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三,男,(1896年10月10日—1983年2月4日),生于湖南省湘乡县的萧家冲。原名萧子暲(一作子嶂,或云原名萧克森,字子暲),其祖父给他赐名萧莼三,读书时起名萧植蕃,笔名有天光、埃弥·萧﹑爱梅等,萧子升之弟。曾就读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曾与毛泽东同学。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

他和哥哥萧子升以及毛泽东、蔡和森一起创建了“新民学会”。早在20世纪初叶就投身革命运动。1920年到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他同赵世炎、周恩来等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以后,主持我国的国际文化交流工作,访问过许多国家,两次出席亚非作家会议。[1]

1983年2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中文名

萧三

外文名

Emi Siao

别名

萧植蕃

原名

萧子暲

性别

出生日期

1896-10-10

去世日期

1983-02-04

民族

汉族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湖南湘乡萧家冲

毕业院校

长沙湖南第一师范

职业

诗人

代表作品

《世界革命文学》等

派名

萧克火森(shen3)

重要事件

出生1896年10月10日1896年10月10日生于湖南省湘乡县的萧家冲。出席国际革命作家代表会议1930年1930年秋曾作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代表,出席在苏联哈尔科夫举行的国际革命作家代表会议,并被选为国际革命作家联盟书记处书记,主编《世界革命文学》的中文版。参加五四爱国运动1919年1919年到北京入留法预备班学法文,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参加列宁的葬礼及护灵活动1924年1月1924年1月与任弼时等代表中共旅莫斯科支部参加列宁的葬礼及护灵活动。出席国际革命作家会议1930年1930年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后,担任左联常驻苏联代表,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革命作家会议。因病去世1983年2月4日1983年2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18年赴京,入勤工俭学留法预备班,后参加五四运动。

1920年5月赴法,入蒙达日公学,组织“公学世界社”并研讨马列主义。

1922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赴俄,在东方劳动者大学学习。参加旅欧学生爱国活动,参与编辑出版《少年》刊物。 [2]

写作经历

1924年回国,1927年国共分裂,曾任团中央组织部长和代理书记,参加过上海工人的三次起义。后因病赴苏疗养,并先后任教于远东大学和莫斯科东方学院。

1930年秋曾作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代表,出席在苏联哈尔科夫举行的国际革命作家代表会议,并被选为国际革命作家联盟书记处书记,主编《世界革命文学》的中文版。

1939年回国后,在延安鲁艺、文协、文化俱乐部工作,编《大众文艺》《新诗歌》,和外国同志一起边对外刊物,发起并组织延安诗社,开展街头诗、诗朗诵运动,发表了《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等文章。

抗战胜利后,赴张家口,先后担任晋察冀边区文协常委版了民歌集《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的关于毛泽东的传记流传极广。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局长、作协书记处书记、对外文委主任、对外文协常务理事

萧三

、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及其书记处书记、《译文》编委等职,作为文化界的代表与和平使者奔走世界名地,为中央文化交流与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他以友谊为主题。他主编《革命烈士诗抄》及续编,又是著名的文学翻译家。

1930年,代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出席了在苏联哈尔科夫举行的国际革命作家会议,参加了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工作,主编《国际文学》中文版。

1962年,他把自己主编的《革命烈士诗抄》的编辑费全部上缴。

1981年他又把《萧三诗选》的全部稿费捐赠给四川灾区人民。

革命生涯

1918年参与毛泽东、蔡和森等创建新民学会。

1919年到北京入留法预备班学法文,参加五四爱国运动。

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后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1923年被派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1924年1月与任弼时等代表中共旅莫斯科支部参加列宁的葬礼及护灵活动。

1925年春调任共青团北方区委员会书记,参与领导北京及北方各地响应上海五卅运动的学生和民众爱国斗争。

1926年秋到上海,任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部长和代理书记,参与领导全国团组织的发展扩大,推进学生和青年运动,支持北伐战争。

1927年2月兼中共中央与上海区委特别委员会委员,参与上海工人第三次起义的组织领导工作。

1928年起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任教,并从事文学活动。

1930年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后,担任左联常驻苏联代表,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革命作家会议。

1934年出席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会议,并连任两届苏联作协党委委员。在苏期间,他除用俄语写作并出版了诗歌、拥护苏维埃中国宣传中国革命和工农红军、宣传鲁和中国左翼文学,在国际上有相当的影响。

1939年3月回国到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编译部主任、陕甘宁边区文协常务委员、文化俱乐部主任,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

1945年4至6月出席中共七大。

个人生活

情感生活

18岁那年,正与毛泽东同在湖南读书时,被父母召回家乡相亲。父母为萧三找的媳妇门当户对,是名门闺秀。萧三一见就满意,因为这位叫谭雪君的姑娘美丽端庄。于是家人便为他俩办了婚事。

