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整理:
周而复(1914年1月3日-2004年1月8日),原名周祖式,祖籍安徽旌德,出生于南京,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代著名
作家、书法家,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2004年1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周而复
周而复(1914年1月3日—2004年1月8日),出生于江苏南京,原名周祖式,祖籍安徽旌德,知名书法家、文学家,原文化部副部长,原对外文委副主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副会长。代表作有《白求恩大夫》《上海的早晨》《长城万里图》《伟人周恩来》,创办了《文学丛报》《收获》等报刊。 1914年,周而复出生于江苏南京一小康家庭,但因家中绸布店被抢劫,失去生活来源,故其童年生活十分贫寒。1930年代初,周而复进入上海光华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在校期间,周而复参加了许多进步运动,如左翼文艺活动,在此他结识了鲁迅、茅盾等知名人士。1933年11月,因反动学生告密被捕入狱,半年后学校保释重新回校学习。1936年他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夜行集》。1938年,周而复毕业,辗转来到了延安,出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的文学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1944年,周而复调任重庆,参与编辑《群众》半月刊,参加文化界统战工作。1954年—1955年,周而复任中国文化代表团副团长、团长,先后两次出访东南亚国家,回国后出版《东南亚散记》。1958年出版《上海的早晨》,反响热烈。1966年被“四人帮”打为“走资派”,遭到隔离审查,失去自由长达七年。1978年被平反后,调任文化部副部长。1979年至2004年,陆续出版了《上海的早晨》第三第四部、《长城万里图》、《往事回忆录》等作品。 人物生平
少年时期
1914年1月3日,周而复出生在南京,此时正逢张勋复辟,南京遭其劫掠,周而复父亲的绸布店也遭洗劫,小康之家就此没落。周而复童年生活贫苦,家无隔宿粮,靠典当与亲友接济度日,幸而父亲对古典文学稍有造诣,周而复跟随父亲学习背诵古文名篇,临习颜、柳、赵、欧诸体,在童年时打下了文学、书法基础。稍大后父亲向私塾先生说情,将周而复送入私塾。1929年周而复15岁时,父亲请朋友帮忙,送他进了青年会中学,在这里,他接触到了自然科学等许多进步的知识。 求学时期
1932年,周而复用哥哥的身份考上河南大学,被学校发现后开除。随后在父亲与河南大学教授卢冀野的帮助下,转读上海建国中学,拿到高中毕业文凭,1933年考上了上海光华大学英国文学系。1933年11月,周而复因写了《“匪”何必“剿”》,反对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而被逮捕,后经光华大学保释回家,继续学业,但因此耽误了一年才毕业。在光华大学读书期间,周而复参加了左联小组,结识了郭沫若等知名作家,参与创办了《文学丛报》,担任“左联”小说委员会出版的《小说家》的编辑。1936年,签名参加以鲁迅为首的“中国文学工作者宣言”,而后又参与发表“中国诗歌工作者协会宣言”,支持团结一致对外抗日。同年,周而复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夜行集》,郭沫若为其作序:“这是在重重的压迫之下压得快要断气的悲抑的呼息。这儿也活画了一张忧郁而悲愤的时代相。”1938年,周而复从上海光华大学毕业,离开了上海,辗转来到延安。 革命时期
1938年,周而复大学毕业后决定到中国后方去,参与革命事业,他从上海乘船出发,一路上目睹了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也看到了抗日前线与大后方军队与民众热火朝天的抗战情绪。在武汉,周而复遇到了周恩来,周恩来建议他去延安参加文艺小组。
到达延安后,周而复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任文学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天,周而复作为边区文协与文艺小组一员,来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参加了反扫荡运动,以及百团大战等战斗,近距离观察了战士生活,受启发写了《晋察冀行》等作品。1942—1943年,延安整风运动时期,周而复在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的鼓舞下,创作了秧歌剧《牛永贵受伤》,报告文学《诺尔曼·白求恩片片段》,《海上的遭遇》等。1944年10月30日,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上,周而复被授予“模范文艺工作者”称号。 1944年冬,周而复听取周恩来指示,调到重庆新华日报社,参加文化界统战工作,担任党的机关刊物《群众》周刊的编辑。