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整理:
评书,是中国传统口头讲说表演
艺术形式,至20世纪中叶,评书在南方地区俗称“讲古”,是一种历史悠久、流传较广,深受群众喜爱的曲艺形式。评书,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至今仍在流传。评书表演者通过叙述故事、描写景象、模拟人物、评议事理等艺术手段,敷演历史及现代故事。
评书,又称说书、讲书,广东粤语等地区俗称讲古,古代称为说话,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口头讲说表演艺术形式,在宋代开始流行。各地的说书人以自己的母语对人说着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分。
清末民初时,评书的表演为一人坐于桌后表演,道具有折扇和醒木,服装为长衫;至20世纪中叶,多不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说演,服装也较不固定。而在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后,在电子媒体及推广普通话的冲击之下,一些方言的说书文化日渐式微,处于濒临消失的状态,但还仍然有其活力。 中文名 | 评书 |
外文名 | Story Telling |
别名 | 说书、讲书 |
流行地域 | 中国北方地区 |
传承方式 | 通过“册子”(一部书的详细提纲,也称“梁子”)和口传心授 |
展开
评书【píng shū】,曲艺的一种。一人演说,通过叙述情节、描写景象、模拟人物、评议事理等艺术手段,敷演历史及现代故事。北方语系通称评书,南方多称“评话”,也有称“评词”的。

说书俑
(1)评论书法。元王恽《<颜鲁公书谱>序》:“东坡云:评书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元黄溍《跋荆公帖》:“今观此帖,风神闲逸,韵度清美,临学之家,宜有取焉,评书者未可以彼而废此也。”(2)多讲说长篇故事。清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封台》:“戏剧之外,又有托偶(读作吼)、影戏、八角鼓、什不闲、子弟书、杂耍把式、像声、大鼓、评书之类……评书抵掌而谈,别无帮衬。”《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你要知这话的原故,竟抵得一回评书。”老舍《茶馆》人物表:“邹福远 --男。四十多岁。说评书的名手。” 
评书
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传统评书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许多渠道的资料证明,评书虽然是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却多为“唱曲”的转行。相传形成于北京城的评书艺术,其第一代艺人王鸿兴,原来就是表演一种叫做“弦子书”的“说唱”艺人;至20世纪初叶,又有许多北方乡村表演“西河大鼓”和“东北大鼓”的“说唱”艺人进入城市后,纷纷改说评书。这是中国曲艺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安静的中国人不一定安静。茶余饭后他们常常围在桌子边上闲侃一些来自东西南北中奇奇怪怪的见闻及乱象,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评书与逸闻怪谈。
评书,也叫评词,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一带。在江南则称为评话。它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人说书。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文学。战国时,诸子百家游说诸侯,经常旁征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后来形成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象“怒发冲冠”、“刻舟求剑”、“滥竽充数”等,实际上这就是早期的评书。在北京流行的评书,相传是明末清初江南说书艺人柳敬亭(1587~1668)来北京时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清代北京鼓曲艺人王鸿兴去江南献艺时,拜柳敬亭为师,回京后改说评书,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在掌仪司立案授徒。 以说书者的说法:评书起源于东周时期,周庄王是评书的祖师爷。但这只是一个传说。 唐代出现了一种曲艺艺术和评书的表演方式相似,这种曲艺形式称为:“说话”。到宋代中兴时期。最初是说评佛教典集。“说话”发展到俗说后表演方式与“评书”是非常类似的。