1921年,妻子为他生了女儿,但一年后,女儿便患病夭折了。望君君不归,女儿又死了,不久,谭雪君也抑郁而逝。

31岁时,与俄罗斯姑娘瓦萨正式结婚,同赴苏联。实在过不到一起了,他们平静地分手了。

1938年,与德国姑娘耶娃结婚。

21岁的甘露和45岁的萧三在延河边堕入爱河。出席婚礼的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

健康状况

1983年2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主要成就

萧三著《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1951)和主编的《革命烈士诗抄》及续编﹐都广泛流传。他主张:“诗歌可比子弹和刺刀”﹐新诗“要向民歌学习﹐向古典诗歌学习”(《萧三诗选·自序》)。他的诗感情强烈﹐语言流畅﹑通俗﹐在创作风格上力求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他的主要诗集有《和平之路》(1952)﹑《友谊之路》(1959)﹑《萧三诗选》(1960)和《伏枥集》(1963)等。他在苏联用俄文写作出版的诗集有《湘笛集》《我们的命运是这样的》《埃弥·萧诗集》和《萧三诗选》等。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了多种文字。

萧三是《国际歌》歌词的主要中文译者之一。他还翻译了《列宁论文化与艺术》以及一些俄国和苏联的文学作品。

特殊贡献

萧三的主要著作

1918年参与毛泽东、蔡和森等创建新民学会。到北京入留法预备班学法文,参加五四爱国运动。赴法国勤工俭学。后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经胡志明介绍加入法国共产党,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旅欧学生爱国活动,参与编辑出版《少年》刊物。1923年被派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曾与陈乔年将《国际歌》歌词译成中文。与任弼时等代表中共旅莫斯科支部参加列宁的葬礼及护灵活动。同年夏回国到长沙,任青年团湘区委员会书记、中共湘区区委委员,参与领导开展湖南青年运动。1925年春调任共青团北方区委员会书记,参与领导北京及北方各地响应上海五卅运动的学生和民众爱国斗争。同年秋成立中共张家口地方执行委员会,任书记,积极领导开展对冯玉祥部国民军的统战工作,发展当地党团组织。1926年秋到上海,任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部长和代理书记,参与领导全国团组织的发展扩大,推进学生和青年运动,支持北伐战争。

1927年2月兼中共中央与上海区委特别委员会委员,参与上海工人第三次起义的组织领导工作。4至5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随后参与主持共青团四大,任主席团成员,被选为团中央委员,任团中央常务委员兼组织部部长。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赴苏联。1928年起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任教,并从事文学活动。1930年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后,担任左联常驻苏联代表,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革命作家会议,负责主编该会刊物《世界革命文学》中文版。

1934年代表中国左联出席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发言。经过中共党组织批准加入苏联共产党,并担任过两届苏联作家协会党委委员,同鲁迅保持密切通讯联系。在苏联期间,他写了大量文艺作品向全世界介绍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及其领袖人物,被译成俄、英、法、德、日、捷等多种文字,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1939年3月回国到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编译部主任、陕甘宁边区文协常务委员、文化俱乐部主任,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主编《大众文艺》《中国导报》《新诗歌》等。1945年4至6月出席中共七大。[1]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边区文委常务委员、华北文学艺术联合会主任。他是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文学翻译家和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事务局局长,中苏友好协会、副总干事,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理事、书记处中国书记,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顾问、兼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国际笔会中国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被选为第一、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委员等。主要著作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萧三诗选》等。[1]

著作书目

高尔基的社会主义美学观(文论)1943,华北书店;后增订该名为《高尔基的美学观》,1950,群益

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传记)1949,东北;后增订该名为《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1980,中青朱总司令的故事1949,苏南新华书店[1]

人物与纪念(传记,改删节改名为《人物纪念》1951,三联

和平之路(诗集)1952,人文

友谊之歌(诗集)1958,作家

打断侵略者的脊骨(诗集)1958,作家

萧三诗选1960,人文

亚菲拉人民团结起来(歌词1963,音乐

伏枥集(诗集196,作家

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的故事1981,辽宁人民

萧三诗选1981,湖南人民

我没有闲心(诗集)1983,黑龙江人民

珍贵的纪念(传记)1983,天津人民

萧三文集1983,新华出版社

革命民歌集1959,中青

革命烈士诗抄1959,中青;增订版,1962,中青

翻译书目

马门教授(话剧)德国沃尔夫著,1942,重庆文林出版社

新木马计(话剧)德国沃尔夫著,1942,重庆文林出版社

光荣(话剧)苏联古舍夫著,1942,中苏文化协会编译委员会

前线(话剧)苏联亚·柯涅楚克著,1949,新华书店

列宁论文化与艺术(上)1947,东北书店

伟大的导师马克思(传记)1949,中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