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的前身是1951年建校伊始设立的政治教研室和1958年7月设立的马列主义教研室,1987年更名为社会科学部,在培育增长出工商行政管理、经济法2个本科专业后,1997年组建为人文科学系(1981年成立的德育教研室同时并入),2002年4月更名为文法学院,2011年设立与文法学院合署的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年12月设置为独立二级学院,是一个长期从事思想政治与人文教育的既有深厚历史积淀又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新学院。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44人,其中专任教师42人,教授4人,副教授13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14人,在读博士教师5人。学院承担着全校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20余门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及相关研究任务。现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近现代史、道德与法制、形势与政策5个教研部;设有山东科技大学社会治理与法治中国研究基地,科技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3个研究所和明德工作室等科研机构,山东省科学与哲学研究基地挂靠学院。学院设有图书资料室,现有图书30000余册,订有现刊158种。[1]

学科建设

近年来,学院不断加强思政课教学建设与改革,教育教学水平与质量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校级精品课程,连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等5门课程列为校级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团队获校级教学团队建设立项。“山东科技大学政治与人文教育教学空间实验室”获中央财政2013-2015年建设支持。[1]

科学研究

科技哲学研究团队

“科技哲学”研究团队以科技哲学研究所为依托。目前有专兼职研究人员10余人,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2名,讲师5人,有5名研究人员拥有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有科学哲学、自然哲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科技政策等。现任团队带头人为王耀东教授[2]。研究团队成员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科技管理研究》、《科学·经济·社会》、《齐鲁学刊》等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团队成员主持和参与了20余项教育部、山东省、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和软科学项目。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奖、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泰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奖励[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团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团队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为依托,现有成员10人,其中,专职研究7人,兼职人员3人。在研究人员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讲师4人,其中2人具有博士学历。目前,科研团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我国经济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我国法律转型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等研究方向取得了较多且具有一定水平的研究成果[3]。科研团队成员已承担并完成山东省、青岛市、山东科技大学“等课堂10余项;参编《知识产权法学》、《知识产权资本化研究》、《中日企业竞争力比较研究》等学术著作3部;在《知识产权》、《科研管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自然辩证法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3项、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3项、山东省高校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项[3]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团队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团队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为依托。目前有专兼职研究人员10余人,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4名,讲师4人,有5名研究人员拥有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政治法律文化研究、礼文化及人文素质教育问题研究、宗教文化研究、区域文化研究、近代中国文化思潮研究等[4]。团队成员参与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课题、山东社科规划项目、青岛市社科规划项目、山东科技大学“春蕾计划”等课题10余项,在《历史教学》、《史学月刊》、《江海学刊》、《江西社会科学》、《内蒙古社会科学》、《贵州社会科学》、《长白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在香港中华书局、吉林大学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著作4部,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泰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10余项奖励[4]

教学改革

学院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及与人文素质、人文情怀培养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改革特色鲜明。近年来承担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省社科规划课题等高层次科研课题15项,厅局级科研课题3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0余项,地厅级社科成果奖近40项;发表论文300余篇(《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CSSCI收录4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先后承担省教改项目、省思政课改革招标项目、省高校教科规划项目3项,学校“群星计划”项目24项。教改成果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获全国微课比赛三等奖1项,山东省形势与政策课微课比赛二等奖1项,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1项,校青年教师微课比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教师中有青岛开发区中青年拔尖人才1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校青年教师本科教学拔尖人才计划1人;获校级优秀教师、毕业生“难忘师恩”、三育人先进个人、学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称号20余人次。学院获中共青岛市委高校工委“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等称号多项。[1]

未来展望

新的起点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将高标准地加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努力提升教育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增强学术竞争力和影响力,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为在省属高校领先并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与学校地位相匹配的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学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