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店镇,隶属于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位于临泉县西南部,与河南省新蔡县交界。全镇辖24个村委会(瓦店行政村、房庄行政村、侯寨行政村、朱楼行政村、张老庄行政村、韦李庄行政村、吴庄行政村、肖坡行政村、吴庄行政村、大秦庄行政村、前蒋庄行政村、黄大庄行政村、刘尧行政村、余庄行政村、韦小寨行政村、李盘庄行政村、大林庄行政村、侯庄行政村、小田庄行政村、尚庄行政村、田桥口行政村、南王庙行政村、郑卞庄行政村、牛坡行政村),132个自然村,行政区域面积59.8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8042人(2017年),耕地面积5.66万亩。本镇有中学4所,教师148人;小学30所,教师257人。规划面积3.2平方公里,镇区公路里程53公里,建成区面积1.8平方公里。镇区绿化面积16公顷,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315万元。

瓦店镇2008年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数55193人,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亿元,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88人,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470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0人,大牲畜出栏4180头,大牲畜存栏3230头,生猪出栏35880头,生猪存栏15780头,山羊出栏168800只,山羊存栏71000只,家禽出栏210000只,家禽存栏149000只,人均纯收入1976元。[1]

中文名

瓦店镇

长途区号

0558

行政类别

所属地区

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

面积

59.89km²

人口数量

68042人(2017年)

身份证前六位

341221

地理位置

临泉县西南部

车牌号码

皖K

邮政编码

236000

行政代码

341221115

政府驻地

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

人口

78810人(2019年末户籍人口)

邮政区码

236419

下辖地区

历史沿革

(一)瓦店系隋末瓦岗寨英雄在此开店作为耳目,取山寨首字名瓦店。

(二)清代,有一群进京赶考的举子路过瓦店,小憩喝茶,茶桌四腿不

临泉县城乡分布图

平,斟满了茶晃荡四溢,人各躲避,一举子抬身拾一片瓦垫在一条桌腿下,方得平稳。邻桌举子见状亦各审桌,拾瓦片垫桌腿,其中有一人诙谐地对大伙喊:“喂,请别忘记了,此处茶桌都得瓦垫(店)也!”顷刻,宾主哗然。后有一举子得中荣归,复经此地,顾左右随从,讲当日哗笑原委。此为瓦店由来的又一传说。

(三)又说,瓦店四街八庙。庙多,建庙所需砖瓦亦多。当年为运输方便,傍延河建砖瓦窑许多座,除满足建庙所需,四乡建房需砖瓦者亦多到此地购买。日久,此地经营砖瓦远近闻名,因产销砖瓦多,故日久成集,取名瓦店集。

行政区划

瓦店村大林村郑卞村侯寨村
黄大村侯庄村桥口村肖坡村
大张村房庄村李盘村吴庄村[1]

经济

山羊集团公司建于1991年9月,占地面积18.9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4472万元。2001年被省农委评为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山羊集团是临泉县山羊养殖基地,皖西北山羊集散地,以依托山羊集团公司为龙头的农业产业化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全镇电力、供水、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教育、卫生事业健康发展,集贸市场繁荣,农产品资源丰富,以养殖业为主的产业正在逐步兴起,畜牧业和肉食品加工工业快速发展.

瓦店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通讯快捷,具有良好

临泉县瓦店镇:抓住羊鼻子,脱贫有路子

的投资商贸环境和发展前景。瓦店镇党委、政府正带领全镇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发展,力争到2010年全镇的综合实力跨进阜阳市10强,人民更加富裕。

按照瓦店镇2008—2020年总体规划,瓦店镇返乡创业园区规划占地950亩,位于瓦店镇北部韦庙路南侧,距县城23公里,距周边姜寨镇、黄岭镇、韦寨镇、迎仙镇及河南新蔡县的韩集镇、棠村镇均在10公里左右,处于6乡镇中心地带,距京广高速20公里,商贸物流活跃,交通便利。创业园区建设计划用五年时间分三期实施,第一期计划2009年底前实施,园区拟占地100亩,可入住企业5—10家,一期园区道路主干道一条、支路两条1.5公里,公共设施预计投资150万元,征地费用600万元,7月底前完成征地、主干道路基工程,8月份企业可入园建设,项目以超市物流配送中心、木材收购加工、仓储、专业市场、金属板材加工等为主园区一期建设完成,可实现投资3000万元(每亩投入30万元),企业新增税收100万元。

