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西汉时,称为小长安,属淯阳县。
东晋,以后称为林水。
元代时,始称瓦店。
明清时期,为瓦店保,属南阳县;为南阳县京襄通道重要驿站,称为林水驿。
民国九年(1920年)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瓦店设为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南阳县划为10个区,瓦店为第三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南阳县划为5个区,瓦店为二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瓦店所在乡改名为民治乡。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月,建立南阳(南)县爱国民主政府第一区。
1956年2月,改为瓦店中心乡;同年12月,改为瓦店区。
1958年5月,分设瓦店乡和黎岗乡(现官庄镇);同年6月,黎岗乡重新并入;同年8月,改为红旗公社;同年9月,八一公社并入,称瓦店公社。
1961年5月,瓦店公社改为瓦店区。
1968年11月,瓦店区撤区,建瓦店公社。
1984年1月,由瓦店公社改为瓦店乡。
1985年12月,由瓦店乡改为瓦店镇。
行政区划
瓦店镇,总面积86平方公里,人口:5.8万人,耕地面积:54466公顷。21个行政村,137个自然村,238个村民小组。行政代码:411302103。截至2020年6月,瓦店镇下辖2个社区、19个行政村:瓦南社区、瓦北社区、刘营村、荀营村、朱张庄村、界中村、大陈村、焦营村、李璜村、邓桥村、尚庄村、关帝庙村、陈庄村、小李庄村、闫桥村、逵营村、来庄村、梁庄村、岳庙村、白营村、邓官营村,镇人民政府驻淯水路36号。
宛城区瓦店镇
现辖行政村 | 镇人民政府驻地 |
瓦南 | 瓦北 | 逵营 | 邓官营 | 淯水路36号 |
白营 | 岳庙 | 梁庄 | 来庄 |
小李庄 | 陈庄 | 尚庄 | 关帝庙 |
邓桥 | 李璜庄 | 大陈 | 焦营 |
界中 | 朱张庄 | 苟营 | 刘营 |
展开表格自然资源
瓦店文化广场
瓦店镇水资源丰富,地表径流水和地下水的水质符合国家一级饮水标准,自然水源完全可以满足瓦店镇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1]2011年,瓦店镇有耕地8.2万亩,人均1.4亩。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瓦店镇地处宛城区南端,东与官庄镇为邻,东南与官庄镇和新野县沙堰镇接邻,南部及西南部与新野县樊集镇、歪子镇接壤,西隔白河与卧龙区英庄镇相望,西北部与卧龙区陆营镇毗邻,北与黄台岗镇相连,东北部与金华乡接邻,距宛城区政府70千米,区域总面积87.46平方千米。瓦店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宁西铁路(南京-西安)、太澳高速(太原-澳门)、许平南高速(许昌-南阳)、312国道、省道103等交通主干线绕镇而过,距河南省三大民用机场之一南阳姜营机场只有20公里;瓦店地处鸭河灌区的腹心地带,水利条件优越,境内拥有白河、溧河、十里河三条主要河流,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
瓦店镇
地形地貌瓦店镇地处南阳盆地中心平原地带,属于白河冲积平原;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呈条状分布;地面海拔95—105米之间。
气候瓦店镇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
水文瓦店镇境内河道属汉水流域,流域面积86平方千米;境内最大河白河从北部白营入境,至南部李靖庄出境,境内长12千米。
交通
瓦店镇(汉代为淯阳县有小长安聚)位于南阳市区和新野县城各30公里的中间地段,北邻黄台岗镇,西依南阳白河,东临河南油田,南邻新野县的沙堰镇,全镇总面积86平方公里。
瓦店镇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豫103线(省道)纵贯全镇南北,312国道、宁西铁路、太原——澳门高速公路、许昌——南阳高速公路、南阳——襄阳高速公路等交通主干线绕镇而过,距南阳机场只有20公里,南阳机场是河南省三大机场之一,可降波音737客机,现已开通直飞北京、广州、上海、郑州等航班。
瓦店镇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瓦店镇总人口有59397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346人,城镇化率9%;另有流动人口10386人。总人口中,男性31199人,占52.5%;女性28198人,占47.5%;14岁以下10817人,占18.2%;15—64岁35054人,占59%;65岁以上13526人,占22.8%;以汉族为主,达50364人,占84.8%;有回、蒙古、藏3个少数民族,共9033人,占15.2%,其中回族9020人,蒙古族11人,藏族1人。2011年,瓦店镇人口出生率9.5‰,人口死亡率5.1‰,人口自然增长率4.4‰,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689人。
