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经历
陈凤霞
1990年毕业于江门职业高级中学。1991年9月,资助清远市清新县白湾镇北安小学两名贫困学生学习,投身扶困助学“希望工程”。
1993年,自愿到清远市清新县白湾镇希望学校当代课教师。同年末,响应共青团中央主办的“扶贫助学接力行动”,作为广东省代表成员参与全国志愿者报告团在各地巡回报告。
1995年,调省民政厅工作,带职在华南师范大学进修英语。
1999年,在政府部门支持下,争取实业界热心人士捐助,创办起清新县凤霞中学并任校长,宗旨为贫困而优秀的学生提供学位与经济援助。
2001年被中国国际志愿者协会推荐为“中国志愿者形象大使” 。
人物事件
由清远市民盟、安利公司和凤霞中学合办的民盟安利实验班在清远市清新县凤霞中学正式启动,40名因家境贫困面临失学的学生读上了高中。校长陈凤霞说,实验班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改变了这40个孩子的命运,而在于探索出了一个帮助贫困学生的新模式。
三方合办实验班
民盟实验班由安利公司、清远市民盟和凤霞中学三方合办:民盟负责学生的筛选与调查,凤霞中学负责教育,安利公司负责费用。安利公司的营销人员还将以“一对一”的形式定期提供这些学生的生活费,民盟每学期也向每个学生提供600元生活费。
据介绍,这40名学生分别来自清新、顺德、佛岗、连南等地,中考成绩都在650分以上。
学生辍学因家贫
清远市2004年共有6万多名初中毕业生,只有约2.5万人升入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或技工学校,剩下的约3.5万名学生则过早踏入了社会。而清远2002年和2003年全市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分别扩大了12%,2004年扩大30%,优质高中学位已经达到了70%。
清远市教育界的一位资深人士惋惜地告诉记者,在清远,学生只要参加了中考,就不用担心找不到高中学位,即使300多分也有学校肯收,但令人尴尬的是,高中的学位多了,初中升学率依然不足40%,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家长交不起学费。
一位家长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高中阶段,每学期学费800元,住宿费300元,每月生活费200元,一学期起码要2000多元,一学年就要4000多元,3年就要1万多元。家里交不起,只好让孩子打工了。《广东省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监测评估报告》也显示,2003年清远市初中在学人数是21.1万,普通高中的在学人数是3.9万人。以上数据表明,清远市高中教育的“瓶颈”问题确实存在。
多种力量来助学
陈凤霞认为,如果民盟安利实验班能够通过实践而形成行之有效的模式,并被社会广为接受,那么就有可能找到解开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瓶颈”难题的良方。
陈凤霞表示,每年清远市因家庭贫困无法升读高中的学生起码有几千人,仅仅依靠某一方的力量是很难解决这个问题的。民盟安利实验班创建了一种新的助学模式,吸引多方力量办学,多种模式地解决贫困学生的入学问题。[1]
获得荣誉
时间 | 获得奖项 | 颁奖机构 |
| 江门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 | |
| 清远市巾帼建功先进个人 | |
| 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员 | |
| 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 | |
1996年 | 全国保护未成年人工作模范个人 | |
展开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