文化

美食节

瓦店镇山羊美食节

瓦店山羊,在战斗中成长。

山羊美食,动物界的冬虫夏草;临泉山羊,中国最美味的山羊。

瓦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交通便捷,这片美丽富饶的地方,自古就盛产山羊,山羊养殖一直是当地农民的一项传统副业。瓦店生产的山羊肉鲜而不膻,肥而不腻,受到各地消费者的喜爱。这里的羊肉如此鲜美,营养丰富,得益于独特的养殖方式:养羊人手拿羊鞭,沿树林、沟河堤岸放牧,自然生长的

临泉县瓦店镇:五举措持续推进文明村镇创建

各种奇花异草成了山羊的食物。成群的山羊徜徉在林间河塘沟岸,悠闲地吃着草儿,呼吸着天然氧吧,渴了饮一口溪水。它们只只长得毛色发亮,膘肥体壮。曾有这样的说法:“临泉山羊,中国最美味的山羊”而瓦店的山羊美食,又被称为“动物界的冬虫夏草”!羊全身是宝,其毛皮可制成多种毛织品和皮革制品。羊肉、羊血、羊骨、羊肝、羊奶、羊胆等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饮膳正要》中说,羊头可治骨痨、脑热、头眩;羊心可治忧恚膈气,羊肝可治性冷、肝气虚热;羊血可治妇女中风、血虚;羊肾可补肾虚、益精髓;羊骨可治虚劳、寒中、羸瘦;羊髓可治男女伤中,阴气不足,利血脉、益经气;羊酪可治消渴,补虚乏。

古食伏羊《本草纲》:“今饮美汤万只羊,抱犊崮顶七仙访,问君何求长寿方,吴刚捧出羊肉汤。”千百年来,人民把平凡无奇的小山羊,创造成美味诱人的中华名吃。在中原大地,就有这么一种独特的山羊美食,那就是伏羊汤,入暑以后人们叫伏天,伏天吃的羊肉就叫伏羊。夏天喝伏羊汤有冬病夏治,以毒攻毒的神奇疗效。其一,山羊经春夏两季饲养,食鲜嫩百草,膘肥肉嫩,宰杀后肉味醇厚,膻味小,汤汁鲜美,更具营养,益食用;其二,三伏天人体内有积热,食用了加有中草药、香料、调料、辣椒油和香菜的羊肉汤后,全身大汗淋漓,可驱走五脏积热。在三伏天里吃性热的羊肉,伴以葱、姜、蒜、胡椒粉等热性佐料,能刺激人体大量排汗。对身体是以热治热,排汗排毒;将冬春之毒、湿气驱除,是以食为疗的大创举。羊肉是大补之物,《本草》说,羊肉能比人参、黄芪。人参黄芪补气,羊肉补形。其功用能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力,治虚劳恶冷、五劳七伤。金人李果说:羊肉有型之物。能补有形肌肉之气,故曰“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人参补气,羊肉补形。凡味同羊肉者,皆补血虚益阳生则阴长也。中国医学认为其性味甘温,入脾肾经,有益补气补虚、温中暖下之功效,因而可用于虚痨羸瘦、腰膝酸痛、产后虚冷、腹痛、寒疝、中虚反胃等病症的治疗。羊在古时就是祭祀的重要食品。羊在最早时的烹法,除了炮、炙就是为羹。唐以后,羊肉的吃法越来越多。至明末请初,发展有全羊席。古时全羊席,要求根据羊体头、脖、颈、上脑、肋条、外脊、磨挡、里脊、三岔、内腱子、腰窝、腱子、胸口、尾部等十三个部位及内脏分档取料,用各种方法烹饪,必须无往而不见羊,而且要味各不同,用羊而每道菜都不见羊,而且菜名也不准露羊,如羊耳的耳梢称“顺风旗”、羊眼叫“凤眼珍珠”、排骨叫“文臣虎板”等。