事实上如《三国演义》、《水浒传》最初都是说话的话本。《三国演义》话本为《全相平话三国志》;《水浒传》则为《醉翁谈录》。晚唐诗人李商隐有《骄儿》一诗写到:“或谑张飞胡,或笑邓吃。”说明当时喜欢说话这门曲艺的百姓是非常多的。说书人又叫搏君人,目的是为了搏君一笑,最喜欢讲述古代故事,百说不厌。 实际评书的创始人为明末清初的柳敬亭,最初只是说唱艺术的一部分,称为“弦子书”,他的老师莫后光提到说话理论是:“夫演义虽小技,其以辨性情,考方俗,形容万类,不与儒者异道。故取之欲其肆,中之欲其微,促而赴之欲其迅,舒而绎之欲其安,进而止之欲其留,整而归之欲其洁。非天下之精者,其孰与于斯矣!”。 北宋汴京人霍四究以“说三分”著名,“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说三分即讲三国故事。晚清光绪年间,评书传入皇宫中,因皇宫唱歌多有不便,于是改说唱为“评说”,于是评书的艺术形式便固定下来。 民国是评书中兴的时期,据记载:当时“撂地”说书人说《三国》,便万人空巷,把街道围得满满的。另外,评书与相声也有很大的渊源。尤其是单口相声和评书的“片子活”技巧几乎相同。有些相声的“段子”也来源于评书章节。 
评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评书也得到了发展。尤其是广播和收音机的普及,给 评书极大的生存空间。评书艺人又创作了许多新的段子,比如《林海雪原》、《平原枪声》,文革结束,评书艺人又创作了不少段子,甚至也说几段外国书,比如《珍珠港》(书名《太平洋海战》)。21世纪,出现动画评书,如单田芳的《三侠五义》、《白眉大侠》、《三侠剑》、《童林传》,田连元的《杨家将》、《海青天》、《李元霸别传》、《罗成别传》,孙一的《时迁演义》几乎每个广播电台都有评书专栏,部分电台更有专门的评书或故事频率。主要听众是老年人或出租车司机,评书仍很受听众的欢迎,其中原因除了本身评书喜闻乐见,还由于广播的局限。但一些评书演员担心评书会渐渐的消失,很难再看到年轻的说书人了。也有很多青年演员在为评书努力,有的在书馆传承古老的说书艺术,有的大量的创作新作品,录制音频、视频;正式从业者不多,但是业余爱好者不少;还有很多相声演员也在其他时间里说评书。评书的表演形式,早期为一人坐于桌子后面,以折扇和醒木(一种方寸大小,可敲击桌面的木块。常在开始表演或中间停歇的当口使用,作为提醒听众安静或警示听众注意力,以加强表演效果,故名)为道具,身着传统长衫,说演讲评故事。发展至20世纪中叶,多为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是站立说演,衣着也不固定为专穿长衫。评书用北方语音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调的普通话语说演。中国华北和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均见流行。因使用口头语言说演,所以在语言运用上,以第三人称的叙述和介绍为主。并在艺术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独有的程式与规范。比如传统的表演程序一般是:先念一段“定场诗”,或说段小故事,然后进入正式表演。正式表演时,以叙述故事并讲评故事中的人情事理为主,如果介绍新出现的人物,就要说“开脸儿”,即将人物的来历、身份、相貌、性格等等特征作一描述或交代;讲述故事的场景,称作“摆砌末”;而如果赞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风景名胜,又往往会念诵大段落对偶句式的骈体韵文,称作“赋赞”,富有音乐性和语言的美感;说演到紧要处或精彩处,常常又会使用“垛句”或曰“串口”,即使用排比重叠的句式以强化说演效果。在故事的说演上,为了吸引听众,把制造悬念,以及使用“关子”和“扣子”作为根本的结构手法。从而使其表演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而又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表演者要做到这些很不容易,须具备多方面的素养,好比一首《西江月》词所说的那样:“世间生意甚多,惟有说书难习。评叙说表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一要声音洪亮,二要顿挫迟疾。装文装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戏。 评书的节目以长篇大书为主,所说演的内容多为历史朝代更迭及英雄征战和侠义故事。后来到了20世纪中叶也有篇幅较小的中篇书和适于晚会组台演出的短篇书,但长篇大书仍为其主流。

