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原鸡
红原鸡(学名:Gallus gallus)属雉科,原鸡属,俗称茶花鸡、山鸡、烛夜、野鸡、原鸡。体长38~71厘米,体重435~1050克。中国云南南部的人民以其鸣声似“茶花两朵”,而把它称为‘‘茶花鸡”。红原鸡雄鸟和雌鸟在形态特征上有显著差异,雄鸟上体具金属光泽的橙红色羽毛,并具褐色羽干纹;肉冠、肉垂红色;后颈和上背具“矛翎”;中央一对尾羽长而色黑,呈镰刀状下垂,有金属暗绿色光泽。而雌鸟上体大部分呈黑褐色,密布以黑褐色蠹状细斑;肉冠和肉垂均不发达;尾羽短,呈黑褐色,边缘具暗栗色细斑。 红原鸡主要分布于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及欧洲,其中亚洲地区的红原鸡主要分布于南亚、东南亚,中国南部。在中国,红原鸡主要分布在云南、广东、广西、海南四个省份(自治区)。栖息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雨林、季节性雨林、针阔混交林等生境中。栖息地遍及低海拔和中海拔地区,常成群活动。主要以植物为食,包括坚果、种子、幼嫩的竹笋等。也吃昆虫和蚯蚓等动物性食物。 红原鸡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6年ver 3.1——无危(LC)、中国农业农村部2020年5月27日发布的《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以及中国人民政 形态特征
红原鸡体长38~71厘米,体重435~1050克。雄鸟上体具金属光泽的金黄、橙黄或橙红色羽毛,并具褐色羽干纹。虹膜红褐或橙红;脸、颏、喉及前颈的裸出部浅红色;嘴呈角黄色;脸部裸皮、肉冠及肉垂红色,且大而显著;后颈和腰上的羽毛呈矛状,称为“矛翎”。尾上覆羽呈辉亮的金属绿色;中央一对尾羽长而色黑,呈镰刀状下垂,有绿色的金属光泽,其余尾羽均短而呈黑褐色;初级覆羽和大覆羽呈暗蓝绿色;飞羽褐黑色,初级飞羽外缘浅棕色,次级飞羽则具宽阔的浓肉桂色外缘,最内侧的飞羽呈蓝绿色;跗蹠长而强,并具一个且长而弯曲的距。 雌鸟上体大部分呈浅锈褐色,密布以黑褐色蠹状细斑,具白色或浅棕黄色羽干纹。嘴为角黄色或角褐色;肉冠和肉垂均不发达;额浓栗色,沿眼的上方向后延伸,由耳后方下至胸部,形成项领状;头顶棕黄,各羽中部散有黑色斑点;后颈矛翎覆于上背,其较短者近棕色,较长者浅黄色,均具宽阔的黑色羽干纹;飞羽大都黑褐色;尾羽呈黑褐色,中央一对尾羽羽边缘具暗栗色细斑;腿、脚铅褐色。
亚种分化
红原鸡(5个亚种) |
| 中文名称 | 学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分布范围 |
1 | 红原鸡指名亚种 | Gallus gallus gallus | Linnaeus,1758 | |
2 | 红原鸡滇南亚种 | Gallus gallus spadiceus | Bonnaterre,1792 | |
3 | 红原鸡印尼亚种 | Gallus gallus bankiva | Temminck,1813 | |
4 | 红原鸡印度亚种 | Gallus gallus murghi | Robinson & Kloss,1920 | |
5 | 红原鸡海南亚种 | Gallus gallus jabouillei | Delacour & Kinnear,1928 | 越南北部,中国云南、广西、广东、海南岛 |