期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第十三粒子弹》等。 抗战胜利后,周而复以新华社、《新华日报》特派员身份,随军调处赴各地采访,写出《随马歇尔、张治中、周恩来三将军巡视华北记》这篇长篇报告文学。1946年后,由于内战将近,组织上要求周而复前往香港开展工作。他在香港工作了三年(1946—1949),任香港中共华南分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副书记,主编《北方文丛》,工作期间,他介绍并出版了大量解放区的文艺作品,在国统区和香港以及南洋地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香港期间,他创作了《白求恩大夫》和《西流水的孩子们》等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高原短曲》《翻身的年月》等短篇小说。 建设时期
1949年5月后,周而复先后担任华东局统战部秘书长,上海市委统战部第一副部长等职。他团结联系各方人士,宣传党和政府统战、工商、文艺、宗教等各方面政策。1950年,参与创办《群众文艺》半月刊。1952年,周而复参加了“五反”工作,他是“五反”工作队成员之一,深入基层开展工作,以及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工作,这段经历使得周而复积累了丰富的工商业从业人员的生活素材,为他后来创作《上海的早晨》奠定基础。 出访
1954年12月,在周恩来总理的谈话指示下,周而复参加中国政府文化代表团,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功出访了印度、缅甸和印度尼西亚三个国家。这次出访,周而复体验了东南亚、南亚地区的风土人情以及历史文化,他将访问三国的见闻写成散文,编为散文集《东南亚散记》出版。1955年起,周而复先后任上海市政府文艺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主管文艺工作。参与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大型文艺双月刊《收获》。1958年,参观列宁墓,写了散文《永恒的光辉》,随后从布拉格出发,率中国杂技艺术团访问阿根廷、巴西、乌拉圭和智利这些南美洲国家,与当地政府及民众进行了友好的艺术文化交流,历时10个多月,周而复率领的艺术团克服了重重困难,圆满完成出访任务,增进了中国与拉丁美洲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周而复受这次出访启发,创作了《永恒的光辉》,《危地马拉的仇恨》等作品,并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山谷里的春天》。访问结束回国后,周而复调到北京工作。1959年后,周而复先后任对外文委委员、党组成员,兼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中日友协和中拉友协副会长。先后率中国代表团出访日本、墨西哥、古巴等国。在北京任职期间写了报告文学《长良川畔》等作品,出版了散文集《火炬》、散文游记《航行在大西洋上》和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第1、2部。 文革时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周而复回京后被打为“文艺黑线人物”,被停职反省,其作品《上海的早晨》被定性为“大毒草”,成为他“走资派”的罪证,此后,周而复多次遭到暴力审讯,被集中关押,去到乡下劳改,忍受病痛折磨,失去自由长达七年。1973年,周而复写信给周恩来,将自己的冤情上报,虽然“帽子”没有摘掉,但恢复了自由身回到家中。1976年,唐山大地震使得北京大医院暂停门诊,周而复因身体原因移地就医,其姐周佩芳随行协助周而复前往南京。 平反
1976年文革结束后,周而复恢复了名誉,除了自身名誉平反之外,他还写了一篇《上海的早晨》的平反报告,为其摘掉“大毒草”的帽子,继续出版小说剩余的第三、四卷。此后,周而复出任中央重要职务,他先后当选为第五、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兼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1978年12月,任文化部副部长。1979年先后带领中国政府文化代表团,访问了巴黎、罗马尼亚等全球多个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工作,为我国对外文化友好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1981年2月,任对外文委副主任。1983年3月,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 晚年
