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文作者认为,底坠钓组的饵钩离主线距离远,鲤鱼吃饵时较放心。而悬坠钓组的两根直立的脑线离饵近,容易被鲤鱼闻到和看到,加上“大鲤鱼特别狡猾”,能区别出哪是直立的钓线,哪是水中的草棍,所以,悬坠钓鲤鱼的上钩率就低。 这种观点看似有理,却经不起认真分析:底坠钓组入水过程中,铅坠在前,饵钩在后。铅坠落底后,饵钩在铅坠的拉动下也随即落底。这时,底坠钓组的脑线很可能是弯曲的,饵钩的落底位置并不一定是在拉直的脑线长度之外,悬坠钓脑线与饵钩的水平距离与底坠钓水线与饵钩的水平距离相差不会太大。
退一步说,就算这两个距离有差别,那“特别狡猾”的大鲤鱼既然能看到、能闻到悬坠钓组直立的脑线,也一定能看到、能闻到底坠钓组平卧的脑线。那“特别狡猾”的大鲤鱼既然能分辩出哪是悬坠钓组直立的脑线,哪是水底站立的草棍;也一定能分辩出哪是底坠钓组平卧的脑线,哪是水底平卧的草棍。脑线的直立与平卧,不应该成为影响钓鲤鱼鱼获的决定因素。
那么,悬坠钓组与底坠钓组在钓鲤鱼就没有区别吗?悬坠钓组的优点在何处?
在早期的探索悬坠钓法文章中,一些钓友曾指出,悬坠钓法主要优点在于:一是隐蔽性好,二是灵敏度高。
悬坠钓法的隐蔽性好比较容易理解:因为悬坠钓法的铅坠在上,尤其在脑线较长时,提竿时铅坠的活动不容易惊动水底正在觅饵的鱼。而底坠钓组提竿时,铅坠多经过水底鱼的眼前,体积较大(相对脑线、水线而而言)的铅坠就容易引起鱼的惊觉。
悬坠钓法的灵敏度高许多钓友都知道,但解释起来比较麻烦,因为这涉及到饵钩的位移盲区。饵钩的位移盲区问题以前我曾作过说明,这里再简单介绍一下。
不管悬坠钓组还是底坠钓组,饵钩都有自己的位移盲区。在这个区域里,无论饵钩如何位移、运动,漂尖都不会出现相应的反应。要认识钓组性能,要比较钓组的灵敏度,了解饵钩位移盲区的体积大小和位置高低至关重要。
在底坠钓组中,长脑线饵的位移盲区范围是以铅坠为球心,以长脑线为半径的半球体;短脑线饵的位移盲区范围是以铅坠为球心,以短脑线为半径的半球体,由于长脑线饵的位移盲区范围比短脑线饵的位移盲区范围大,我们可以说鱼吃短脑线饵时钓组比较灵敏,鱼吃长脑线饵时钓组比较迟钝。如果有甲乙两个钓组,甲钓组中的两根脑线比乙钓组中的脑线长,甲钓组中的两个饵钩的位移盲区要比乙钓组中的两个饵钩的位移盲区要大,我们可以说乙钓组要比甲钓组灵敏。
如果有两个悬坠钓组,甲钓组中的两根脑线比乙钓组中的脑线长,甲钓组中的两个饵钩的亚盲区要比乙钓组中的两个饵钩的亚盲区要大,我们可以说乙钓组要比甲钓组灵敏。
在漂体、漂尖的浮力能够与铅坠的重力平衡的情况下,如果我们把底坠钓组的浮漂下移,让水线适当缩短,就会出现铅坠稍微离地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饵钩位移盲区的中心位置有所提高。这种钓组既不是传统钓组,也不是悬坠钓组,但接近传统钓组。实际垂钓中,由于饵钩位移盲区的提高,这种钓组灵敏度比传统钓组略高。
如果我们把浮漂继续下移,让水线继续缩短,钓组就可能出现铅坠离地较高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饵钩的位移盲区中心位置继续上移。
如果我们把浮漂的位置再下调,让水线再缩短,钓组就可能出现一饵擦底、一饵悬空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每粒饵钩的重浮力差与漂尖下沉1目产生的浮力相等,不管鱼吃哪粒饵钩抬头,浮漂都有上浮1目的反应。这种钓具组合就是标准的悬坠钓组,这种钓组的灵敏度比前三种情况都高,饵钩的位移盲区可称为亚盲区(饵钩进入盲区前浮漂有一小段上浮距离)。 在用悬坠钓组钓鲤鱼时,漂尖的反应往往是先“一顿”,然后慢慢入水。而底坠钓组往往是漂尖直接入水,而没有“一顿”。有没有“一顿”这一预警信号,对钓鲤鱼的鱼获是有影响的。因为用悬坠钓组有预警信号,钓手提竿时有思想准备,更利于获鱼。 也有人说,因为底坠钓组较迟顿,能过滤小鱼闹钩的信号,利于钓大鲤鱼。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也有不少人在钓大鱼时经常这样做。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不是对付小鱼的最佳选择。
悬坠钓组正确调漂后,小鱼闹钩的信号与大鱼吃饵的信号是有明显区别的。只要多钓几次,分清这些信号并不困难。而要了解水底的鱼的活动状况,比较实际的办法是提高钓组的灵敏度,也就是说,要让我们使用的钓组更灵敏些。钓组反应灵敏,水底的鱼接近饵钩时,浮漂就可能轻轻晃动,鱼吸饵的瞬间,浮漂就可能出现有力的一顿,饵钩再有其他位移,浮漂也会有较明显的反应。而使用反应迟钝的钓组垂钓,等于照相机镜头的焦距不准,等于人的眼睛有了白内障,等于雷达天线失灵。一般情况下,笔者不主张将钓组有意识地调钝。
这种调漂方法让钓组有多种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