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
韭菜,即韭(学名:Allium tuberosumRottler ex Sprengle),又名草钟乳、起阳草、懒人菜等,是石蒜科(Amaryllidaceae)葱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韭菜起源于亚洲东南部,栽培区域遍及中国。韭菜也被引种到柬埔寨、英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基本信息
拉丁学名
Allium tuberosumRottler ex Sprengle
分布区域
中国普遍栽培分布,柬埔寨、英国、日本、韩国、菲律宾、泰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也有栽培分布 科学分类
种
韭(Allium tuberosumRottler ex Sprengle)
韭菜的根为弦线状须根,具有“跳根”特性。茎分为营养茎和花茎,营养茎在地下短缩成盘状,茎盘上的顶芽分化成花芽后抽生的花薹称为花茎。叶片簇生,呈披针形,叶鞘闭合呈筒状假茎。花为伞形花序,两性花,白色,窄三角形,花被6片,雄蕊6枚,子房上位。果为蒴果,呈三棱状。 韭菜属于长日照植物,耐寒性较强,对土壤水分要求较为严格,适宜种植的土壤pH值为5.6-6.5。
韭菜的功用价值主要有食用和药用两个方面。食用方面,韭菜营养丰富,可以制作美食。药用方面,据《中医大辞典》记载,韭菜叶辛、温,可治胸痹,噎膈,反胃等多种症状。另外,韭菜也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栽培历史及文化研究
韭菜起源于亚洲东南部,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关于韭菜的记载最早可见于古籍《夏小正》记有“正月囿有韭”。《山海经》中曾多次记载陕西、河北“其山多韭”。《齐民要术》种韭篇“十月足霜及收之,取籽者,仍留根,间拔令稀草覆之”更是详细记载了韭菜的栽培方法。汉代已有了温室栽培韭菜的技术。元朝《王祯农书》中更是出现了有关利用风障栽培韭菜的记述。 韭菜在古时地位较高,《诗经》中有“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的诗句,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把韭菜作为祭祀大典上重要的祭品。《汉书》中也有“劝民务农桑,令口种一树榆,百本薤、五十本葱、一畦韭”,说明韭菜在当时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清朝时期《寿光县志》记载“诸蔬菜中唯韭为绝品”,也说明了韭菜在蔬菜中地位崇高。 形态特征
根
韭菜的根为弦线状须根,没有主根和侧根之分。须根着生在鳞茎的茎盘基部和四周,每株有10-20条,根系分布略深,垂直分布可达30-60厘米,水平分布也可达50厘米,分根性较强,根的寿命也较长。从生长的第二年开始,茎盘部不断向上增长,逐渐形成根状茎,这是韭菜形态上的主要特征之一。在生长期内不断进行着新老根系的更替,所以韭菜根系有逐年上移的特性,称为“跳根”。韭菜的根既是吸收养分、水分和固定植株的器官,同时也是贮存养分的地方。 茎
韭菜的茎分为营养茎和花茎。营养茎在地下短缩成盘状,又称茎盘。茎盘下面着生须根,上部由功能叶的叶鞘包裹,其中呈半圆球样的部分是鳞茎。其上是由多层叶鞘相互抱合而成的“假茎”。以后随着分株发生,新的茎盘出现在老的茎盘上,遗留在下面的老茎盘和早期“鳞茎”逐渐木质化,形成了根状的杈状分枝,成为根状茎。花茎是由茎盘上的顶芽分化成花芽后抽生的花薹。 叶
韭菜的叶片由叶鞘和叶片两部分组成。叶片簇生,呈披针形,狭长而扁平,叶长30-40厘米,边缘光滑,表面含有蜡质,颜色有深绿和浅绿两种,色泽深浅和叶片宽窄因品种不同而有差异。叶鞘闭合呈筒状假茎。 在韭菜萌发生长期间,光照条件充足时,叶绿素充分发育,叶片呈绿色;当处于无光或少光条件下,叶绿素发育不良,叶黄素发育,叶片呈金黄色,且叶中维管束木质部不发达,纤维素程度大为减弱,称为“韭黄”。 花
韭菜花为伞形花序,花序上有小花约20-40个,两性花。小花梗近等长,基部具小苞片,且数枚小花梗的基部又为1枚共同的苞片所包围;花白色,花被片常具绿色或黄绿色的中脉,内轮长圆状倒卵形,稀长圆状卵形,短先端具尖头或钝圆,外轮常较窄,矩圆状卵形至矩圆状披针形;花丝等长,基部合生并与花被片贴生,窄三角形,内轮基部稍宽;花被6片,雄蕊6枚,子房上位,子房倒圆锥状球形,具疣状突起,基部无凹陷蜜穴。
果实与种子
韭菜的果为蒴果,呈三棱状,果顶有缝合线,内部有3片膜质间隔着,成为3室,每室有种子2粒。成熟的韭菜种子为黑色,种子较小、较扁,呈盾形,凸出的一面是背面,凹陷的一面是腹面,背面和腹面均具有细密皱纹,种子脐部突出。 韭菜品类
按照食用部位,可将韭菜分为根韭、叶韭、花韭和叶花兼用韭。
①根韭:以肥大的根为食用部分,该类品种韭菜根系肥大、粗壮肉质化,具有韭菜的香辛味,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
