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兄难弟,汉语成语,有两种读法:1.nàn xiōng nàn dì,2.nán xiōng nán dì,意思是指共过患难的人或彼此处于同样困境的人;出自《世说新语·德行》。

中文名

难兄难弟

外文名

fellow sufferers

释义

共过患难的人或彼此处于同样困境的人

反义词

恩断义绝

出处

《世说新语·德行》

近义词

一丘之貉

注音

ㄣㄢˋ ㄒㄩㄥ ㄣㄢˋ ㄉㄧˋ

拼音

nàn xiōng nàn dì;nán xiōng nán dì

用法

难兄难弟(nán xiōng nán dì)作宾语;难兄难弟(nàn xiōng nàn dì)多作宾语,也可用于主语

释义

指共过患难的人或彼此处于同样困境的人。[2]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原意比喻兄弟都非常好,难分高下,今多反用,讥讽两人同样坏。

《隋书·列传十七》:广陵、甘棠,咸有武艺,骁雄胆略,并为当时所推,赳赳干城,难兄难弟矣。

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续编》:其以半殖民地的风貌出现于世界也,和我们实在是难兄难弟。

典故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之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刘孝标注:“一作‘元方难为弟,季方难为兄’。”意谓元方卓尔不群,他人难为其兄;季方也俊异出众,他人难为其弟。后遂以“难兄难弟”指兄弟两人才德俱佳,难分高下。宋 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四:“若二人(窦臮、窦永)者,游艺绝伦,友谊尤笃,真难兄难弟哉!”明 谢谠《四喜记.双桂联芳》:“天马步瀛洲,恩赐黄封杏花酒。喜难兄难弟,并占鳌头。”亦用于讥讽两者同样低劣。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杜甫的门阀观念》:“但这种东西,在今天看来,和南北朝时代的四六骈文,明 清时代的八股文,其实是难兄难弟。”[2]

近反义词

近义词

患难之交。[3]

反义词

反目成仇。[3]

用法搭配

运用

作主语、宾语、定语;形容两兄弟都好。

例句

他们患难与共,是一对名副其实的难兄难弟。[3]

英文翻译

fellow sufferers

民间探源

清朝初年,有位抗清义士,在一次与清兵的战斗中因寡不敌众,被清兵所杀。他死后不久,夫人生下了他的遗腹之子。

夫人生了一对双胞胎,但因难产,自己也死了,留下了一对无名无姓,不知谁是兄,谁是弟的两个孤儿。

义士的朋友将这两个孩子分别送到五台山和峨嵋山交给了两个和尚,以免官府追杀。

二十年后,他们俩各得到两位和尚的真传,练就了一身超凡脱俗的功夫,在江湖上都名声赫赫,被称为“南北双雄”。

兄弟二人在嵩山少林寺相见,但彼此之间都只能直呼其名,明明是同胞兄弟,却不能以兄弟相称,谁心里都觉得不是滋味。

最后,少林寺方丈出了一主意,让他们二人比武,胜为兄,败为弟。众人哄然叫好。

二人在嵩山之巅拳来脚去,刀光剑影,不分胜负,最后,不得不比试内功,以决高下。

二人分别用劈空掌震落树叶,小和尚们仔细数被震落的叶数,结果都是十万八千片。方丈无可奈何地说:“事至今日,老衲也无计可施,你们二人难为兄,难为弟。”

以后,“难兄难弟”这句话,被后人引申为,兄弟二人共同患难的意思。原意比喻兄弟都非常好。今多反用,表示两人同样遭遇悲惨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