片 | 《中国梵高》 | 获奖 | |
2017年 | 洛杉矶华语电影节 | 最佳非剧情长片奖 | 《中国梵高》 | 获奖 | |
2017年 |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 | 优秀中外联合制作纪录 | 《中国梵高》 | 获奖 | |
2017年 | 第七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 | 评委会大奖 | 《中国梵高》 | 获奖 | |
展开表格发行信息
国家/地区 | 时间 | 备注 | |
荷兰 | 2016年11月20日 | 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 |
荷兰 | 2016年12月15日 | | |
芬兰 | 2017年4月20日 | 电视首映 | |
波兰 | 2017年5月12日 | 反重力电影节 | |
意大利 | 2017年6月16日 | Biografilm Festival | |
展开表格作品评价
该片导演余海波和余天琦拒绝以廉价的影像娱乐以讨好大众,从而获取商业利润,所据守的导演立场在制作的策略上是自觉的。该片记忆与叙事的接受度是拍摄给西方观众看的,以叙述深圳大芬村农民画工赵小勇生存故事为框架,诠释中国社会底层的问题,以其地道的中国现实及中国元素,在视听上引起了异质文化(heterogeneous culture)语境下西方受众的好奇。
该片首先应该被定义为一部探索中国社会问题的纪录片,两位导演选择了一个特定的视角,思考从农村涌向城市寻找生活出路的农民工及其生存境遇的问题。该片在探索这个问题时,所摄制的视角绕过了公众视界一般所同情的农民工,而是聚焦于深圳大芬村的农民工,把那些复制梵高作品及欧洲经典油画的农民画工作为记忆与诠释的对象。除却这部纪录片所触及的社会学问题,其精致的视角,无可回避地触动了中国美术界及人文学界长久以来对艺术讨论的若干重要问题。(《上海艺术评论》杨乃乔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