1979年—1980年,周而复出版了《上海的早晨》第三、四部,为这部命途多舛的展现建设时期上海的工商业改造的画像画上了句号。1981年出版了散文《掠影集》《怀念集》,1984年出版了文艺评论《文学的探索》以及《周而复选集》(一)。1984年至1985年,周而复应日本泛亚细亚文化交流中心的邀请访问日本,期间曾为写作《长城万里图》参观了靖国神社因此被中纪委约谈,最后受到处罚,被开除党籍,但党中央考虑到周而复只是为了写作小说而前去取材等各方面的特殊原因,因而保留了文化部副部长的政治待遇以及物质待遇,除撤销对外友协副会长一职外,其余职位保留,此次风波后周而复仍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并潜心投入到写作之中。 1987年—1995年,长篇小说《长城万里图》全六卷先后出版,受到读者以及文艺评论界的欢迎,期间还出版了书法集《周而复书琵琶行》《周而复书法作品选》以及散文集《浪淘沙》《欧美风情录》,还有报告文学集《难忘的征尘》。1997年至2000年,年逾八十的周而复仍旧笔耕不辍,陆续出版了长篇叙事诗《伟人周恩来》(四卷),杂文、文艺评论集《60年文艺漫笔》和《周而复散文集》(四集)。2002年10月17日,经过申诉,周而复最终恢复党籍。2004年出版了书法集《周而复书屈原离骚》,《周而复研究文集》以及《往事回首录》和《周而复文集》,2004年1月8日以九十岁高龄病逝于北京。 作品
周而复文学作品
诗歌
话剧、秧歌剧
|
子弟兵(话剧) | 1947 | 香港海洋书屋 |
牛永贵受伤(秧歌剧) | 1949 | 中华人民文艺丛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 华夏书店 |
报告文学
|
诺尔曼·白求恩断片(报告文学) | 1946 | 东北新华书店 |
东北横断面(报告文学) | 1946 | 今日出版社 |
晋察冀行(报告文学) | 1946 | 阳光出版社 |
松花江上的风云(报告文学) | 1946 | 时代出版社 |
难忘的征尘(报告文学) | 1995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短篇小说
|
第十三粒子弹(短篇) | 1945 | 世界编辑社 |
春荒(短篇) | 1946 | 华夏书店 |
高原短曲(短篇) | 1947 | 香港海洋书屋 |
翻身的岁月(短篇) | 1948 | 香港海洋书屋 |
山谷里的春天(中短篇) | 1955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西流水的孩子们(中篇童话) | 1956 | 少年儿童出版社 |
长篇小说
|
白求恩大夫(长篇) | 1949 | 华夏书店 |
燕宿崖(长篇) | 1949 | 群益出版社 |
上海的早晨(长篇,第一部) | 1959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上海的早晨(长篇,第二部) | 1962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上海的早晨(长篇,第三部) | 1979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上海的早晨(长篇,第四部) | 1980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长城万里图:南京的陷落(长篇,第一卷) | 1987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长城万里图:长江还在奔腾(长篇,第二卷) | 1988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长城万里图:逆流与暗流(长篇,第三卷) | 1989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长城万里图:太平洋的拂晓(长篇,第四卷) | 1991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长城万里图:黎明前的夜色(长篇,第五卷) | 1993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长城万里图:雾重庆(长篇,第六卷) | 1995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散文、杂文及其他
|
歼灭(散文) | 1949 | 群益出版社 |
新的起点(文艺评论) | 1949 | 群益出版社 |
北望楼杂文(杂文) | 1949 | 文化工作社 |
东南亚散记(散文) | 1956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火炬(散文) | 1961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掠影集(散文) | 1981 | 香港文学研究社 |
怀念集(散文) | 1981 | 香港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
文学的探索(文艺评论) | 1984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周而复选集(第一卷) | 1984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欧美风情录(散文) | 1991 | 上海三联书店 |
浪淘沙(散文) | 1991 | 档案出版社 |
六十年文艺漫笔(杂文、文艺评论) | 1997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周而复散文集(文集,共四集) | 1999 | 华夏出版社 |