先说说烤“羊肉串”,与之相关的故事,坊间的版本很多,今天不在叙说,具体的瓦店做法介绍给大家,以便大家在瓦店美食节过后自己在家试着自己做。

首先把鲜嫩羊肉和尾部羊油切成拇指大小约3平方厘米见方的肉片,每一片有瘦有肥最好。将切好的肉片放入容器里,加入嫩肉粉、烤香料、盐、味精腌制15分钟(调料的比例:以1000g羊肉为例。将1000g羊肉切成小块状盛于碗中,加入3g左右嫩肉粉、10g烤香料、5g酱油、适量的盐和味精;然后加入7g左右的水搅拌均匀即可)。然后将它们肥瘦搭配,一一平串在特制的铁钎上,每串约六七块肉。烤羊肉串用的铁钎子,长30厘米,一头装有木柄。过去,做串烤肉用的钎子都是用红柳的细条截削而成的木钎。现在,这种原始的木钎不容易看到了。把肉穿好之后,便将它们疏密均匀地排放在燃着无烟煤的槽形铁皮烤肉炉上,铁槽分上下两层,中间隔板成孔状,用无烟煤作燃料。一边用煤火烤,用扇子扇炉火,一边撒上精盐、辣椒粉、孜然粉等佐料,3~5分钟左右待一面呈酱红色,用同样的方法翻烤另一面,上下翻烤几分钟后两面刷上麻油即可食用。也可将串好的肉在用白面粉、鸡蛋、调料、盐配制的料糊里浸泡一会儿再烤,随烤随吃,香嫩可口,营养丰富。

再说说“羊肉汤”,熬制羊肉汤一定先别放盐,先将50斤清水添入锅内,待锅烧响放进鲜肉30斤,羊杂和骨架各一副,用大火烧(以木柴火为好),顶出血沫,尔后将佐料下锅,同时外加大葱、生姜各半斤和适量,再熬40分钟即成。佐料主要有白芷、肉桂、草果、陈皮、杏仁等,要按一比例适量下锅,多了则药味出头,少了则腥膻除不净。食用时,取汤锅中熟羊肉和羊杂切碎放入碗中,再盛上羊汤,加上蒜苗末、香辣油即可。瓦店羊肉汤色香味俱佳,在县内享有盛誉。各地宾客到瓦店,均以品尝瓦店羊肉汤为快事。凡到瓦店的省、市、县领导,品尝了瓦店羊肉汤,一致赞扬味道鲜美,别具风味。

最后再给大家说说“炖羊排”,将羊排骨煮熟后剁成段;腐竹泡软,切成段;毛豆(猪肚)煮熟沥水;粉皮切成条;香菇泡软去根,从中间切一刀;冬瓜切成长方片;葱切段、姜切片;油菜只用菜心;香菜切成段;将锅置于旺火上,放入羊肉汤1000克烧开,放入羊排骨段,加入精盐、白糖、料酒、辣椒酱、葱段、姜片;将腐竹、冬瓜、熟毛肚、香菇等放入;烧开后改用小火炖20分钟,再加入油菜心,粉皮条,再炖3分钟,撒上香菜段,浇上红油,加上味精即可。

