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整理:
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是中国气象局直属事业单位,成立于1950年3月1日。该中心负责制作和发布全国及全球所需范围的
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并向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提供权威气象信息,为国内外提供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
国家气象中心
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成立于1950年3月1日,为中国气象局所属事业单位。负责制作和发布全国以及全球所需范围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负责向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提供权威气象信息,为国内外提供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
发展历史
1950年3月1日,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成立。
国家气象中心坚持以提高预报准确率为核心,以气象防灾减灾为己任,初步建成了由确定性和集合预报构成的GRAPES业务数值预报完整体系;开展针对台风、暴雨、强对流、寒潮、高温、沙尘暴、大雾等各类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以及0-30天气象要素预报业务;基本形成了面向公众、面向政府、面向行业的气象服务体系,服务领域涉及农业、生态、海洋、航空、水文、环境、保险和商业等国民经济各大门类。 2021年9月30日,应急管理部发布《关于批准建设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的通知》,由国家气象中心,河海大学,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共同申报的“洪涝灾害风险预警与防控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位列首批挂牌组建名单。
主要职责
1.承担中国气象局天气预报、气象服务等有关发展规划的编制和起草;承担气象防灾减灾、农业气象等行业和国家标准的制修订。 2.负责制作全国和全球所需范围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产品(两周时效内);承担气象灾害预警及衍生灾害风险预警和影响预报。
3.承担为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气象服务;为重大活动举办提供气象保障服务;为重大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提供应急气象保障服务等任务。 4. 负责全国和全球主要农作物产量预报,承担生态气象、农业气象、环境气象、水文气象、海洋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
5.承担全国灾害性、转折性、极端性等天气和气象要素的智能网格预报技术研发(两周时效内);承担天气预报、生态气象、农业气象、环境气象、水文气象、海洋气象和决策服务等业务技术与业务系统的研发,以及运行维护。 6.承担数值预报业务模式天气类产品的解释应用,提出模式研发需求并配合开展技术攻关;承担各类天气预报和数值预报天气类产品的检验评估。
7.承担为全国各级气象台站提供天气预报和有关气象服务核心技术、产品支持和业务指导的任务。 8.承担世界气象组织世界气象中心(北京)、亚洲沙尘暴预报区域专业气象中心、海洋气象服务区域专业中心的任务。 9.提供全国及全球所需范围内的天气监测预报服务产品,生态气象、农业气象、环境气象、水文气象、海洋气象等专业化气象监测预报服务产品,以及世界气象组织框架下我国责任海区海事卫星产品。 10.提供台风、暴雨、强对流、暴雪、寒潮、海上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霜冻、冰冻、大雾和霾等气象灾害预警及影响评估产品;提供强降雨诱发的山洪、地质灾害、中小河流洪水、渍涝等气象风险预警产品。 11.通过中央气象台网站、世界气象组织世界气象中心(北京)网站、亚洲沙尘暴预报区域专业气象中心网站和海洋气象服务区域专业中心网站等,提供气象预报服务权威信息。
12.提供气象和防灾减灾科普产品与服务。
13.完成中国气象局交办的其他任务。
机构设置
办公室(计划财务处)、业务科技处、世界气象中心(北京)运行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人事处)、天气预报室、全球气象室、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生态和农业气象室、强天气预报中心、环境气象室、流域水文气象预报中心、气象服务室(中国气象局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中心)、天气预报技术研发室、预报系统开放实验室。 人员状况
国家气象中心现有在职职工26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正研级高工(研究员)58人,高级工程师(副研究员)121人,工程师66人。99.6%的职工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和博士学位占88%。 现任领导
方 翔 中心党委常委、副主任(副台长)
张恒德 中心党委常委、副主任(副台长)
王建林 中心总工程师
所获荣誉
2011年12月,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22年6月,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党支部被授予全国气象部门2022年“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