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整理:
《切韵》是隋代陆法言所著的一部韵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官修韵书之一。该书在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完成,共分为5卷,收录了1.15万个字,并分为193个韵。这些韵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其中平声分为54个韵,上声分为51个韵,去声分为56个韵,入声分为32个韵。
在唐代初期,《切韵》被定为官韵,此后出现了很多增订本。虽然原书已经失传,但由于《广韵》等增订本的存在,使得《切韵》所反映的语音系统得以完整地流传下来。现存最完整的增订本有两个,一个是唐写本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另一个是《唐韵》的增订本。
总体来说,《切韵》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韵书,对于研究古代汉语语音和音韵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切韵
隋代陆法言著。书成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共5卷,收1.15万字。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增订本甚多。《切韵》原书已失传,其所反映的语音系统因《广韵》等增订本而得以完整地流传下来。现存最完整的增订本有两个,一为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二为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大宋重修广韵》。《切韵》原本已佚,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有敦煌唐写本切韵残卷三种,是目前所存最古老的、与陆法言编撰《切韵》最相近的版本。 内容简介
《切韵》是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是在隋文帝开皇(公元581—600年)年间,陆法言的父亲陆爽在朝廷作官时,由陆法言执笔把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这八个当时的著名学者到陆法言家聚会时讨论商定的审音原则记下来,於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编写完成的。 《切韵》原书久佚,近世也陆续有该书的残本出土,得以与《广韵》相印证。全书以韵目为纲,共分193韵;韵又按声(参见四声)归入平、上、去、入四部分。同韵的字又以声类、等呼排序。于是同音字全被归在一起。每一音前标以圆圈(称为韵纽),头一字下以反切注音。每字均有释义。 切韵音系
综述
学界普遍认同,《切韵》反映了当时汉语的语音。这一语音系统完整的保存在后来的《广韵》,甚而《集韵》等书中。因此将依据后两者复原出来的语音系统称为「切韵音」,作为中古汉语的代表。但这个「切韵音」应该如何理解呢?有学者认为,它就是当时某地,譬如洛阳的实际语音(学界主流一般认为,切韵代表了南北朝晚期金陵、洛下两地士族所使用的语音)。但也有学者认为,陆法言是河北人,颜之推是山东人。陆法言《切韵序》又说:「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萧颜多所决定。」如果仅是记录实际语音,何须讨论决定呢?因推「切韵音」起码是折衷了南北的音系(所谓南北音系主要应当是指同出于洛阳旧音一系的金陵、洛下两支当时的官音。而非今日的南北汉语方言)。 《切韵》开创了韵书修撰的体例,从隋唐至近代一直沿用不废。而其归纳的语音体系,经《唐韵》、《广韵》、《集韵》等等一脉相承的增补,一直是官方承认的正统。
声母
五音 | 全清 | 次清 | 全浊 | 次浊 | 清 | 浊 |
唇音 | 重唇音 | 帮p | 滂pʰ | 并b | 明m | | |
轻唇音 | 非pf | 敷pᶠʰ | 奉bᵛ | 微ɱ | | |
舌音 | 舌头 | 端t | 透tʰ | 定d | 泥n | | |
舌上 | 知ʈ | 彻ʈʰ | 澄ɖ | 娘ɳ | | |
齿音 | 齿头 | 精ts | 清tsʰ | 从dz | | 心s | 邪z |
正齿 | 照tɕ | 穿tɕʰ | 床dʑ | | 审ɕ | 禅ʑ |
牙音 | | 见k | 溪kʰ | 群g | 疑ŋ | | |
喉音 | | 影ʔ | | | 喻j | 晓x | 匣ɣ |
| | | | | 来l | | |
半齿音 | | | | | 日ȵʑ | | |
《切韵》声母
五音 | 全清 | 次清 | 全浊 | 次浊 | 清 | 浊 |
唇音 | 重唇音 | 帮p | 滂pʰ | 并b | 明m | | |
舌音 | 舌头 | 端t | 透tʰ | 定d | 泥n | | |
舌上 | 知ʈ | 彻ʈʰ | 澄ɖ | 娘ɳ | | |
齿音 | 齿头 | 精ts | 清tsʰ | 从dz | | 心s | 邪z |
正齿二等 | 庄tʃ | 初tʃʰ | 崇dʒ | | 生ʃ | 俟ʒ |
正齿三等 | 章tɕ | 昌tɕʰ | 船dʑ | | 书ɕ | 禅ʑ |
牙音 | | 见k | 溪kʰ | 群g | 疑ŋ | | |
喉音 | | 影ʔ | | | 云ɣi 以j | 晓x | 匣ɣ |
半舌音 | | | | | 来l | | |
半齿音 | | | | | 日ȵʑ | | |
2、与现代普通话声母比较:
【1】浊音清化:并b、定d、澄ɖ、从dz、邪z、崇dʒ、俟ʒ、船dʑ、禅ʑ、群g、匣ɣ
【2】唇音分化出f
【3】知彻澄、庄初崇生、章昌船书禅合并为tʂ、tʂʰ、ʂ
【4】影、於、以、疑、明母合口三等字和日母少数字合流为零声母
注解:古汉语中“并”和“并”是两个不同的字,不是简单的简体字与繁体字的关系;且“并”是清不送气音〔p〕,即声母属于帮母,而“并”是浊音〔b〕,即声母属于并母 韵母
1、总特点:分韵多
韵头:一等、二等的开口没有介音,合口有u介音;三等开口有i介音,合口有iu介音。
韵腹:一等韵腹是后元音,二等低、次低元音、四等前元音、三等有i介音。 韵尾:阳声韵有鼻韵尾m、n、ŋ;入声韵有塞音韵尾p、t、k;阴声韵有零韵尾、i、u韵尾。
2、与普通话韵母系统的比较:
《切韵》的韵母比普通话的韵母多,发展至今,合流是主流。
【1】通、梗、曾摄合并为一个韵部
【2】江、宕摄合并为一个韵部
【3】臻、深摄合并为一个韵部
【4】山、咸摄合并为一个韵部
【5】遇摄、效摄、果摄、流摄内部各自合并为一个韵部。
【6】止、蟹、假摄有分化有合并
【7】韵尾的重要变化:咸、深摄的m韵尾变为n韵尾;入声韵的塞音韵尾p、t、k消失,入声字变为阴声韵。 声调
与现代普通话比较:
《切韵》:平、上、去、入
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