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创建背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1913年10月,日本在东京召开亚洲各国观象台台长会议,他们邀请法国教会在上海的观象台代表中国,消息传出,举国哗然,而知识界尤甚。当时的中央观象台台长高鲁,发誓建造一座能与欧美并驾齐驱的天文台,后高鲁转任法国公使,由厦门大学天文系主任余青松接任。当时的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提出,天文台必须按照中式风格设计,中式风格主要体现在屋顶和房檐,但天文观测却需要圆形屋顶,这一棘手的问题被交给杨廷宝领衔的基泰工程司。最终建成的紫金山天文台位于南京东郊紫金山风景秀丽的第三峰上。牌楼采用毛石作三间四柱式,覆蓝色琉璃瓦,跨于高峻的石阶之上,建筑间以梯道和栈道通连,各层平台均采用民族形式的钩阑,建筑台基与外墙用毛石砌筑,朴实厚重,与山石浑然一体。发展演变紫金山天文台风貌
1927年4月,国民政府迁都南京,为颁布授时之需,在教育行政委员会内附设时政委员会,任命临时政府秘书高鲁主持。中央研究院设立后,将时政委员会改称为观象台筹备委员会。1928年2月,观象台筹备委员会被划分为天文、气象两个研究所,聘用高鲁为天文研究所所长;同年4月,高鲁请南京市工务局李宗侃工程师设计天文台建筑图,还亲自与助手到紫金山第一峰查看测定。
1934年8月,紫金山天文台终于建成,并于9月1日举行了落成揭幕典礼。
1935年5月,紫金山天文台首次发现一颗小行星,国际行星中心按紫金山天文台意愿将其命名为“中国”号。
1937年8月23日,受日军侵华战争影响,紫金山天文台工作人员被迫撤离南京,后先辗转撤到长沙,又迁至桂林,最后迁移至昆明。
1950年5月20日,中国科学院接收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正式成立。
1953年,建立天体物理组。
1957年,建立天体演化组。
1961年,建立恒星室,主要从事恒星物理和演化。
1958年,建立太阳物理研究室。
1982年11月16日,中国第一座太阳塔在紫金山南麓建成,也是中国唯一一座塔式太阳望远镜。
1997年,成立天体物理研究部。
1999年3月,成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之一。
2009年,中国第一架近地天体望远镜在紫金山天文台运行。
2011年,成为首批“创新2020”整体择优支持的研究机构。
2014年7月,国立紫金山天文台旧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3月28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被国家旅游局、中国科学院推选为“首批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1]
科研条件
设备资源•设施设备
观测设备、仪器
据2015年12月天文台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建有7个野外业务观测台站,各野外台站运行13.7米毫米波望远镜、1米近地天体望远镜、多台套设备组成的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网、H太阳精细结构望远镜、太阳射电频谱仪、近红外太阳光谱仪等观测设备;其中德令哈观测站拥有移动式亚毫米波望远镜、空间碎片探测光电望远镜等大型天文观测设备,盱眙观测站拥有1m/1.2m近地天体探测望远镜、空间碎片探测光电望远镜等大型天文设备。紫台运行13.7米毫米波望远镜、1米近地天体望远镜、多台套设备组成的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网、Hα太阳精细结构望远镜等地面观测设备。紫台牵头成功研制并运行我国首颗天文科学卫星——“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DAMPE),正在牵头研制“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计划于2022年发射。[2]•馆藏资源
据2015年12月天文台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图书馆共有图书和期刊(合订本和单行本)数十万余册,馆藏文献库之丰富,居中国之首,是东亚地区最大最全的天文图书馆。馆藏分两个部分组成,天文文献和中外学科期刊,该馆收藏着胶片星图、各种载体的天文出版物,完整的保存着许多重要的西文天文连续出版物,有许多从创刊至今收藏完整,有着重要的研究和参考价值,如1827年创刊的《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1849年创刊的The Astronomical Journal,1895年创刊的Astrophysical Journal等天文方面的核心期刊至今一卷不缺。
人员编制截至2021年底,紫台总职工362人,其中科技岗位人员179人、支撑岗位人员78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64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9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98人,具有硕士学位57人,在站博士后2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优青10人;入选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1人;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江苏省“333工程”72人次;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26人,优秀会员5人;入选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3人;入选中国科学院创新交叉团队1个;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中科院关键技术团队2个。