历史演化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联合国内外研究人员,经过多年的努力,获得了红原鸡5个亚种的基因组数据,以及分布于东南亚、南亚、中东、东亚、欧洲等地区家鸡的863组基因数据。通过大量的群体遗传学分析,发现家鸡经红原鸡滇南亚种驯化而来。目前红原鸡滇南亚种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泰国北部、缅甸等地区,该地区很可能是家鸡的驯化中心。分析表明,家鸡由9500±3300年前的红原鸡滇南亚种分化而来,家鸡和红原鸡滇南亚种之间的分化时间与全球主要气候变化时期的变化相吻合。气候和栖息地的变化导致了红原鸡滇南亚种的多样性,5个红原鸡亚种形成了单系进化支,随后是其特定谱系的驯化。根据不同的需求,人类已经培育数百种不同用途的家鸡品种,例如用来食用的蛋鸡和肉鸡,用来打斗娱乐的斗鸡,用来观赏的观赏鸡等等。家养红原鸡驯化程度较低,保留了野生红原鸡的野性,会飞和上树,与野生红原鸡最为接近。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红原鸡主要分布于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及欧洲,其中亚洲地区的红原鸡主要分布于南亚、东南亚,中国南部。
中国分布
在中国,红原鸡分布于18°9′~24°6′N,97°9′~108°4′E的范围内,主要分布在云南、广东、广西、海南。
栖息环境
红原鸡栖息于热带及南亚热带地区的雨林、季节性雨林、针阔混交林,次生常绿阔叶林、稀树灌丛草地和经济作物区及农耕地边缘等生境中,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强。凡有隐蔽和觅食条件的地方均可发现它们的活动踪迹,栖息地遍及低海拔和中海拔地区,栖息地的最高海拔大约为1850米。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红原鸡的觅食很有规律,一般在早晨和傍晚时分进行。中午时红原鸡很少活动,多隐藏在不易被发现的阴凉灌丛间憩息,或像家鸡一样,在地上打“土窝”、在沙土上打滚,进行“沙浴”。红原鸡夜间栖息于树上,清晨到地面活动。在繁殖季节,每天凌晨三四点钟,雄鸟便开始啼鸣。繁殖过后,大约在6、7月开始换羽,一直持续到大约10月,换羽才会结束。
社群行为
红原鸡常常结群生活,除繁殖期外,大多结成7~8只以上的群体,最多可达20多只。在日出后,常三五成群在林间觅食。在多数情况下,每群只有一只成年的雄鸟,其余为雌鸟及幼雏。
鸣叫特征
雄鸟叫声如ge ge~ge ge,中间有明显停顿,声音尖细、急迫。最后的ge非常短,并不拖长,如家养公鸡缩短的叫声,但声较锐迫。中国云南南部的人民以其鸣声似“茶花两朵”,而把它称为‘‘茶花鸡”。雌鸟的鸣叫声也与家鸡略同,音稍尖,犹如“咯一咯”之声。幼雏“吱吱”的叫声与家养的小鸡也很相同。红原鸡在繁殖季节鸣叫频繁,雄鸟常站在山坡、空旷的草地上、树枝上或荫密的灌丛中高声啼鸣。雌鸟在产卵后并不鸣叫。受惊时,雌雄均发出“喔喔”的叫声。
觅食特征
红原鸡食性较杂,主要以植物为食,包括坚果、种子、幼嫩的竹笋,各种植物的花、嫩叶、嫩枝等。也吃昆虫、卵、蚯蚓等动物性食物。此外,它们和家鸡一样,喜啄取小砂砾。它们觅食时像家鸡一样,边走边用脚和嘴扒开落叶和土壤,然后用嘴啄食。觅食的场所通常在溪流附近,觅食时往往伴有喝水。在庄稼生长季节,或在谷物收割后,它们常到田间啄吃谷粒。春季它们也到翻耕的农田中,啄吃遗落在土上的谷物。 红原鸡有非常独特的啄食顺序,由占主导地位的雄鸟支配其余所有的群体啄食,支配的身体动作是尾巴和头部的抬起。当一只占主导地位的雄鸟死亡时,啄食顺序中的下一级雄鸟立即成为占主导地位的雄鸟。雌鸟需要在支配雄鸟所处的一定范围内,在支配性雄鸟的保护下安全进食。雏鸟在一周龄的时候开始按照啄食顺序进行啄食,大约7周的时间就完全按照啄食顺序进行啄食。占主导地位的雄鸟影响范围大约是以18~21米为半径的圆。
领域行为
雄鸟在发情期内有强烈领域占区行为,一旦发现其他雄鸟进入自己的领域,就会与其格斗,彼此斗得头破血流。 生长繁殖
生长发育