评书演员贾林
流传下来的传统评书,都具有口头文学的特征。它汇集了人民 群众的智慧,既是历代评书艺人的心血结晶,也是群众性的艺术创作成果。它通过“册子”(一部书的详细提纲,也称“梁子”)和口传心授方法流传下来。不同流派、不同演员对一部书的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尤其在“评议”方面,因人而异,具有很大的可变性。评书艺人既是演员又是作者,他们的表演过程,往往就是精心构思和不断创作的过程。这正是口头文学的特点。评书的特点:1.故事性强。2.篇幅一般较长。3.人物众多、情节复杂,但结构单纯,眉目清楚。4.语言丰富,表演细致,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细节描写较多。
此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外在的特征。一是散说体与说唱体交错发展。二是艺人说书与文人创作交错发展,亦即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交错发展。 
评书大师刘兰芳
使短家伙的——说评书丘山——《精忠传》
黑脸——《三侠五义》
黄杨儿——《三侠剑》
汪册子——《三国演义》
滚纲——说书人将书中人名说错。
黏箔——开书馆的人。
提搂把子——书馆伙计。
浑碟子——外省人用乡音说书。
抽签儿——演出中,陆续走掉一些观众。
起堂——演出中,一大批观众离去。

评书大师袁阔成
梁子——评书及鼓书故事的梗概。扣子——评书及鼓书故事中的悬念。
书道儿——评书或鼓书的内容大纲。
蔓子活——长篇大书。
拧蔓儿——说完一部书又换另一部书。
蹚蔓儿——按提纲口头加工编说新书。
蔓子海(hāi)——书越说越长。
纂弄蔓子——艺人自己编书。
驳了口儿——说评书散了,书不说了。
贴身靠儿——说书艺人与观众套交情。
挖点——说书艺人设法骗听书人的钱。
海青腿儿——没拜过师的艺人。
墨刻儿——书局出售的话本。
道儿活——按所继承的前辈艺人的说书提纲敷衍而成的评书。
片子活——短篇评书。

评书
驳口——说书中小段落截止处。通常用几句话 打住。开脸儿——对书中人物的外形描绘。
诗赋赞——说书中写人、状物、绘景、形声的韵文。

年轻人少之又少
扦关儿——说书中的接榫处。笔法——说书中结构故事的方法。拉典——说书中引入典故讲述。
使挂子——说书中用扇子等模拟开打动作。
放汤——说书中使扣子失当,未能使听众入扣。
书胆——评书中主人公

勾超
书筋——评书中正面诙谐人物。袍带书
袍带书多以名将贤相为主人公,描写他们反抗昏君、抗击外族侵略和保家卫国的英勇行为。有《列国》、汉朝有《西汉演义》(又名《楚汉传奇》)、《东汉演义》(又名《刘秀传》)、《三国演义》。五代十国时期有《马潜龙走国》、《陈隋演义》、隋唐时期有《隋唐演义》(陈荫荣版为《兴唐传》)、《说唐后传》、《罗通扫北》、《薛家将》等。 短打书

三侠五义
短打书多以剑侠与义士为主人公,描写他们锄强扶弱、惩恶扬善和济世救人的英勇行为。宋代有施耐庵的《水浒传》,石玉昆的《三侠五义》,单田芳的《白眉大侠》《水浒外传》,明代书有《海公大红袍全传》、《海公小红袍全传》;清代书有《彭公案》(又名《龙虎东西巡》)、《施公案》(又名《五女七贞》)、《永庆升平全传》、《刘公案》、《于公案》等书。民国时期,评书大家张青山又根据《水浒传》中“孙二娘赠僧袍”一段,编演了《梁山轶事》,建国后又重新出版,改名为 《水浒拾遗》。张杰鑫的《三侠剑》,常杰淼的《雍正剑侠图》(又名《童林传》)。神怪书

评书演员叶景林