好了,关于羊肉的吃饭还有更多,大家可以在美食节到瓦店好好地饱餐一顿,另外还有一些小吃也很地道,比如说锅盔馍、粽子等。

瓦店的锅盔馍还有一段美丽的故事呢,相传,在中国历史上,武王伐纣,姜子牙指挥的部队,能征惯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周军所取得的一系列胜利当中,有一种至今还依然被瓦店人所钟爱的干粮:“锅盔”。决定战争的胜利,“锅盔”是功不可没的。据记载,姜子牙在伐纣灭商的战场上,曾亲自慰问受伤的士兵,冷兵器时代的战争,谁吃得多,谁力气大,吃饭问题相当的紧急,很多人因为食物的不足而献身战场,为了战争的需要,有个瓦店的战将,请朝廷用薄金属特制了一种盔帽,发给将士们戴在头顶。由于战争要求紧迫,士兵越来越多,吃饭成了问题。无奈,军将就直接把面粉发给民工,让他们用头盔烙馍。这样,就解决了吃饭难的问题。当六月征战时,姜子牙带着文武大将到军营察看。当时正逢吃午饭的时候,营地飘来香喷喷的馍味。大臣拿过一片烙馍,尝了尝,觉得挺香。他就挑了一片火色均匀地拿给姜子牙尝。姜子牙尝了一口,十分好吃。他把剩下的几块分给大臣们品尝,都赞不绝口。于是,锅盔馍的做法传到农家,经过改进,成了今天用平底锅烙的锅盔。虽说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小吃,但是瓦店的锅盔馍最为正宗,其具体做法是:取麦面精粉堆的面案上,用手在中间刨个坑,把发面用酵母捏碎丢在面坑里,再按面7:水3分的比例往面坑里充水,并迅速和成面团。如果是冬天,在面案下放一盆炭火或者电热毯,通过加温,促使面团尽快发起。夏天温度高,不用另外生火加温。待面团发起(膨胀)后,一边往里面兑干面,一边用压面框挤压面团,翻来覆去,直至面团不沾手为止。接着视面团多少,冲和好一定量的食盐和碱水,再用压面杠挤压和匀。然后把死面(不用发面的酵母而单纯和成的面团。夏天面团易发起,死面比例可占到百分之七十;冬天酵面与死面各占一半)和酵面放在一起,反复揉合和匀就行了。烙锅盔时,切一块两公斤重的面团,连压带擀,弄成直径半寸,厚一扁指的圆盘,接着两手并拢,边旋转锅盔边用右手大拇指根部带劲旋成浅壕,这时就可以放到平底锅上去烙了。约烙三分钟,馍便上色,这时,把锅底再浅浅的抹一层油,顺手把锅盔翻几下,再熥3分钟左右,水分基本烘干了,锅盔就算成熟了。成品锅盔外表黄白相间,内瓤起层,入口细嚼,又酥又脆,甘美香甜,久存不坏,便于外出携带。锅盔即使在炎热的夏季,放上十天半个月也不会起霉变质,适合长距离作战食用。完全可以和今天军队所使用的压缩干粮媲美。

瓦店的粽子也很出名,在瓦店,只要逢集,很多孩子都会缠着大人买几个粽子解馋,甜而糯的粽子,总是很多瓦店人思乡的媒介,虽说有屈原的传说,虽说有韩国的粽子注册之争,瓦店的粽子默默地承受着历史的演变,静静地散发着诱人香味。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四仲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同“鸭”),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先将粽叶(芦苇叶或竹叶等)泡湿,糯米用水泡好,以肉、豆沙、枣仁等为馅,包成三棱形、方形、枕头形等蒸、煮而成。

还有一种最传统的小吃,要数瓦店的“杂面条”了,在过去的岁月里,杂面条曾经扮演了非常重要的救命恩人的角色,因为先前民间曾有一句顺口溜:“红芋汤、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红芋面粉加上小麦面粉,或者别的杂粮粉,曾经是咱瓦店人的主要面食,杂面条的用料可以是多种面粉混合,处理绿豆粉,也可以加高粱面、荞麦面、玉米面、黄豆面等。但瓦店习惯制作杂面条时候一般都离不开小麦面粉,在配料比例上一般两种面粉的话,小麦面粉占1/2,多种面粉时,小麦面粉占1/3,其他面粉酌量掌握。芝麻叶的制法:瓦店比较流行食用干芝麻叶,选用嫩芝麻叶,用开水焯水后晒干保存,食用时用温水浸泡。取适量的面粉、绿豆粉加鸡蛋、水和成面团。比例是250g面粉、250g绿豆粉、1个鸡蛋、150g水,醒三十分钟。干芝麻叶用温水浸泡30分钟,洗净;香菜择洗干净,切碎。将面团擀成薄片,切成面条。锅内加高汤,下入浸泡好的芝麻叶,汤沸,下入杂面条、盐、鸡精,煮5分钟,撒香菜、淋香油即可。

