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200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亦译作《艺术与生活》,是(俄罗斯)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创作的美学论著,首版时间是1855年。

该书着重探讨了美的定义、艺术美和现实美、艺术的价值和社会作用三个方面的问题。在文论史上第一个肯定了现实高于艺术,在方法论上具有开拓性的新意,同时也是对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论的反击。

中文名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出版时间

2009年

类别

教育

定价

9.00元

语言

中文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开本

16开

作者

车尔尼雪夫斯基

装帧

平装

版次

第1版

ISBN

9787020066759

文学体裁

美学论著

首版时间

1855年

字数

110000

内容简介

1979年版

在四十年代,俄国大多数有教养的人对于德国哲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的最优秀的政论家尽量对俄国公众重述在德国风靡一时的思想。那就是黑格尔和他的门徒的思想。

现在,黑格尔的追随者在德国本国已所剩不多了,在我国就更是寥寥无几。但是,在四十年代末和五十年代初,他的哲学却支配着我们的文学界。差不多所有思想开明的人都对他的哲学起了共鸣,根据我国政论家们不完备的阐述认识了它。少数习惯于阅读德文哲学著作的人,还在自己的小组里讲解了在当时俄国报刊对黑格尔哲学的阐述中所没有谈到的东西;人们如饥如渴地听他们讲解,好学的朋友们都十分尊敬他们。在黑格尔生前,由于他个人的威望,在他的门徒中间保持了思想方法的一致。但是即使在他生前,德国哲学中已有这样的研究著作出现,在那些著作里,从他的基本思想出发,竟得出为他所避而不谈的结论,或者是他在极端需要时甚至加以谴责的结论。这些研究著作中,最重要的是匿名著作《论死与不死》(《Gedanken uber Tod und Unsterblichkeit》)。

该书针对当时流行的唯心主义美学观点,提出“美就是生活”的唯物主义论断,要求文学再现生活,说明和批判生活,以发挥积极的社会功效。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在书中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论断。认为“任何事物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美随时代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美的观念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不同社会集团具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作者主张艺术应该说明生活,对生活现象下判断,通过描写生活中提出的主题,表现一定的思想,成为“人的生活的教科书”。

作品目录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美的反面
崇高与滑稽
伟大——非崇高
悲剧的概念
展开表格

作者简介

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俄国伟大的思想家、作家、批评家。1828年出生于伏尔加河边美丽的萨拉托夫城一个神父家庭。十八岁进入彼得堡大学文史系。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著述涉及哲学、经济学、美学、文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其代表性著作有:《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对反对公社所有制的哲学偏见的批判》《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生活与美学》等。于囚禁生活中完成的长篇小说《怎么办》被誉为“生活教科书”。

创作背景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1853年写于彼得堡,系作者的学位论文。

作品思想

作者继承并发展了别林斯基的唯物主义美学理论,“这篇论文的实质,是将现实和想象互相比较而为现实辩护,是在证明艺术作品决不能与活生生的现实相提并论”,从而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一公式。作者在文论史上第一个肯定了现实高于艺术,在方法论上具有开拓性的新意,同时也是对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论的反击。

另一方面,作者又轻视文艺的典型化,认为艺术不过是现实的“抄本”和代替品,现实美高于艺术美,从而贬低了文学的审美价值,表现出形而上学和机械唯物主义观点的片面性。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提出文艺作为“生活教科书”的三大社会作用:再现生活、说明生活和对生活作出判断。还论及戏剧问题,认为生活与艺术中的悲剧事件由一定的客观条件决定,是社会现象的产物。指出悲剧是人的难关或死亡,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

作品影响

书中对“崇高”范畴也作了论述。该书是美学史上第一本试图用唯物主义观点撰写的美学著作,对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出版信息

出版日期出版社ISBN
1942年延安新华书店
1947年香港海洋书屋
1949年上海群益出版社
1957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版)10019-572
1979年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第2版)9787020066759
展开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