神怪书多以记叙神异鬼怪的故事传奇为主体内容,最具影响力的神怪评书当为明朝中期的《西游记》、《封神演义》与清代的《聊斋志异》、《济公传》四部。东周列国时有《六部春秋》,分别为《左传春秋》(又名《临潼斗宝》)、《吴越春秋》、《英烈春秋》(又名《无盐娘娘》)、《银盒春秋》(又名《孙庞斗智》,评书名家田连元表演过《孙庞演义》一书,并整理出版)、《走马春秋》(又名《乐毅伐齐》)、《锋剑春秋》(又名《万仙 阵》)。后三部书以孙膑的传奇故事为主,受《封神榜》的影响很大,书中的妖怪摆阵,请神破阵,都与《封神榜》中的诛仙阵、十绝阵等相似。惊堂木也叫醒木,也有叫界方和抚尺的。一块长方形的硬木,有角儿有棱儿,使用者用中间的手指夹住,轻轻举起,然后在空中稍停,再急落直下。(民国初法院法官使用)也是古时县官用,举起拍于桌上,起到震慑犯人的作用,有时也用来发泄,让堂下人等,安静下来。惊堂木的正式名称叫“气拍”,也有叫界方和抚尺的,俗称“惊堂木”,是一块长方形的硬木,有角儿有棱儿,取“规矩”之意,具有严肃法堂、壮官威、震慑受审者的作用。在评书中有惊醒作用。来吸引人们的眼球,避免欣赏者睡着。 评书的脚本必须案头能阅读,场上能表演,语言口语化,既生动又形象。这样,说起来才能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语言上要避免讹音、错觉或含混不清。例如,小说中常称贪吃的馋人是“饕餮客”,评书中也照这样说,很多人会听不懂。如果说这个人是“馋鬼”,又不够形象。其实传统评书里早已有了示范。象《野猪林》中描写两个公差贪吃的丑态是这样的:他俩举起了迎风的膀子,旋风的筷子,托住了大牙,垫住了底气,抽开了肚子头儿,甩开了腮帮子,吃的鸡犬伤心,猫狗落泪。这段描写形象生动,使人发笑。用演员们的话说,这是“立起来的语言”。 评书刻画人物讲究“开脸儿”。在编写新书时,得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和思想面貌,勾画出他们的相貌特征和气质风度,再给他们配上符合身份的服饰。这样,听众听了就会在头脑中树立起有声有色的人物形象。评书演员袁阔成编演的《许云峰赴宴》,对许云峰这个正面人物是这样“开脸儿”的:只见他扬起头……重眉大眼,连鬓胡须,蓝布大褂,朴素大方,从从容容走进大厅。按照这个“开脸儿”的设计,表演者又采用了电影中特写镜头的表现手法,思想集中,心气沉着。摹拟人物时,脸上严肃而自然,不单单是摹仿外形动作。《许云峰赴宴》反映了敌我之间复杂的斗争。评书一开头三言两语交代了时代背景和环境特点,埋下敌特设宴的阴谋企图。待许云峰一出现,一场泰山矗立顽石间的尖锐斗争正式展开。这段书通过徐鹏飞伸出手来假意逢迎,许云峰没予理睬,记者玛丽没有拍成碰杯镜头,许云峰义正辞严斥责敌人,马处长吓得变颜变色,许云峰掀倒餐桌,毛人凤讲话时,电厂工人罢工,屋里一片漆黑等情节,从正面和侧面,形象地表现了无产阶级战士许云峰的英雄气概和敌人黔驴技穷的狼狈丑态。 评书要创造正面人物的英雄形象,使正面人物思想达到一定高度,形象栩栩如生,只靠“开脸儿”还完不成任务。编演者要认识到人物本身的思想深度,采取多种艺术手法才能反映出来。评书的情景 编演评书要向听众交待清楚书中人物活动的环境。象门窗位置的高低,室内摆设的多少,以及山、水、河流、城池、要道等,使听众在听人物之间活动的同时,自然联想到人物所处环境的特色,感到情景交融。
对主要情节要精心设计“摆砌末子”,巧妙地把书中需要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形象地摆在观众眼前(当然不是什么都罗列上来),使观众感到身临其境,引起欣赏的兴趣。例如四川评书《夺印》写到烂菜瓜听说何书记就要到了,心情紧张起来的一段:烂菜瓜把衣服穿好,下床把鞋子穿起,擦洋火把灯点燃,拿起灯就赶到灶屋头去煮早饭。忽然听见有人在拍门:“咚!咚!”烂菜瓜惊惊慌慌地问:“哪……哪个?”“大婶,是我--广西。”“是广西啥,啧,啧,把大婶吓你妈一大跳。”烂菜瓜一边说,一边把灯搁在桌子上:“广西,你紧倒站在外头做啥子?进来嘛!”“大婶,你门撇的梆紧,我咋个进来嘛!”“嘿嘿,你这个娃儿才滑稽哩! 门撇的梆紧,你开了就是嘛!”“大婶,你门闩在外头?”“哼!我门闩在外头,岂不是成了牢门!门闩在里头嘛!”“大婶,我在外头,咋个开得到你里头的门闩呢?”“呵,弄了半天,你才是在外头!”通过门里门外两个人对话的细节,真实地写出烂菜瓜做贼心虚,吓得连屋门都忘记开的情景。人们听到这里会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实感。接着又写陈景宜去开门:陈景宜口里骂道:“格老子姓何的还没有来就把你弄的晕头转向了。”一边骂一边把门打开:“进来嘛,广西……人呢?”烂菜瓜说:“你还不是跟我一样,人家广西在后檐拍门,你去把前门打开,喊小鬼。”这就进一步把陈景宜表面镇静、心里惊慌的神情表露无遗。在生活中,屋子有前门和后门,本来是不足为奇的。但在艺术创作中,“门”却成为真实地描写两个反面人物心理活动必不可缺的重要道具了。这就是艺术的真实。 明笔
明笔——清清楚楚地叙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面、情节。如前面所举《夺印》开头的例子,就是明笔。