瓦店的街上常见的还有豫皖交界常见小吃,就数打“烧饼”了,制作材料:面粉1250克,酵面500克,猪肥膘肉750克,葱末40克,精盐100克,食碱15克,芝麻仁75克,饴糖50克,芝麻油100克。猪肥膘肉切成小丁,加精盐、葱末、芝麻油拌匀成馅料。.面粉放在案板上,先用沸水将1/6的面粉烫过,再与其他面粉拌匀,放入酵面和冷水500克揉匀,盖上湿布,静饧10分钟左右,然后加食碱揉透,搓成长条,摘成每个重约125克的面剂,逐个按成圆饼,包入馅料一份,按扁,刷上饴糖,撒上芝麻仁,即成烧饼生坯。烤炉炉壁烧热,用洁净湿布擦去灰尘,堵塞炉门,取烧饼生坯在无芝麻仁一面沾点水,贴在炉壁上,待全部贴完后,去掉炉门塞,烤约10分钟即成。面团要揉匀饧透,揉至表面光滑不粘手为宜;入炉烤制时加热要均匀,炉温不宜过高,以免焦煳。烧饼做成以后的最佳状态:外层酥脆,内滋润鲜香,嚼之津津有味。

在瓦店北头下车的朋友最先看到可能就是一家炸油饺子(角子)的,这里还有一个很美丽的故事呢,相传,清朝道光年间,河北任丘县一带多年灾荒,官府却加紧收租收捐,老百姓忍无可忍只好背井离乡,四散逃亡。这其中有个边家庄的边福老汉,原来就是开饺子馆的,此时也呆不下去了,只好一家人逃向东北。一天晚上,他们投宿在一户人家中,恰巧这家在为老太太祝寿,于是这家人给边福老汉一家每人一碗寿饺充饥。边福老汉觉得这水饺清香可口,其馅肥嫩香软而不腻人,于是就虚心向这家人求教。主人看边福老汉诚实厚道,便告诉了他其中的秘密,原来这家人为了让老太太吃起来舒服,在做饺子时就把和好的馅用锅煸一下再包,如此做出来的饺子便又香又软,而且不那么油腻了。边福将此记在心中,后来辗转到沈阳。再后来,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勤劳智慧的瓦店人将饺子进行了改进,油炸饺子也慢慢的传开了,饺馅的配方主要以素菜为主,清油炸过之后,香酥可口。

“六月六,吃炒面,吃过炒面赶瓦店”,瓦店人都知道炒面的好吃,今天所说的炒面和今天饭店里炒面条不太一样,虽说现在市场上几乎买不到瓦店炒面,如果你要到瓦店农家去,热情好客的瓦店人一定会做给您吃,方法很简单,小麦面粉放在干净的铁锅里,文火慢慢的烘焙即可,传统的炒面里,可以加糖,可以放盐,也算是瓦店的“方便面”吧!相传在元朝中期,瓦店集当时是由四大寨组成。由于那时科技落后,人们无法抗拒自然灾害,常常期盼神灵保佑,所以大建庙宇。瓦店集有东大寺庙、龙王庙、土地爷庙、奶奶庙、三王庙等庙宇。当时瓦店集已成为政治文化交流的中心,远近闻名。每年农历六月六日为瓦店土地爷庙会,方圆数百里的群众前来拜祭。有一年大旱,人民颗粒无收,期盼上苍施恩,缓解旱情。恰逢瓦店土地爷庙会,开封有一秀才,熊某,因干旱前来祈祷神灵降雨,以求丰收。由于路途遥远,经济贫困,其妻冯氏为其用膛锅把面粉炒熟,以备途中食用。由于便于携带,且易保存,干吃或水冲即可食用,如期到达庙会,并以炒面为祭品,祈求土地爷施以恩泽。由于他的诚心感动了神灵,当日普降大雨,解除了旱情。人们奔走相告,看到了丰收的希望。后来群众认为,是炒面作为祭品感动了神灵,实现了祈求。故传:“六月六,吃炒面,吃了炒面赶瓦店。”一直流传至今。