截至2017年末,瓦店镇常住人口为57475人。
瓦店镇
截至2018年末,瓦店镇户籍人口为71020人。
经济
界中米醋
特色农业明晰,优质小麦、水稻、棉花种植历史悠久,面积稳固,产量稳定;反季节瓜菜、大蒜、土豆种植容易巩固,其中4500亩反季节瓜菜、1.2万亩大蒜、万亩优质脱毒土豆、6000千亩水稻种植基地被认证为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基地,为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原料来源。畜牧养殖业发展迅猛,全镇拥有千头以上养牛场、千头以上养猪场12个,有7个养羊专业村,万只以上养鸡场10多个,还有年保鲜畜禽产品,蔬菜和其它农产品的大型保鲜库两座,工业经济优势凸显,工业经济形成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佳的纺织、机械、酿造、兽药生产、新型建材四大产业集群,四家龙头企业管理科学,经营规范,效益显著,具有一定的产业支撑和牵动能力。界中米醋历史悠久,闻名全国,改制后显示出蓬勃发展活力;南阳豫星车辆制造厂与南阳二机石油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实施强强技术合作,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产业技术优势明显;南阳理邦公司GMP技改项目已建成投产,豫西南兽药生产行业“龙头”老大地位不断加强。此外,新型建材产业异军突起,全镇发展灰沙砖生产企业16家,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新型建材产业已成为瓦店工业经济新亮点。2011年,瓦店镇财政总收入320.3万元,比2010年增长19%;农民人均纯收入6702元,比2010年增长10%。
截至2018年末,瓦店镇有工业企业157个,其中规模以上6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53个。
农业
2011年,瓦店镇农业总产值3.6亿元,比2010年增长12%,农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28%。瓦店镇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黄豆、水稻为主。2011年,瓦店镇生产粮食61258吨,人均1038千克,其中小麦28647吨,玉米20606吨,黄豆6531吨,水稻5474吨;可向社会提供商品粮23622吨。瓦店镇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棉花、苗木、蔬菜等。2011年,瓦店镇油料作物种植面积0.5万亩,产量1200吨,其中花生800吨;蔬菜种植面积1.8万亩,产量27000吨,主要品种有土豆、大葱、大蒜、萝卜、白菜等,其中土豆9000吨;有邓官营1.2万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岳庙千亩苦瓜种植基地;梁庄千亩芨芨菜种植基地,年产值约1500万元;沿白河带的万亩优质花生种植基地,年产值约1600万元;界中、大陈万亩优质土豆种植基地,年产值约2500万元。瓦店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为主。2011年,瓦店镇可出栏黄牛近2万头,生猪1.5万头,畜牧业总产值约1.1亿元。2011年,瓦店镇名优特农产品有米醋、花生,绿色环保农产品有无公害大葱、大蒜。
工业
瓦店镇初步形成以机械制造、食品酿造、新型建材为支柱的产业体系。2011年,瓦店镇工业总产值为9.3亿元,比2010年增长15%;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7.2%。2011年,瓦店镇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家,职工500余人。2011年,瓦店镇实现工业增加值1.2亿元,比2010年增长24%。
商贸
截至2011年末,瓦店镇有商业网点3个,职工200余人。2011年,瓦店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2亿元,比2010年增长20%;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2亿元,比2010年增长26%。
金融业
2011年,瓦店镇农村信用社储蓄余额为1.2亿元,比2010年增长14%;邮政储蓄余额1亿元,比2010年增长10%。
邮电业
2011年,瓦店镇邮政业务收入为5.2万元;电信业务收入为240万元。
社会
教育事业截至2011年末,瓦店镇有幼儿园15所,在园幼儿1745人,专任教师4人;小学15所,在校生3310人,专任教师16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090人,专任教师119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9%;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1256人,专任教师118人。瓦店镇主要学校有南阳市十中、第一初中、第二初中等中学3所。2011年,瓦店镇教育经费达1.2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0.9亿元。