暗笔
暗笔——对琐碎的无关紧要的过程,一笔带过,避免啰嗦拖沓。例如《夜闯珊瑚潭》有一段:“夏良银书记根据上级指示,把搞近洋生产的几个后生组织起来巡逻查夜。”至于怎样巡逻,出动哪些人,守住哪些路口,都是用暗笔处理的。
伏笔
伏笔——前面先埋伏一根线,后面就不用赘述了。例如《双枪老太婆》中,前边先将老太婆化妆成贵妇人的穿着打扮交代清楚,就给后面伪军在她面前声言要抓住老太婆去领重赏,打了伏线。这样处理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惊人笔
惊人笔——把情节安排得很紧张,以增加听众欣赏兴趣。例如,《赤胆忠心》中,杨作霖深夜藏在唐山市伪商会会长的衣柜里,敌人几次搜查来到屋内,都因一些其他原因而始终没有发现他。
倒插笔
倒插笔——正面叙述的故事中,又倒叙一段另外的故事。例如,《平原枪声》中刚说到马英自枣强县回到萧家镇,紧接着就倒叙起马英的出身、经历、全家受地主苏金荣迫害的经过。 补笔
补笔——引出一个人物,三言两语简单地交代清楚人物的来龙去脉。
掩笔
掩笔——也叫“扣子”。为了故事紧凑动人,往往将观众急于要知道的结果先造成悬念,一直到一个段落结束时,才道出真相。"扣子"应该是随着故事情节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形成。例如歌颂烧瓷工匠卢纯为保护国宝瓷瓶,和反动势力斗争终生的中篇评书《宝光》,全书共十六回,写得跌宕起伏,疏密错落,艺术感染力较强。在每回结尾都有一个“扣子”。象第四回的结尾是:“……卢纯近前一看大吃一惊:啊!王福怎么死啦?”第十一回的结尾是:“郭老蔫一见卢纯不由大叫一声:‘你,你怎么出来啦?’大总管一听颜色更变,转回身来两只眼睛死死盯住了卢纯。”这种“扣子”通称“书中扣”。
为了缓冲书中情节的紧张气氛,有时使用一种绷紧不放、故做轻松的手法,把故事支出去。象《杨家将》中,说到:“皇帝大怒要杀杨六郎,满朝文武纷纷保本,皇帝就是不准。”这本来是很紧张的情节,但说书人却有意把这件事搁置不提,反而很风趣的转到另外一件事上去:皇帝不准本,满朝文武面面相觑,突然丞相王袍跪倒丹墀以下:“启奏万岁,臣已年过古稀,耳聋眼花,窃位素餐,不能为国效劳,实感寝食不安,请万岁恩准为臣回乡务农。”皇帝心说;我没准本你就用辞官来将我的军哪!“好,三日交印,五日腾府,准奏。“谢万岁!”王袍下去了。他刚走,“噗通”又跪倒一个人,谁呀?双天官寇准:“启奏万岁,臣年五旬,请旨告老还乡。”皇帝心说,嗯!还是这套:“好,三日交印,五日腾府,准奏。”“谢万岁!”寇准刚走,“噗通”又跪倒一位颜查散:“启奏万岁,臣年已三十,耳聋眼花……” 接二连三,听众越听越可笑。但听众在欢笑中并未忘记杨六郎到底被杀了没有。这种手法就叫"绑上蔓儿的扣子"。还有一种层层设置悬念,解完旧扣系新扣的手法叫“连环扣”,也是评书中常用的手法。
袁阔成
(1929—2015)营口人。出生于天津。出身评书世家,伯父袁杰亭、袁杰英和父亲袁杰武号称“袁氏三杰”,以擅说《三国演义》而著名,享誉海内外的评书艺术大师。“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因其家学渊源,功底深厚,家喻户晓。袁阔成倡导说新书,将小舞台的传统评书术带到大舞台上,使评书真正成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袁阔成在继承传统评书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语言生动幽默,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漂、俏、快、脆”的特色。内容新、风格新、语言新。 陈青远
评书大家,中国评书“帅派”艺术创始人。曾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曲协辽宁分会常务理事、锦州市曲协副主席,曾当选辽宁省和锦州市政协委员,辽宁省文联委员。 单田芳
单田芳(1934-2018),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原鞍山曲艺团业务团长,现任北京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1934年生于营口,同年随父母到沈阳,1952年在沈阳二十七中高中毕业后考入东北工学院,1987年退休,1995年赴京创办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曲协会员,中国通俗小说研究会会员。从艺半个多世纪以来,共录制、播出了《隋唐演义》、《三侠五义》、《白眉大侠》、《乱世枭雄》等100余部共计15000余集广播、电视评书作品,整理编著17套28种传统评书文字书稿,开评书走向市场的先河。“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单田芳评书”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王杰魁