红原鸡通常在4~5周龄时全身长满羽毛,在8周龄左右第二性特征明显。在大约12周龄时,雌鸟会将雏鸟赶出原来的群体,这些被赶走的雏鸟将自行组建自己的群体或者加入其他群体。雄鸟在4月龄左右性成熟,雌鸟比雄鸟性成熟的时间稍晚,一般在5~6月龄达到性成熟。
求偶配对
红原鸡的繁殖期为2~5月,3~5月为高峰期,一般为一雄配一雌的模式,也有一只雄鸟与多只雌鸟配对繁殖的情况。雄鸟的发情姿态与家鸡相似,首先向着雌鸟倾其全身,并朝向雌鸟向下垂展其翅膀及尾羽,同时耸立其颈背上华丽的矛羽,快速地在雌鸟侧旁循着半圈状奔驰。
筑巢
繁殖期内,红原鸡常到森林深部较为茂密隐蔽的灌木林和刺丛内,但也有在村落附近的小片树林中营巢繁殖的。其巢为一浅坑,稍挖凹形即成。巢内稍垫少许落叶和杂草、羽毛等,十分简陋。
产卵
产卵期间,雌鸟每天产一颗卵,每窝产卵一般为4~8枚,最多为12枚。卵形与家鸡的卵相似,卵的颜色为浅棕白色或土黄色,壳面质细且光滑无斑。
孵化
孵化期一般为19~21天,孵卵由雌鸟完成。在孵化期间,雌鸟的腹部具有十分明显的孵卵斑。在孵卵期间,雄鸟常与雌鸟一道觅食。在第一天,雏鸟的心脏和血管开始发育。第一天结束时,头部开始成形。到第四天,雏鸟的所有器官都出现了。第五天,外在的结构开始发育。到第十三天,骨骼开始使用蛋壳中的钙发育。第二十一天,已经发育完全的雏鸟开始啄破卵的外壳,出壳的过程大约需要10~20小时。从产卵到孵化的整个过程,雏鸟依靠蛋黄为其提供营养。 育雏
刚出壳的雏鸟,虽然能自己啄食,但仍随雌鸟觅食,雄鸟也经常和它们一起活动。雌鸟获取食物后,会用嘴将食物衔至雏鸟面前,由雏鸟自行取食。雌鸟往往边走边发出“咯咯~咯”的叫声,以召唤雏鸟。遇敌时,雌鸟展开两翅,将雏鸟藏于翅下,并伸长颈部,以向敌“示威”,或率领雏鸟边跑边叫。雄鸟有时也庇护雏鸟。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红原鸡种群规模尚未量化,各项指标(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指标)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种群数量似乎正在减小,但没有接近种群趋势脆弱阈值标准(十年或三代下降大于30%)。 致危因素
在中国,相关政策出台之前人们对红原鸡的捕杀非常严重。随着家禽及其产品交易的不断增加,生长慢、个体小、产蛋少的家养红原鸡逐渐被生产性能高的外引优良品种取代,数量逐年减少。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进城务工,红原鸡的养殖逐渐减少也是红原鸡种群数量减少的重要因素。
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红原鸡栖息地丧失和退化,导致红原鸡数量日趋减少。
丛林猫、黄鼬、雀鹰、隼、鸮等动物捕食红原鸡,对红原鸡种群构成威胁。此外,蛇、蜥蜴、小型食肉兽等动物捕食红原鸡的雏鸟,袭击红原鸡的卵,也对红原鸡种群构成威胁。 野生红原鸡与普通散养的家鸡杂交导致基因退化,导致该物种逐渐被杂交种所取代,品种特性随之渐渐丧失。
保护级别
红原鸡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红原鸡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6年ver 3.1——无危(LC)。
红原鸡被列入中国农业农村部2020年5月27日发布的《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中的特种畜禽。
红原鸡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1年2月9日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其中红原鸡被评为二级保护动物。