往事回首录(回忆录,共三卷) | 2004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周而复文集(文集) | 2004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周而复书法作品
|
周而复书琵琶行(书法) | 1988 | 中国画报出版公司 |
周而复书法作品选(书法) | 1991 | 山东人民美术出版社 |
周而复书屈原离骚(书法) | 2003 | 中国和平出版社 |
创作特色
文学作品创作特色
周而复的创作具有宏大叙事以及写实的特点,其作品思想深受革命意识形态影响。例如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是革命意识形态下对1949年到1956年上海工商业改造历史的全景式再现,具有独特的思想艺术价值。《上海的早晨》处于百年上海书写的中间环节,书写范式上主要继承了茅盾的《子夜》,着重描写突出的社会问题,在城市文学中的地位不可替代。在具体的人物刻画上,周而复受到革命意识形态约束,遮蔽身处在上海这个“东方的巴黎”中的无产阶级个体的欲望,将他们的形象通过革命的愿望以及阶级斗争的方式展现出来;对于徐义德等资本家以及方宇、张科长等被“腐化”的干部,则着重刻画了他们物欲横流的一面。这样的形象刻画,对接上了革命意识形态下的刻板印象以及道德规范。在叙事特点上,周而复运用了戏剧化的叙事手法,但却没有加剧小说的矛盾冲突。革命成功后,无产阶级取代了资产阶级成为了上海的主人,但是上海的浮华仍旧存在,新风气与旧浮华并存在这座城市中,城市的解放与改造离不开人的妥协,这一特点又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革命意识形态的限制,这使得《上海的早晨》成为一部“未完成”的革命性叙事,它这一独特的特点使其成为城市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文本。
周而复的《长城万里图》也体现了他擅长宏大叙事的创作特点。此书共六部,篇幅巨大,时间跨度长达八年,涵盖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全过程,是抗战时期中国军民精神面貌的再现。《长城万里图》采用了中国古典历史演义小说的传统结构方式,同时又有着自己的创新。在人物刻画上,《长城万里图》中出现的人物繁多,但周而复更忠于按照人物原型描写人物,没有使用古典历史演义小说的脸谱化且具有传奇色彩的形象刻画手法,而是更加贴合史实,这体现了周而复写实的创作特色。
书法作品特色
周而复自小习书,无论是革命岁月还是和平年代都不曾放弃练习,他的书法功力深厚,从小篆、楷书、章草、行书到草书诸体均能,但多以楷、行书为主。他的书法结构严谨,姿态秀美,笔法方折,纤细清秀而有力,具有节奏明快、骨力洞达、肌腴筋健、刚劲蕴藉的艺术特色,书卷气息浓郁。赵朴初和启功在《周而复书琵琶行》一书中都有题诗赞美,点出了周而复书法神清骨秀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 成就
|
周而复被授予“模范文艺工作者”称号 | 1944年 | 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 |
《长城万里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文学奖 | 1995年 | |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周而复是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革命家、书法家。在文艺事业上,他的创作字数逾一千万,涉及报告文学、诗歌、小说等众多文体,代表作有《上海的早晨》《白求恩大夫》《长城万里图》《伟人周恩来》等。浙江大学郭传梅在其研究《上海的早晨》的博士论文中评价:《上海的早晨》是“未完成”的革命性叙事,它这一独特的特点使其成为城市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文本。周而复的一生创作了众多文学作品,学者沈杨评价他为“文学长路上的不倦旅人”,他的创作为近现代革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文学上的成就之外,他在书法艺术上也有较高造诣,郭沫若称其书法逼近“二王”。赵朴初诗赞《周而复书琵琶行》:“欧书端严可南面,气清骨重胎羲献。白公长歌千载传,琵琶实胜长生殿。”启功诗赞:“神清骨秀柳当风,实大声洪雷绕殿。初疑笔阵出明贤,吴下华亭非所见。” 在党的事业上,他具有坚定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有着较高的马列思想修养和理论水平,在各个时期的岗位上皆有建树,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了一生。
影视改编
|
上海的早晨 | 1989年 | 张戈 | 李媛媛、严翔 | 第八节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连续剧、第十届飞天奖优秀长篇电视剧 |
白求恩大夫 | 1977年 | 张骏祥 | 谭宁邦、村里 | 1978年意大利墨西拿电影节评委会荣誉提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