评书艺术家,生于1874年,卒于1960年,青年时代就开始在北京说评书,渐渐享名。他最拿手的书目是《三侠五义》。如果说,评书以细腻为艺术风格特色,那么,王杰魁则是细中又细。他说书,吐字慢,像在拉长音,娓娓说来,别具艺术魅力。又善于使用“变口”,用不同的方音刻画人物。
陈士和
(1887~1955),男,评书演员,北京人。原名建谷,后改固本,字兰亭,原籍浙江绍兴。其父为清朝庆王府厨师。他少时参加过义和团,干过多种杂役,后在庆王府膳房助厨。工余时常听评书,尤其对张致兰说的《聊斋志异》着迷,常常私自揣摩领悟。 王少堂
7岁从父学艺,9岁登台,12岁以家传武(松)十回正式从业,在扬州书坛崭露头角。20岁时成为扬州评话界四大名家之一。王少堂在开始学书时,学的就是《水浒》,但是在初入书场之时,因为说得还不够纯熟,加上当时扬州书场林立,还有其他评话艺人都在说《水浒》,来听王少堂说《水浒》的书客就不多。正在那时,王少堂就说了一阵子的《七侠五义》,相比较《水浒》,《七侠五义》的人物个性更为鲜明,故事情节更为跌宕,凭着这部书,王少堂打开了局面。1949年后,王少堂先后当选为扬州市人民代表、苏北文联常委、扬州曲艺工作者协会主席、江苏省曲艺研究会会长、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联委员。1954年,人民政府为他配备专人,录制武松、宋江、石秀、卢俊义4个“十回”的全部书目,并翻记成500万字的文字稿。1958年,政府又组织力量,先后整理出版了他的扬州评话《武松》。 金声伯
少时曾在钱庄学徒,16岁师从杨莲青习《包公》,仅两月余即登台演出。后又从汪如云习《三国》,从徐剑衡习《七侠五义》,并就教于王斌泉、杨月槎、张玉书和扬州评话名家王少堂等。1957年加入苏州市评弹团,1960年调江苏省曲艺团。曾对《包公》后段进行加工,增添自“庞吉出逃”至“包公辞朝”一段共30回;对《七侠五义》也有所加工,整理《三试颜仁敏》、《比剑联姻》等许多选回。还编演过一批现代题材评话书目,如长篇《铁道游击队》、《红岩》、《江南红》(与他人合作),短篇《顶天立地》等,此外,还演出长篇《苦菜花》,选回《刀劈马排长》等,均获得好评。1985年当选为中国曲艺家协会江苏分会副主席。其长篇《七侠五义》已由其子金少伯整理,用《白玉堂》为书名,在 1988年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丁正洪
评书艺术家,生于1902年,又一艺名丁凯文。原名丁福田。河北冀县人。祖上世居北京。祖、父两辈在京开设“肆雅堂”和“肆文堂”书店,专门经营古书。他读私塾十年,特别对史书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时酷爱评书艺术。1922年拜张虚白为师,在北京学说评书。直到成名后,听众誉其“古事今谈”,他才告知家里此事。他的《西汉》曾在北京、天津、烟台等地演出,出关后久占沈阳,以及吉林、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在沈阳演出的茶社包括金泉、大有、六合、凝香榭、会贤等。他和固桐晟、李庆魁、卢醒笙(一说与宋桐斌、施星夔、卢醒笙)被誉为“沈阳四大说书家”。解放后,听众又送他一幅“古为今用”的幛子以示赞誉。 连阔如
1903年出生,1971年8月18日逝世。中国评书演员。原名毕连寿,号连仲三,笔名云游客。满族。北京人。历任中国曲艺研究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常务理事等职。 马增锟
评书艺术家,生于1930年,马连登之子。自幼读书,直至中学毕业,后随父学习评书,并向三弦圣手白凤岩学弹三弦,曾为西河大鼓、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单弦等曲种伴奏。1948年,参加文艺干训班学习,并做文教工作。1953年,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曲艺服务一队赴朝鲜慰问演出。1954年任西北军区曲艺训练班教员。1956年6月,参加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任评书演员。1960年调入山东省曲艺团。1977年到河北省新城县文化馆辅导曲艺教学。1989年退休后应聘到北京市崇文区小花艺术团任曲艺教师,同时在广义街文化站演出评书《隋唐》。1994年应邀为中央电视台“电视书场”栏目录制传统评书《罗家将》180段。1995年6月向全国播放。此书是向张诚润学习的,播出后反响很好,但他不幸于同年病逝。 田连元
