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地位
鲤形目
科克雷尔,伯格等认为鲤形目起源于白垩纪的狼鳍鱼类(Lycopteridae);罗森和格林伍德认为起源于虱目鱼科(Chanidae),经鼠鱚科(Gonorhynchidae)而演变成鲑鲤目、电鳗目、鲤形目及鲇形目,因虱目鱼前三椎骨已特化且至少有一头助。但虱目鱼等左右顶骨已被隔离,无眶蝶骨及下咽齿,最大耳石为星耳石(Asteriscus),与鲤形目正相反,且鲤形目化石最早始于亚欧的古新统及始新统,而非洲最早为中新统,故有人仍认为鲤形目起源于亚洲北部白垩纪的狼鳍鱼类。外形特征
鲤形目鱼类
上颌口缘由前颌骨及上颌骨组成。上下颌一般无牙,犁骨无牙。上咽骨(第五对鳃弓的鳃骨)扩大呈镰刀状,其上生齿1~3行。口多少能伸缩。嗅球常近鼻囊,嗅神经不通过眼腔。体被圆鳞或裸露。无脂鳍。一般无上肋骨,具肌肉间刺。鳃盖条3根。鳔如存在,具管与肠相连。全世界6科,279属,约2662种;国内6科,178属,732种;天津3科,37属,51种。鲤形目鱼类体前端4~5椎骨已特化与内耳联系,成韦伯氏器(Weberianorgan);口常能伸缩,无齿;头无鳞;无脂背鳍(少数鳅科鱼类例外);下咽骨镰刀状且有齿1~4行(双孔鲤科无齿;鳃膜条骨3;左右顶骨互连;有肌隔骨刺即肌间骨);有或无圆鳞;须有或无。有体最长仅25毫米的小似鲴;有鳡等大型凶猛肉食性鱼类。
栖息环境
鲤形目鱼类适应性很强;有耐非洲及东南亚热带高水温的鲅亚科鱼类,也有耐西伯利亚严寒的鮈属等;既有平原鱼类,又有能适应海拔5200米高寒山区的高原鳅属;有大型平原上层水域的鲢、鳙、鳡鱼等,终生不入海(仅雅罗鱼属有2种海边越冬索食)。
生活习性
有大型食浮游植物的鲢、食草的草鱼及食固着藻类的齐口裂腹鱼等。
生长繁殖
有在大水体急流中产大量浮性卵的四大家鱼──鲢、鳙、青(鱼)、草鱼,也有产沉粘性卵的鲤、鲫等。麦穗鱼喜将卵产在水下石、柱等硬物体上,鳑鲏亚科不仅雌鱼生殖期有伸出体外长的产卵管且还将卵产在蚌类体内免遭干死;裂腹鱼亚科鱼类和有些鲃亚科鱼类的卵有毒。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其次为北美洲、非洲及欧洲。南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几内亚与马达加斯加岛均无。
硬骨鱼纲中再分类之细目。可钓鱼类最大目之一。主要生活在淡水中,有特殊的韦柏氏器,感受周围环境的压力。包括四个亚目:
1、脂鲤亚目:具脂鳍,分布于非洲和南、北美洲,我国无此类鱼种;
2、电鳗亚目:肛门位于喉部,无腹鳍,分布于中美、南美淡水水域,我国无此类鱼种。
3、鲤亚目:两颔无牙,咽齿发达,我国种类多,分布广,例如鲤、鲫、鳊、青鱼、草鱼、鲮、心脂鱼等,大都是可钓鱼类。
4、鲶亚目:体裸露无鳞,或披小刺或骨片,具须数对,生活于淡水中,少数种类生活于海中,我国种类较多,分布广,如鲶、鲍、黄磉、海鲶、鳗鲶、胡子鲶等。鲤亚目和鲶亚目在我国淡水鱼类中占重要地位,约有600余种,其中近200种可钓取。
下级分类
电鳗科
3亚目15科系统鲤亚目Cyprinoidei
平鳍鳅科
平鳍鳅科Homalopteridae亚口鱼科Catostomidae
鳅科Cobitidae
双孔鱼科Gyrinocheilidae
别名:双孔鲤科
鲤科Cyprinidae
脂鲤亚目Characoidei
脂鲤科
脂鲤科Characidae胸斧鱼科Gasteropelecidae
琴鲤科Citharinidae
上口脂鲤科Anostomidae
间齿鱼科Hemiodontidae
栉鳡鱼科Ctenoluciidae
电鳗亚目Gymnotoidei
电鳗科Electrophoridae
吻电鳗科Rhamphichthyidae
裸背电鳗科Gymnotid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