文体事业截至2011年末,瓦店镇有文化艺术团体2个;电影院3座,座位3000个,年放映250余场次,观众达6万余人次;有综合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公共图书室1个,总建筑面积150平方米,藏书6000余册;文化行业从业人员5人。瓦店镇主要文化艺术团体有界中民中艺术团、关帝庙杂技团。截至2011年末,瓦店镇有标准田径场1个,篮球场32个,居民健身场地8处,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12%。截至2011年末,瓦店镇有线电视用户数为0.67万户,电视综合覆盖率40%。
医疗卫生截至2011年末,瓦店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1个,其中镇中心卫生院1家,村级卫生室21个;病床25张;专业卫生人员139人,其中执业医师9人,执业助理医师15人,注册护士56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3人、执业(助理)医师0.4人。2011年,瓦店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3.6万人次,住院手术1800台次,出院病人0.2万人次。2011年,瓦店镇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56/10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5.29万人,参合率96.5%。
社会保障2011年,瓦店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为172户,人数共200人,支出37.84万元,比2010年增长11%;月人均160元,比2010年增长9%;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293户,人数2648人,支出230万元,比2010年增长16%;月人均72元,比2010年增长20%;农村五保集中供养80人,支出18万元,比2010年增长12%;农村五保分散供养353人,支出47万元,比2010年增长10%;农村医疗救助900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3081人次,共支出4.8万元;农村临时救济360人次,支出15万元;国家抚恤、补助优抚对象167人,抚恤事业费支出49万元。
邮政电信截至2011年末,瓦店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150千米,投递点42个,乡村通邮率100%;全年投递国内函件1.2万件,国内汇票业务完成0.4万笔,国内异地特快专递信件完成0.6万件,全年征订报纸1.3万份、期刊0.7万册;有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40个;有固定电话用户4000户,电话普及率32%;移动电话用户2.5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比2010年提高6个百分点;光缆线路总长达120千米,主干电缆达100对千米,互联网端口总数1200个,其中已占用端口总数850个,宽带接入用户750户;内建移动通信基站6个,联通通信基站9个。
供电截至2011年末,瓦店镇拥有35千伏变电站1座,有主变压器196台,总容量40000千伏安,有高压输电线路2条,总长度130千米,用电负荷10000千瓦。2011年,瓦店镇售电量累计完成0.25亿千瓦时,综合电压合格率99.9%,供电可靠率98%。
城镇建设瓦店镇小城镇建设
瓦店小城镇建设投入加大,规模拉大,功能完善,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155家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之一,被南阳市委、市政府命名为“三星级小城镇”。精神文明抓创建树新风,文化教育不断得到加强,有线电视、调频广播进村入户,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全镇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良好发展势头。[2]南阳豫花园南阳豫花园
南阳豫花园位于南阳市宛城区瓦店镇的逵营村。投资创业镇党委、政府依托五大产业优势,积极筹建起了机械、酿造、兽药生产工业园区,为广大客商投资兴业搭建了平台;作为河南省中州名镇、百家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南阳市“四星级小城镇、50强镇,瓦店镇城镇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社会和谐,政策优惠,服务优良,是广大客商投资兴业的一方热土。
代表人物
光武大帝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刘秀的先世,因遵行“推恩令”的原则而从列侯递降。到他父亲刘钦这一辈,只是济阳县令这样的小官员了。
