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9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伽利莱(Galileo Galilei)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天文望远镜,并首次用它观察月球、太阳黑子等,还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1609年至1619年,约翰内斯·开普勒(Johannes Kepler)提出了著名的开普勒三定律,描述行星的运动规律。第一定律即所有行星都在椭圆形轨道上围绕太阳运动,太阳在轨道的焦点上。第二定律即太阳与运动行星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第三定律即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其同太阳距离的立方成正比。1682年8月一颗明亮的彗星出现在天空,引起了包括埃德蒙·哈雷(Edmond Halley)在内的几乎所有天文学家的关注,经过大量研究计算哈雷预言这颗彗星会在1758年或1759年再次回归,这一推测被证实后,该彗星被命名为哈雷彗星。1716年,英国天文学家埃德蒙多·哈雷(Edmond Halley)提出可以利用金星凌日来测量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即当金星沿自己的轨道运行到太阳与地球连线的中间时,就发生了金星凌日,这时已知金星的公转周期和地球的公转周期,又可以通过实验和数学方法由当时已知的地球半径计算出金星凌日时金星到地球的距离,再将这些数据代入到开普勒第三定律中,就可以大致估算出太阳到地球的距离。1781年3月,威廉·赫歇尔(Friedrich Wilhelm Herschel)发现了天王星,这是第一颗使用望远镜发现的行星。1801年1月公布,意大利的朱塞普·皮亚齐(Giuseppe Piazzi)发现了谷神星。1840年,约翰·W.德雷珀(John W. Draper)拍下了第一张月球的照片。1846年9月,海王星被证实发现,它由奥本·勒维耶(法语:Urbain Jean Joseph Le Verrier)推算,柏林天文台观测证实,这是唯一的一颗通过数学计算方法而发现的行星。由于金星凌日的周期较为复杂,有时的间隔是8年,有时的间隔逾百年,所以埃德蒙·哈雷并没有测算出日地距离,直到1882年,美国天文学家西蒙·纽康(Simon Newcomb)才准确测算出了日地距离约为1.4959亿公里。1915年,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提出广义相对论,他认为时空弯曲是万有引力之源。1930年,克莱德·威廉·汤博(Clyde William Tombaugh)发现了冥王星。1951年,美籍荷兰天文学家柯伊伯(Gerard Kuiper)最先推测出柯伊伯带的存在。1992年柯伊伯带的第一颗天体被发现,而后陆续又有数百颗天体被发现,由此柯伊伯带的存在得到证实。2003年,阋神星被发现,它是个典型的柯伊伯带天体。2005年,鸟神星和妊神星先后被发现。
航天探测
1946年10月,德裔科学家沃纳·冯·布劳恩(Wernher Magnus Maximilian Freiherr von Braun)在美国发射火箭,为人类拍摄到了第一张地球的照片。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斯普特尼克一号,这是人类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1957年11月,一只出生于莫斯科的名叫莱卡(Laika)的流浪狗乘坐苏联的史普尼克二号进入太空,史普尼克二号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二颗人造卫星,而小狗莱卡则是飞上太空的第一个地球生命。1959年,月球一号于1月2日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成功,并于1月4日从5995千米外掠过月球,它是第一个近距离探测月球的人造物。当人类通过望远镜清楚地看见月球表面后,才发现那里是一片坑坑洼洼的不毛之地,但这反而激发了人们对月球的好奇和探索之心,1959年10月4日,苏联的月球三号探测器,拍下了第一张月球背面的照片。而在月球三号通过月球表面的40分钟内,共拍摄了29张照片,这些照片尽管分辨率很低,但却覆盖了月球表面约70%的面积。1962年12月,美国的水手二号尝试接近金星,这是人类空间探测器第一次接近太阳系里的其它行星。在1964年11月,人类看到了火星的照片。