瓦店的馓子,馓子也曾被百姓作为一种礼品而互相赠送。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炸馓子:"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索索扭捻成钏之形,油煎食之"。故此,瓦店民间常用馓子泡汤,配以延胡索、苦楝子治疗小儿小便不通;用地榆、羊血炙热后配馓子汤送下,治疗红痢不止。尤其是产后妇女,在月子里喝红糖茶泡馓子,以利于散腹中之瘀。将精面粉加入盐水糅合,反复搓压后,搓成粗条,抹上食用油放在盆中饧面。起油锅,待锅中油热时将制成环形的面条放入油锅中,油炸至金黄色。捞出晾干,即可食用。馓子不仅造型独特,而且方便易制,如今不但瓦店的村民家里广泛作,而且其他乡镇都有节日作馓子的习俗。现在馓子已成为瓦店人民团结和睦友爱的象征,是欢度节日不可缺少的圣洁的食品。

在瓦店,形容谁家的孩子很娇气,有一句方言是这样说的,“焦地跟麻叶子样”!瓦店的麻叶,选用精制面粉、发酵粉和糖剂,辅助油、盐、碱、矾等,加水按一定比例配制搅拌成松软面团,用刀雎切成约半两重的小面块,拉长两根扭两圈,圆圆的,粗细不等,放入油锅中炸到金黄色捞出即可食用。油料一般选用瓦店的芝麻油,不过现在多用色拉油,两种风格大同小异。也可以用将黑芝麻或白芝麻淘洗干净,晾干待用。然后将适量面粉放入盆中,打入鸡蛋,放入精盐或糖,和成面团,揉匀揉透,放置10分钟左右。将发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擀成长方形薄片,撒上芝麻,切成菱形小块,做成麻叶生坯。锅内倒入新鲜色拉油,烧至八成热时,放入麻叶生坯,炸至金黄色时,捞出沥油,即可食用

夕阳即将落下的时候,凉凉的晚风伴随着清脆的豆腐脑的叫卖声传入你的耳鼓,瓦店的豆腐脑也算一绝,记得上学的时候,老师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淮南王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建都于寿春(今安徽寿县)。相传,刘安不务政事,野心很大,不满足只当一个有名无实的王,总想谋求一个更显赫的实职,还醉心于长生不老之术,急于寻求灵丹妙药。于是,他召集术士门客于八公山下,燃起熊熊的炉火,别出心裁地叫他们用黄豆和盐卤来炼丹,结果炼得雪白细腻的豆腐。它虽非灵丹妙药,可美味可口,别有风味。此物迅速传开,风行于世,有诗为证: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苦。早知淮南术,安生获泉布。记载:《故都食物百咏》中称:豆腐新鲜卤汁肥,一瓯隽味趁朝晖。分明细嫩真同脑,食罢居然鼓腹旧。还注说豆腐脑最佳之处在于细嫩如脑,才名副其实。它的口味咸淡适口,细嫩鲜美,并有蒜香味儿。《故都食物百咏》外称老豆腐:云肤花貌认参差,未是抛书睡起时,果似佳人称半老,犹堪搔首弄风姿。注说:老豆腐较豆腐脑稍软,外形则相同。豆腐脑如妙龄少女,老豆腐则似半老佳人。豆腐脑多正在晨间出售,老豆腐则正在午后。豆腐脑浇卤,老豆腐则佐酱油等素食之。清代名医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这样记载:豆腐,以青、黄大豆,清泉细磨,生榨取浆,入锅点成后,软而活者胜。点成不压则尤软,为腐花,亦曰腐脑。瓦店的豆腐脑今天已经走进寻常百姓的餐桌上,每到傍晚,大街小巷,卖豆腐脑的吆喝声,总是一阵阵地飘荡在人们的耳畔。

亲爱的朋友,你可能会说,瓦店夏季还可以,冬天来干嘛呢,没关系,瑞雪飘飞的季节,如果你大驾光临瓦店,数九寒冬,除了热乎乎的羊肉汤,还有让人垂涎欲滴的新鲜草莓,瓦店的草莓刚刚起步,但是已经给和谐的瓦店增添了一份新的希望和活力,来过瓦店的人总会怀念饭店里的小焦鱼,酥软的鱼刺,越嚼越香,据说做这种鱼的秘诀是凉油下锅,文火慢炸,焦鱼回锅,酥香耐嚼,回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