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凤尾藓生于阔叶林内土上或石上,亦生于树干上。分布中国,朝鲜。

中文名

南京凤尾藓

拉丁学名

Fissidens adelphinus

植物界

苔藓植物门

藓纲

亚纲

曲尾藓亚纲

曲尾藓目

凤尾藓科

凤尾藓属

南京凤尾藓

命名者及年代

Besch.

分布区域

四川,山东,江苏,浙江,台湾,福建,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广东,海南省

基本资料

种中文名:南京凤尾藓

种拉丁名:Fissidens adelphinus besch.

科中文名:凤尾藓科

科拉丁名:Fissidentaceae

属中文名:凤尾藓属

生长性状

植物体细小至中等大小,紧密丛生。

南京凤尾藓

南京凤尾藓

茎单一或具少数分枝,连叶高5-l Omm,宽2.3-3. lmm;腋生透明结节不明显;茎中轴略分化蒴叶8-20对,排列较紧密;中部以上的叶披针形,长1. 6-1. 8mm,宽0. 3-0. 4mm,急尖;背翅基部通常圆形,有时楔形;鞘部为叶全长的1/2,对称或稍不对称;叶边具锯齿;中肋及顶;前翅和背翅细胞四方形至六边形,长1. 5-3μm具乳头状突起,不透明,每一角隅具不明显的疣一个,沿叶边有1-2列较小而平滑的细胞构成一条浅色的边缘;鞘部细胞与前翅和背翅细胞相似,但较大,细胞角隅的疣更明显。雌雄异株。雌器苞芽状,腋生。雌苞叶高度分化。颈卵器长180-370μm。蒴柄长5. 3-6. 8mm,平滑。孢蒴稍倾斜,对称;蒴壶长0. 8-1. Omm;蒴壁细胞四方形至短长方形,横壁薄,纵壁加厚。蒴齿长约0. 3mm,基部宽60μm。蒴盖具长喙,长0. 5--0. 7mm。蒴帽长约0. 9mm。

[1]

简介

生境

生于阔叶林内土上或石上,亦生于树干上。

产地

四川:成都市,海拔600m,李登科15211(SHMSYS);峨眉山,海拔3 000m高谦19458 (IFSBH,SYS );雅安,海拔700m,高谦等17085、17121 (IFSBH,SYS );凉山,海拔2700m,张光初、曹同2185721861 (IFSBH,SYS)。山东:昆箭山,海拔250m,高谦、白恩忠34254、34281 (IFSBH,SYS );崂山,海拔550m,高谦、白恩忠34406(IFSBH,SYS)。江苏:常熟、虞山,海拔20-120m,李登科17468、17558(SHM,SYS);南京,亚,1909,D. P. Courtois (F. nankingensis的选模式标本,H)。浙江:普陀山,海拔30-100m,李登科6971、7107 (SHM,SYS);嵊泗县,李登科38623896(SHMSYS)。台湾:嘉义县,Koponen 16993 (H).福建:武夷山,海拔1 800m李登科、高彩华13493 (SHM,SYS)。江西:井冈山,海拔1000m李登科17216(SHM,SYS)。17219,海拔1 250m,李登科16983、117018 (SHM,SYS )。湖南:莽山,1974年苔藓采集队1076 (SYS,IFSBH );衡山,曹同2197622048 (IFSBH, SYS)。贵州:绥阳,宽阔水,海拔1 500m,高谦、冯金宇32926 GFSBH,SYS);咒净山,局谦、冯金宇32035 (IFSBHSYS)。云南:贡山县独龙江,海拔2 000m汪楣芝11524 (b);高黎贡山,海拔1 950m汪楣芝9325 (A) (PESYS)。广东:鼎湖山,黎敏萍12 (SYSIBSC);广州市林邦娟等115 (IBSCSYS)。海南省:吊罗山,李植华2608 (SYS)、2656(SYS、IBSC)。

分布

中国,朝鲜,日本本种的主要特征在于叶细胞,尤其是鞘部细胞角隅具透明的珠状疣。此特征容易与近缘种鳞叶凤尾藓(F. taxifolius)相区别。[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