②叶韭:以鲜嫩叶片和叶鞘为食用部位,该类品种韭菜叶片宽厚、柔嫩,抽薹率低。叶韭按照叶片宽窄又可进一步分为宽叶韭和窄叶韭。
③花韭:以韭菜花薹为食用部分,该类品种韭菜叶片短窄,叶鞘短细,质地粗硬,但分蘖力强,抽薹率高,花大、花多。 ④叶花兼用韭:该类型韭菜的叶片和花薹发育良好,均可食用,目前栽培最为普遍的大部分属于这一类型。
分布范围
韭菜起源于亚洲东南部,因其适应性很强,被引种到美国阿拉巴马州、奥地利、孟加拉国、白俄罗斯、柬埔寨、英国、日本、韩国、菲律宾、罗马尼亚、泰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适宜栽培区域极其广泛,东至沿海各省,西至新疆、西藏,南到海南、云南,北至内蒙古、黑龙江均有分布,其中以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栽培最为普遍。 生长习性
光照
韭菜属于长日照植物,需要长日照才能由营养生长阶段进入生殖生长阶段。韭菜需要适中的光照条件,在营养生长阶段光照过强,纤维素增加,品种变劣;光照过弱,又会降低光合作用,叶片瘦小,分蘖减少,根系不发达,产量降低。 温度
韭菜不同阶段对温度的要求也不一样,适合发芽的温度为15-18℃,幼苗期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2-24℃,超过25℃生长不良,茎叶生长的最适温度为白天24-26℃,最高不超过30℃,夜间12℃左右。韭菜的耐寒性较强,叶片能够耐-5~-4℃左右的低温,进入休眠期的韭菜根系能耐-40℃的低温。
水分
韭菜根系要求较高的土壤水分(相对含水量85-95%)和叶片要求较低的空气湿度(相对湿度70-80%)。发芽期间以土壤相对含水量70%为宜,营养生长初期土壤含水量应在70-90%,而在营养生长盛期则要求80-95%。韭菜叶片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为60-70%,空气湿度过低,叶片粗硬,纤维增加,品质降低;空气湿度过大,则易发生病害。
土壤
韭菜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无论是沙土、壤土还是黏土均可以栽培,但以耕层深厚、富含有机质、保水保肥能力强和通气性好的壤土最好,土壤的适宜pH值为5.6-6.5。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韭菜植株需要经过营养生长到一定大小才能感受低温通过春化作用,分化发芽,而植株抽薹、开花、结子还需要高温长日照条件和良好的营养生长状况,且只有部分分蘖能抽薹开花。韭菜属于异花授粉作物,主要靠虫媒传粉,雌雄异熟,雄蕊成熟先于雌蕊,花期较短,开花后4天内授不上粉,花即开始萎蔫。 人工繁殖
韭菜人工繁殖主要有种子繁殖和分株繁殖。
韭菜种子栽培有直播和育苗移栽两种方式。直播方法有条播和撒播,播种时期有春播和秋播,春播的适期为4-5月,秋播是7-8月。育苗移栽是在育苗地进行育苗,待小苗长到5-6片叶,也即开始分株前进行移栽。 韭菜分株繁殖是指用韭菜老根上发生的新株进行分栽,属于无性繁殖,在中国南方应用较多。
栽培技术
韭菜栽培方式主要可分为两大类:露地栽培和设施栽培,其中设施栽培有风障栽培、阳畦栽培、塑料棚栽培、暖窖栽培、温室栽培等。
韭菜的主要栽培技术如下:
首先,应选择土层深厚、地势平坦、保水保肥的土地,且前茬不是种植葱、蒜、韭菜的地块,进行耕地、整地,整地时可添加优质的有机肥料作为基肥; 其次,选择适宜的品种进行开沟、播种,也可通过浸种等方式催芽处理;再次,做好田间管理工作,科学施肥和浇水,特别是当苗高长到15厘米左右,为了防止徒长,需要控制好灌水量和施肥量,同时也要注意病虫害防治,韭菜的主要病害有灰霉病、白粉病、锈病、疫病等,主要的虫害有韭蛆、韭菜迟眼蕈蚊,可采用农业防治如选用抗病品种、药剂防治如多菌灵试剂等多种防治措施; 最后,要注意采收时期,根据韭菜的生长情况决定收割的次数,在韭菜7叶1心时期为最佳的收割标准,另外,要控制好收割高度,每茬的高度要比前茬略高,收割时间选择清晨效果最好。
功用价值
营养与食用价值
韭菜营养丰富,蛋白质、糖类、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A等含量较高,此外还含有丰富的钠、钾、铁、钙、锌、镁等人体所需营养物质。因此,韭菜可作为一种蔬菜供人食用,既可以作为主料,通过炒、拌等等多种烹饪方式制作美食,也可以作为配料制作韭菜水饺、包子等面点小吃。另外,以韭菜为原料,还可以制作腌制品、韭菜花酱、调味油等美食,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 药用价值
据《中医大辞典》记载,韭菜叶辛、温,入肝、胃、肾经,温中,下气,散血,可治胸痹,噎膈,反胃,吐血,消渴,盗汗等多种症状。 观赏价值
韭菜的花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可采用小型花坛式栽培为主景,配合篱棚式栽培,再以容器栽培作适当补充,种在室内、花园、菜园、庭院等供人观赏,或与其它观赏植物配合组成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