保护措施
中国西双版纳红原鸡保种场于1999年在景洪市嘎洒镇建成,2013~2014年按照中国国家级保种场的标准,完成了保种场设施设备的改造提升,2015年该保种场被中国农业部认定为中国国家级保种场。至2020年保种场有红原鸡核心家系39个,共计0.67万只,扩繁群1.2万只。中国云南省景洪市、勐海县建设红原鸡开放式保种村,至2020年种群存栏0.8万余只,达到种质资源保护与农户增收目的。 中国国家级畜禽基因库建设,可以对红原鸡遗传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在原保种场基础上,引进红原鸡优秀个体,开展红原鸡的保种繁育、提纯复壮、选育提高,制定完善品种标准和保种方案,建立健全饲养、繁育、测定等各项技术规程和质量管理制度。 20世纪90年代,印度哈里亚纳邦森林部在距离潘切库拉约30公里的莫尼建立了一个野鸡繁殖中心,用于繁殖当地野鸡品种并将它们放归自然。后来这个野鸡繁殖中心主要用于繁殖红原鸡和黑鹇。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野生红原鸡不能捕杀。红原鸡是中国云南省优良的地方品种,其胸肌发达,在地方品种中名列前茅。其肉质结实、清香,骨细嫩,肉嫩味鲜,深受人们喜爱。红原鸡的肌肉中粗蛋白含量较高,粗灰分含量与普通肌肉的平均值相当,粗脂肪含量较低,水分含量在70%左右,营养价值高。在红原鸡的养殖区,当地妇女在产期喜吃未开产的仔母鸡,连骨剁碎吃,可滋补身体,增加乳汁。
经济价值
驯养红原鸡主要用于鸡蛋和肉类生产,由于其出色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其售价高于普通家鸡。红原鸡有时也用于斗鸡比赛。同时,红原鸡的羽毛可用于做枕头和床垫,也可以用于制作鸡毛掸子等工具或一些装饰物。 人工培育
茶花鸡是红原鸡的培育品种,其培育方式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雏鸟饲养
出壳后0~6周龄的雏鸟,要保证饲养环境的温度、湿度、通风、照明、密度等适当。1~2日龄的雏鸟适宜温度大约为32摄氏度,以后一直到21日龄,温度每天降低0.5摄氏度。1周龄内的雏鸟适合生活在相对湿度为60%~65%并且24小时光照的环境下,从第二周开始相对湿度应保持在50%~60%,光照时长每周减少半小时至自然光照时长。此阶段投喂全价小鸡饲料,敞开投料,供足清水,让其自由采食饮水。雏鸟的密度应随着雏鸟的生长合理的控制,以雏鸟均匀分布不堆叠为宜。
中成鸟饲养
中成鸡的饲养一般采用野外散养的方式,利用果园、树林地将鸡放养其中。适当搭建一些简易棚,供鸡避风挡雨,遮葫避寒。白天在林地、山坡、草地自由觅食、嬉戏。晚上回棚舍,栖息于棚架上。采用这种方法,将大大提高商品鸡的品质和销售价。
此阶段的饲料可自己配制,补充野外自由觅食无法满足的营养需求。每天早中晚三餐投喂稻谷、玉米等谷物饲料。饲料以玉米为主,添加稻谷、麸或小麦、薯类、豆粕等植物性食物以及微量元素,其中玉米和小麦可以经发芽后饲喂。也可以投喂人工繁殖的蚯蚓、蝇蛆、虫子等动物性食物增加蛋白营养。 病害防治
综合性防病措施包括的内容较多,主要是卫生、消毒和免疫接种。卫生包括饮水卫生、饲料卫生和环境卫生。在保证饮水卫生的前提下,饮水中可加多维素片。中成鸡易感黄曲霉菌,发病率较高,在饲养管理中应禁用发霉变质饲料和发霉垫料,防止曲霉菌病发生。为预防疾病的发生应做到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消毒,控制好舍内环境,维持要求的湿度,消毒范围为鸡体、鸡用具、鸡舍及周围环境。定期对红原鸡进行免疫接种,免疫前后采取综合防御措施,加强饲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