著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原名田长庚,祖父田锡贵、父亲田庆瑞都是鼓书艺人。1941年生于长春,少年时代在天津。小学读书时就读过很多中外名著。七岁开始登台,九岁拜王起胜为师,学唱西河大鼓兼练三弦。他出身说书世家,因父病,辍学从艺,没有获得一纸文凭。他靠借读同学的课本,自学完成了初、高中、大学的文科课程,并在学艺之暇,遍读名篇杂著开拓视野。十七岁开始正式演出,说《杨家将》、《粉妆楼》、《大八义》等书。1960年进入本溪市曲艺团。二十三岁即出任本溪市曲艺团副团长。自1964年至今,先后创作、改编、整理、演出了现代评书小段《追车回电》、《新的采访》、《没演完的戏》、《贾科长买马》,长篇评书《欧阳海之歌》,传统评书《孙膑与庞涓》、《杨家将》、《水浒人物传》、《施公案》、《小八义》等。其很多节目在中央和省,市电台、电视台播出,有的曾在报刊上发表。历任本溪市曲艺团业务团长,本溪市歌舞团副团长、团长、名誉团长,本溪市文化局艺术研究员,本溪市文联副主席,辽宁省曲协副主席、主席,中国曲协理事,中华说唱艺术研究中心常务理事。2011年9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田连元撰写的《田连元自传》。主要代表作品:《隋唐演义》、《杨家将》、《瓦岗寨》等。 连丽如
连丽如,女,满族。中国煤矿文工团评书演员,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60年随父连阔如学艺,是连派评书的唯一继承人。十几年来为各省市电台、电视台录制了《东汉演义》、《三国演义》、《鹿鼎记》等十几部长篇评书,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多次到新加坡为“丽的呼声”电台和国际广播电台录制了《聊斋》、《红楼梦》、《水浒传》等大书,并应邀到美国、马来西亚演出,为中国评书走出国门打开了道路。主要作品有:《水浒传》、《红楼梦》、《鹿鼎记》、《斩莽剑》、《康熙大帝》、《三国演义》、《康熙私访》、《刘墉传奇》、《龙图公案》(三侠五义)、《智圣东方朔》、《大隋唐》、《东汉演义》等。 刘兰芳
1944年生于辽宁辽阳,随母姓。六岁学唱东北大鼓,后拜师学说评书。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79年开始,先后有百余家电台播出她播讲的长篇评书《岳飞传》,轰动全国,影响海外。后又编写播出《杨家将》、《红楼梦》等30多部评书,多次获国家级文艺大奖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陈丽君
1944年生于辽宁沈阳,1958年跟祖父陈仲山学唱东北大鼓。1960年加入锦州市曲艺团,任学员、演员。1976年入锦州市文工团,任歌剧、话剧演员。1980年重返锦州市曲艺团,任东北大鼓、评书演员。1991年调入锦州市艺术研究所,任副研究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曲艺家协会理事、锦州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评书演员、锦州市艺术研究所二级演员,父陈青远。书目以家传《大西唐》、《龙图公案》(《三侠五义》) 、《曹家将》和《隋唐演义》为主,现代书目有《烈火金刚》、《平原枪声》等。陈丽君的《三侠五义》与众不同,他的评书里最后接三侠五义的续书续七侠五义和续侠义传,最后结局白玉堂大破冲霄楼结束。 张少佐
从茶馆书场走出的评书研究所掌门人。从开始在茶馆说书到黑龙江、鞍山人民广播电台等地方电台说书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国家广播电视台上说书,乃至发展到时下全国200多家电台都设有《张少佐书场》。这就是张少佐作为一个普通评书演员的成长过程。如果说它是个奇迹一点也不为之过分。 田战义