西汉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刘秀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县,他出生的时候,有赤光照耀整个房间,当年稻禾(嘉禾)一茎九穗,因此得名秀。元始三年(公元3年),刘钦去世,年仅9岁的刘秀和兄妹成了孤儿,生活无依,只好回到祖籍舂陵乡(今南阳宛城区瓦店镇),依靠叔父刘良抚养,成了普通的平民。
由于刘秀勤于农事,而其兄刘縯好侠养士,经常取笑刘秀,将他比做刘邦的兄弟刘喜。新朝天凤年间(公元14年―公元19年),刘秀到长安,学习《尚书》,略通大义。
光武大帝刘秀
舂陵起兵西汉自汉元帝以来,朝政日益衰败。到了汉成帝之时,成帝昏聩不堪,委政母族。致使以太后王政君为首的王氏外戚集团独揽了朝政大权;又专宠赵氏姐妹,从而形成了“赵氏乱于内,外家擅于朝”的局面。
汉哀帝死后,王政君之侄王莽连立汉平帝、孺子婴两幼主,其地位历经“安汉公”、“摄皇帝”,表面上几乎就是昔日周公摄政的再次重演。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废孺子婴(刘婴)为定安公,正式代汉登基称帝,建立了新朝,建元“始建国”,西汉在历经214年的统治后终于灭亡。
新莽末年,因其推行的改革盲目崇古,不切实际,又融动了上至豪强、上及平民的利益;加之水、旱等天灾不断,广袤中原赤地千里、哀鸿遍野。终于,在新莽天凤年间,赤眉、绿林、铜马等数十股大小农民军纷纷揭竿而起,大批豪强地主也乘势开始倒莽。顿时,海内分崩,天下大乱。
刘秀虽名为皇族后裔,但他这一支属于远支旁庶一脉。刘秀为人、与其长兄刘縯不同,刘縯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豪杰,欲图大事;而刘秀则为人“多权略”,处事极为谨慎。
新莽末年,天下的乱象已现,刘縯和南阳的诸多子弟都欲趁乱起兵,而刘秀却持谨慎的态度以观时局。据《太平御览》卷九十引《东观汉记》载:“上深念良久,天变已成,遂市兵弩”,可见刘秀起兵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谨慎决断的,见天下确已大乱,方才决定起兵!性格上的不同也决定了日后刘縯、刘秀两兄弟截然不同的结局。(公元22年)十一月,“光武遂(从宛)将宾客还舂陵”,会同大哥刘演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于舂陵正式起兵反莽。
昆阳摧莽
因为刘秀兄弟和南阳宗室子弟在南阳郡的舂陵乡(今宛城区瓦店镇)起兵,故史称刘秀兄弟的兵马为舂陵军,舂陵军的主力为南阳的刘氏宗室和本郡的豪杰,兵少将寡,装备很差,甚至在初期,刘秀是骑牛上阵的,这也成为了后世演义中的一段佳话,即所谓的“牛背上的开国皇帝”。后经过激战杀死了新野尉,刘秀才有了战马。为了壮大声势,加强反莽力量,舂陵兵与新市、平林、下江这三支绿林军中的最大的主力进行了联合,从而扩大了相互的力量,并先后于沘水、育阳等地与新莽的征讨大军激战,大破莽军,并击杀了新莽大将甄阜、梁丘疵等人。
更始元年(公元23年),西汉宗室刘玄被绿林军的主要将领拥立为帝,建元“更始”,是为更始帝。对此,刘縯及南阳刘姓宗室极为不满,只是迫于在联军之中,绿林军人多势大,又有强敌在前,只得暂且作罢。刘縯被封为大司徒,刘秀则受封为太常偏将军。更始政权建立,复用汉朝旗号,此举大大震动了新朝,王莽即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发各州郡精兵共四十二万扑向昆阳和宛城一线,力图一举扑灭新生的更始政权。
同年五月,王邑、王寻率军西出洛阳,南下颍川(今河南禹县),与严尤、陈茂两部会合,迫使刘秀的部队从阳关(今河南禹县西北)撤回昆阳。昆阳汉军仅九千人,众恐不敌,欲弃城退守荆州故地。刘秀以“合兵尚能取胜、分散势难保全”为由,说服诸将固守昆阳。此时王莽军已逼近城北,刘秀率13名骑兵乘夜出城,赴定陵县、郾县调集援兵,后有步兵、骑兵一万七千精兵赴援昆阳。
瓦店境内出土的关于记载刘秀的石碑
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强大,扬言:“百万之师,所过当灭,今屠此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耶!”王邑军向昆阳城发起进攻,并挖掘地道,制造云车。昆阳守军别无退路,坚守危城。此时王莽军久战疲惫,锐气大减。刘秀于六月一日率领步骑万余人驰援昆阳。刘秀亲率千余精锐为前锋,反复猛冲,斩杀王莽军千余人,汉军士气大振。随后又以勇士三千人,迂回到敌军的侧后,偷渡昆水(今河南叶县辉河),向王邑大本营发起猛烈的攻击。王邑依旧轻敌,下令各营勒卒自持,不得擅自出兵,自行和王寻率及万人迎战,王邑兵马陷入困境,王寻战死,诸将未敢出援。昆阳守军见城外汉军取胜,乘势出击。王莽军大乱,纷纷夺路逃命,互相践踏,积尸遍野。此时突然大风飞瓦,暴雨如注,滍水暴涨,王莽军万余人涉水被淹死,滍水为之不流。新朝号称百万大军的主力覆灭于昆阳城下,三辅震动,新莽政权土崩瓦解。更始元年九月,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混战之中,新朝覆灭。
自建武元年至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刘秀登基后用了十二年的时间终于克定天下,使得自新莽末年以来四分五裂、战火连年的古老中国再次归于一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