紫台是197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和1981年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1个天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电子信息工程博士、工程硕士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点,天体物理、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天文技术与方法3个专业二级学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天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282人(其中硕士生138人、博士生144人)。2021年,研究生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2人、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院长奖2人,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伍宜孙奖2人,中国科大光华奖2人,国家奖学金5人,安徽省优秀毕业生2人,中国科大优秀毕业生7人。[11]
科研部门暗物质和空间天文研究部
太阳高能及相关物理过程研究团组
太阳活动的多波段观测研究团组
暗物质间接探测的相关物理研究团组
紫外和X射线研究团组
暗物质和空间天文实验室
南极天文和射电天文研究部
南极天文中心
星系宇宙学和暗能量研究团组
分子云与恒星形成研究团组
大视场巡天科学研究团组
高能时域天文研究团组
银河系气体分布与性质研究团组
基于SKA的宇宙学研究团组(筹)
毫米波和亚毫米波技术实验室
天文望远镜技术实验室
青海观测站
应用天体力学和空间目标与碎片研究部
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研究中心
卫星精密定轨及应用研究团组
行星科学和深空探测研究部
近地天体探测和太阳系天体研究团组
历算和天文参考系研究团组
太阳和太阳系等离子体研究团组
行星光谱研究团组
行星科学和深空探测实验室
天体化学和行星科学实验室[12]
合作交流国际合作:
紫台和瑞士Geneva大学、西北大学、PSI研究所、意大利GSSI、Bari大学、Lecce大学、Perugia大学、都灵天文台、天体物理研究所、以色列希伯来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德国马普所、波斯坦天文所、MTM公司、法国巴黎天文台、波兰科学院、奥地利格拉兹大学、日本国立天文台、野边山天文台、美国SGH公司、大熊湖天文台、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亚利桑那大学、加州理工、Rise大学、Lasmos国家实验室、华盛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内华达大学、亚利桑那大学、智利大学、澳大利亚天文联合组织、西澳大利亚大学等国际上天文领域相关单位和高校展开基础和技术领域合作。另外,紫台是东亚天文台理事会和中澳天文联合研究中心中方成员单位,负责这两个国际天文组织的交流活动。
国内合作:
紫台和国台、上海台、云台、新疆台、长春站、福光、长光、成光、极地中心、南航、中科大、哈工大、南大、华中科大、北师大、天津师大、沈阳师大、北大、厦门大学、同济大学、桂林理工、广西大学、武汉地质大学、微系统所、纳米所、电工所、物理所、近代物理所、天光所、天仪厂、台湾中研院天文所、航天一院、三院、五院、八院、航天系统部、上海小卫星、航保局、航天科工集团23所、57所、航天工程研究所、东电科技集团14所、38所、广州超算中心、无锡超算中心、香港科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多家相关科研单位开展基础和技术天文的合作研究。[14]科研成就
发现彗星2017年3月1日,紫台近地天体望远镜团组的科研人员观测到一颗亮度为19.5等的移动天体,其运动速度为0.30度/天,立即将该彗星的信息上报,随后几日对它进行了跟踪观测,并呼吁国际上其他望远镜对其进行跟踪观测。3月9日,美国马格达林那山天文台的2.4米望远镜测量了该目标的彗发特征。经过近一个月的观测,确定了它是一颗周期彗星。该彗星的运行轨道比较特殊,几乎在一个垂直于黄道面的大椭圆轨道上运行,绕日周期长达114年。
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了紫金山天文台刚发现的一颗新彗星C/2017E2,命名为Tsuchinshan(注:“紫金山”的威妥玛拼法,汉语拼音出现以前的通用型汉语拼音之一)。这是第4颗以紫金山的名字命名的彗星。
这是紫台发现的第6个彗星,也是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的第二个彗星。第一个以“紫金山”命名的彗星是1965年元旦发现的,当晚紫金山天文台的科研人员在南京紫金山上用刚安装不久的40厘米双筒望远镜观测发现一个形态特殊的移动星象,报国际小行星中心后确认为一个新的短周期彗星,命名为62P/Tsuchinshan。
2021年10月8日,国际小行星中心(MPC)发布了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的一颗新彗星,命名为C/2021S4(Tsuchinshan)。这是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第七颗彗星,也是第五颗以Tsuchinshan(紫金山的威妥玛拼音)命名的彗星。[8]
发现小行星2007年4月18日,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天文观测站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4月18日晚,我们将望远镜对准处女座时,发现了一颗新的小行星,当时它离我们241亿公里。后续得到了洛威尔天文台、卡塔琳娜巡天、莱蒙山巡天计划、斯特沃德天文台等多次观测证实,并进一步计算出它的精确轨道,符合国际上新小行星获永久编号所需的条件。
2014年9月,国际小行星中心给予406308号永久编号,并确认紫金山天文台拥有该天体的发现命名权。2020年11月,紫金山天文台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提名将406308号小行星命名为“南外星”,于2021年5月14日正式通过国际批复。
2021年11月24日,南京外国语学校举行“南外星”发布仪式。会上宣布,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编号为406308号小行星命名为“南外星”。据悉,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惟一可由发现者进行命名并得到世界公认的天体,但以中学校名命名的小行星并不多见。[5]