自小喜爱文艺,尤其喜爱曲艺。1956年拜著名相声艺术家王世臣为师学习相声表演。1968年拜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鑫全为师学习评书表演,先后创作表演短篇评书《海底青松》《站台风云》等节目,多次参加北京市业余调演并获奖。1978年调入中国铁路文工团说唱团为专业评书演员,同时拜著名表演艺术家袁阔成为师学艺,除演出袁派评书“肖飞买药”外,自己创作短篇评书“飞驰千里”“一把闸”“千里送子”“地球仪”“绝胜第一钩”等节目。 张悦楷
张悦楷(1925.09~1997.05)广东人。所有作品:《杨家将》《兴唐传》《三国演义》《倚天屠龙记》《飞狐外传》《碧血剑》《白发魔女传》《水浒传》《红岩》《小李飞刀》《毛泽东的黄昏岁月》《霍元甲传》《鹿鼎记》全231回《基度山恩仇记》全79回天使的愤怒》全33回 【第一至二代】:
【第二至三代】:
◆安良臣——张海风。
◆何良臣——柯光玉。
(另有“安太和”一枝)
【第三至四代】:
◆张沛然——戴明山。
◆柯光玉——赵廷贞、柯廷然。
◆安太和——恒永通、张永福、吴永春、张永兴、韩永滔。 【第四至五代】:
◆戴明山——张君义。
◆柯廷然——牛瑞泉、华瑞生(共七人,号称“七瑞”)。
◆恒永通——庆有轩、李有源。
(另有“姜振名”一枝)
【第五至六代】:
◆刘茂顺——陈胜通。
◆陈茂胜——陈胜芳。
◆王奎盛——任春山、谷春山。
◆庆有轩——奎道顺。
◆李有源——田道兴。
(六代另有:陈胜长、贾胜岐、尹胜云、蓝德俊、许德胜、冯德泉、张德诚、张德胜、韩德宝、魏凤祥、何凤鸣、王凤岐、程凤祥、高凤鸣、孟春柯、崔春玉) 【第六至七代】:
——杨云青、董云坡;
——裕昆勇、王昆兰、孟昆永;
——世殿丞(臣)、梁殿元、桂殿魁、王殿远、文殿成。
(福、云、昆、殿不分)
◆李凤山——李长彩、徐长胜;
——梅竹兰、刘竹桥。
(长、连、竹不分)
王致玖。
◆奎道顺——邢义如。
◆田道兴——石义舫。
◆吴辅庭——胡昆英。
【第七至八代】:
◆“福”——张荣久、曹荣禄、顾荣泉、陈荣启、许荣奎、李荣奎、阎荣山、赵荣发、段荣华、刘荣安、刘荣云、许荣田、傅荣庭、孔荣清、杨荣保、刘荣魁、刘荣芳、蔺荣林、安荣魁、阎荣山。 ◆“云”——阎伯涛、范伯成、王伯芝。
(荣、伯、继不分)
◆“致”——王杰魁、袁杰英、袁杰亭、袁杰武、广杰明、常杰淼、张杰鑫、李杰恩、富杰俊、金杰华、金杰立、李杰芳、文杰玉、双杰海、刘杰谦、许杰泉、王杰钰、张杰宽、吴杰森、杜杰峰; ——顾云亭、王云汉、乔云斋、叶云棠、松云山、聂云贵。
(杰、士不分)
◆“悦”——杨庆鑫、汪庆柏、赵庆年、富庆升、甘庆雨、金庆治、金庆岚、广庆华、贾庆巡、许庆堂、李庆魁、李庆扬、杨庆泰、田庆义、张庆祥、陈庆、苑庆山、乔庆贵(号称“十八庆”); ◆“长”——潘诚立、张诚斌、张诚润、瑞诚咏、盖诚兰、黄诚志; ——陈润发;
——卢醒笙。
(诚、坪、润不分)
【第八至九代】:
◆“荣”——叶祥真、刘祥明、孙祥瑞。
◆“伯”——张青山、李月三。
◆“杰”——张阔兴、袁阔成、阿阔群、宋阔民、吴阔惠、陶阔九、傅阔增、苗阔泉、杨阔庵、曹阔江、马阔山、高阔轩、连阔如、胡阔洲、刘阔漳、孙阔英、赵阔汉、张阔峰、尹阔良; (阔、轸、健不分)
◆“宝”——吕俊会。
——陈华启、刘华振、马华鑫、赵华轩、李华臣、张华宾、王华瑞。
◆“润”——马雄章。
(鹤、豫、华、雄不分)
【第九至十代】:
◆“荫”——王宽章。
——施星夔。
——连丽如;
说话与评书
在唐代出现了一种曲艺艺术和评书的表演方式相似,这种曲艺形式称为:“说话”。到宋代中兴时期。最初是说评佛教典集。在中国古典文学认为,“说话”这种表演的形式对明清小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说话”发展到俗说后表演方式与“评书”是非常类似的。比如评书中的开场诗,说话称为“押座文”。也有“且听下回分解”一类用句。当然,这些都影响了明清的小说。
研究“说话”,多数是从话本对明清的小说的影响加以研究。也有一些曲艺艺人写过专门的资料。很多证据表明“说话”类似于“评书”。但两者似乎没有任何确实的传承关系。
评书衰落,主要是演员问题,不只是年轻演员有问题,中老年演员也有问题。下工夫不够,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一个节目如果连观众都拿不住,那还能叫艺术吗?很多段子,演员说得松松垮垮,最多抖个包袱,逗大家一笑,这就不是评书了,评书应该靠人物和故事。
[1] 回古镇讲评书 · 环球网[引用日期2016-04-13]
[2] 袁阔成评书 · 袁阔成评书网[引用日期2013-01-05]
[3] 单田芳评书 · 单田芳评书网[引用日期2013-01-05]
[4] 刘兰芳评书 · 刘兰芳评书网[引用日期2013-01-05]
[5] 张少佐评书 · 张少佐评书网[引用日期2014-11-1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