这些照片由美国的水手四号空间探测器拍摄,它使人类第一次看到了太阳系中除地球以外,其它行星的真实面貌。1971年,苏联的火星三号成为首个着陆火星的探测器。1972年3月,木星的一组近距离照片被美国的先驱者十号传回地球,这是人类的空间探测器首次来到木星。美国“水手计划”共发射了10颗探测器,最后一颗探测器于1973年11月3日发射。1973年至1975年,人类得到了大量水星的珍贵照片。这些照片由首次来到水星的空间探测器美国水手十号拍摄。1973年4月6日,先驱者十一号成功发射,历经6年到达木星轨道,成为人类首个用于研究土星的探测器。1977年,旅行者一号探测器和旅行者二号探测器各自肩负着不同的任务先后启航。1982年3月,苏联的金星13号探测器的着陆舱落到金星表面坚持127分钟,并传回全景图及土壤样品的荧光光谱分析结果。1986年,旅行者二号成为首个抵达天王星的人类探测器。1989年10月,伽利略号搭乘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成功升空,1995年12月7日抵达木星附近,这是人类的探测器第一次抵达木星附近,并传回了很多宝贵资料。1990年,哈勃望远镜发射升空,进一步改变了人类对太空的认知。新视野号重要发现之一是证实了柯伊伯带的存在,其于2006年发射升空,开始执行飞离太阳系的任务。2015年飞跃冥王星,预计2040年到达日球层顶。1990年,旅行者一号圆满完成任务,在关闭照相机前,它回望地球时拍下了那张“暗淡蓝点”的著名照片。2012年,旅行者一号飞出日球层顶,成为飞行最远的人造探测器。2018年,旅行者二号飞出日球层顶,向更远的太阳系边缘飞去,当想要飞出太阳系至少需要上万年的时间。2018年8月12日,帕克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并首次近距离对太阳进行观测。目前,太阳系中除地球外的七大行星,人类的探测器均有抵达。
最著名的星云假说是康德和拉普拉斯提出的假说。1755年,康德(I.Kant)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中提出的假说,认为太阳系是由一些微粒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密度大的吸引密度小的,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1796年,拉普拉斯(P.S.Laplace)提出星云假说,认为太阳系原本是一个灼热的气体星云,后来冷却收缩就形成了太阳系。另外还有一些星云假说,如魏扎克假说,阿尔文假说,霍伊尔假说,戴文赛假说等等,他们都为星云说的完善做出了贡献。1942年,阿尔文(Alfvén)提出了不同的星云假说,他认为星体是由相互之间的电磁作用而形成的。太阳形成之后,高温且处于电离状态的物质,相互作用形成星云,而后又逐渐形成行星和卫星。1945年,魏茨泽克(Ven Weizsācker)补充了星云假说,认为湍流和旋涡是行星的诞生以及其公转和自转的根本原因。1960年,霍伊尔(Sir Fred Hoyle)的假说,试图理清并解决星体转动惯量的问题。1977年,戴文赛将前人的研究成果、自己的新理念和大量的资料相结合,对星云假说进行了比较系统完善的归纳。
1989年,第一颗系外行星HD114762b被发现,但一直到1992年才被确认。1995年10月6日,在瑞士日内瓦大学任职的米歇尔·麦耶(德语:Michel G. E. Mayor)教授和在日内瓦大学及剑桥大学任职的迪迪埃·奎洛兹(Didier Patrick Queloz)教授共同发现了围绕着系外巨行星飞马座51飞行的系外行星飞马座51b,该行星的质量约是木星的一半,体积可能与太阳系中的巨行星相似或是更大。科学家们认为,这个系外行星系统很适合孕育出一个类似太阳系的宜居带。2005年,系外气态巨行星HD189733b首次被观测到,它的质量比木星大13%,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系外行星之一,也是被研究得最多的巨行星之一。
小米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5个义项禾本科狗尾草属植物小米(学名:Setaria italica var. germanica (Mill.) Schred.)又称为粟,北方称谷子,谷子脱壳为小米,其粒小,直径1mm左右。小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农作物之一,起源于中国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粟生长耐旱,品种繁多,俗称“粟有五彩”,有白、红、黄、黑、橙、紫等各种颜色的小米,也有黏性小米。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