2022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告确认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7月23日、24日新发现两颗近地小行星——2022 OS1和2022 ON1。[15]
发现南外星2021年11月,南京外国语学校举行“南外星”发布仪式,会上宣布,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编号为406308号小行星命名为“南外星”。[7]
科研成果2021年,紫台共发表科技论文301篇,其中国外发表283篇、SCI论文241篇,影响因子3.0以上的186篇,第一单位论文180篇,第一单位SCI论文137篇。专利授权数23件,其中发明专利23件。[13]
2022年11月1日消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等研究人员利用双中子星并合过程中的引力波辐射特性研究核物质转变,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发表。[16]
获得奖项“悟空”号卫星载荷与科学团队获得“第二十五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太赫兹超导空间探测技术研究团队获得“第十六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ASO-S卫星载荷与科学团队获得“第五届南京市青年五四奖章”;“太赫兹相位光栅研制取得突破进展”获得2020年度天文十大科技进展(2021年评选)。紫台牵头完成的“中国小望远镜阵列CSTAR”获得2021年度江苏省科技三等奖。[13]
科研进展重大任务重要进展: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在轨运行第6年,获得110多亿个宇宙线事例,正式发布首批伽马光子科学数据;ASO-S卫星系统进入正样研制阶段,科学应用系统建设顺利;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高灵敏度太赫兹探测模块通过初样设计评审,鉴定件研制测试进展顺利;完成MASTA工程项目首台望远镜样机的安装和联调;大视场巡天望远镜(WFST)开工建设,完成运维团队组建。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承担“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专项项目3项,其中“基于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科学研究”已完成课题绩效评价,并通过专项办审核,“射电技术方法前沿研究”、“恒星形成与星际介质的研究”项目研究进展顺利。
重要科研成果:
“悟空”号卫星获得TeV以上能区最精确宇宙线氦核能谱并发现能谱新结构,观测到日冕物质抛射引起的银河系宇宙线正负电子福布斯下降事件;“银河画卷”巡天计划完成一期巡天并启动二期巡天;参与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分析,发现相对罕见的高钛月海玄武岩;利用LHAASO数据发现脉冲星超高能延展晕,提出缪子反常磁矩与宇宙线超出的统一解释;利用费米卫星数据发现银心宇宙线新成分以及宇宙线的磁屏蔽效应。[13]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据2015年12月天文台官网信息显示,共设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1个工程硕士培养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硕士研究生培养点(1个,一级学科):天文学
博士研究生培养点(1个,一级学科):天文学
硕士研究生培养点(3个,二级学科):天体物理、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天文技术与方法
工程硕士培养点(1个):控制工程
博士研究生培养点(3个,二级学科):天体物理、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天文技术与方法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天文学
教学建设截至2015年9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共有在学研究生157人(其中硕士生77名、博士生80名)、在站博士后12名;先后共有八篇博士学位论文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2015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生中获院长特别奖1名,院长优秀奖1名,院、分院类冠名奖5名,有1篇博士生论文获得中科院优博论文,1篇硕士论文获江苏省优硕论文。
序号 | 获奖者 | 论文题目 | 指导人 | 年份 |
1 | 陈果 | 系外凌星热型类木星大气的地面观测研究 | 王红池 | 2015 |
2 | 任远 | 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与超导热电子混频器特性及集成技术研究 | 史生才 | 2014 |
3 | 宿英娜 | 太阳双带耀斑中的剪切磁场 | 黄光力 | 2009 |
4 | 范一中 | / | 韦大明 | 2008 |
展开表格文化传统
台徽台徽
1、标志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英文缩写“P.M.O.”构成。2、由英文字母“P"叠加而组成的英文字母“M",形如紫金山的三座山体。一山高于一山的图形象征天文事业的步步发展,体现了“发展天文事业,攀登科学高峰“的科学精神。
3、山顶的环形表示着天体的运动,隐喻了太极图形,同时形如字母“O”,充分体现天文台特定的历史意蕴与文脉背景。
4、标志色——紫色与橙黄色与“紫金山”这一名称色相语义相吻合。
台训严谨求实、勤奋开拓
旅游信息
2020年,紫金山天文台紫金山园区自恢复运营之日起向全国医务工作者免费开放一年。[1]
获得荣誉
2019年10月26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常进荣获首届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科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