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明代宋应星所著的科学著作,问世于江西,于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第一次刊印。全书一共有上、中、下三篇合计18卷,主要包括种植碾磨稻谷、养蚕缫丝制衣、生产盐糖用品、铸造陶器和金银铜器、制造舟船车辆、家用农具、石灰煤炭、油类和纸张等技术内容。除几万字的语言叙述外,在书中还带有123幅形象的插图,描绘了一百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 《天工开物》是一部内容综合性的科技著作,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译本曾在日本、朝鲜、法国等亚欧国家广泛流行,虽然出书之际没有在国内产生重要影响,但对于世界近代史上的工业革命和欧洲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全书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科技成就,展示出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朴素智慧,该书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比较重要。 书名来源
宋应星创造性地借用典故,将《尚书·皋陶谟》中的名句“天工人其代之”和《周易·系辞上》中的“开物成务”各取两个字,再结合“巧夺天工”这个成语合并成《天工开物》的书名。前两个字的意思是说,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可以生产出胜过天然形成的精美物品;后两个字的意思是说,如果掌握了事物的规律,就能办成事情。
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明朝中期之后,王阳明的心学、王艮的泰州学派、李贽的童心说提倡反对空谈约束,崇尚经世致用,与主流思想程朱理学分庭抗礼,在中国南方地区产生重要的影响,反映了有识之士和社会底层的要求和愿望,具有反封建统治的启蒙意义和进步精神,再加上明朝中后期南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经济发展,以及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之风的兴盛,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社会的研究兴趣,推动了科学家和科学著作的蓬勃发展。宋应星生活在明朝后期的江西地区,首先江西的农业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种类增多,农业生产结构多元化,生产技术位于全国前列,是当时明朝的主要粮食产区。其次,明代的江西还是全国的重要手工业区,且职业分工更加明确:棉纺织业、景德镇的制瓷业、南昌的造船业、铅山造纸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第三,江西的有色金属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最后,商品经济发达,白银流通更加广泛,具有近代性质的商帮出现,沿海地区新兴的城市农村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这些都为《天工开物》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个人背景
宋应星,字长庚,出生于江西省奉新县的书香门第,自身勤奋好学,因而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万历四十三年乙卯中举,曾任教谕、推官等职。然而仕途不顺导致宋应星对功名利禄的热忱减淡,转而追求新鲜的科技知识与学问。宋应星除了广泛阅览流通的文献资料,还长时间接触劳动人民,参与社会实践,秉承实事求是的风格调查总结。他底层官员的仕途经历,更帮助其了解基层群众生产领域的工艺流程。宋应星经过仔细的观察和严谨的分析,获得深刻的认识,并将自己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得出的有效经验记录在自己的著作中,并且继承了中国古代的科学传统。 内容简介
上篇 | 乃粒、乃服、彰施、粹精、作咸、甘嗜 | 讲述种植稻谷、养蚕制衣、调理染料、碾磨谷物、生产咸盐、制作糖类等相关手工业和农业技术内容 |
中篇 | 陶埏、冶铸、舟车、锤煅、燔石、膏液、杀青 | 讲述制造陶器瓦罐、冶炼铸造大型的金银铜器、制造舟船车辆、家用农具、石灰煤炭、油类和纸张等技术内容 |
下篇 | 五金、佳兵、丹青、麹蘖、珠玉 | 讲述制造金银铜铁等五金用品、兵器、丹青石墨、酿酒、珠宝玉石等技术内容 |
列表来源:
主题思想
天人合一
宋应星受西方科学精神、徐光启等人求真务实、重视逻辑治学方法的影响,背离科举取士的人生道路,独辟蹊径,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探索自然规律,总结分析造物方法,花费大量精力去做社会调查、统计、分析、总结自然规律。力图通过每一项的造物过程纳入反复深入的实证研究,通过测量、计算、实验等方法,试图归纳总结造物过程背后的原理。从《天工开物》命名中可以看出宋应星讲究天人合一的造物观点。他通过实地的观察研究,对古代劳动人民的造物活动和生产技术进行了总结。宋应星在书中第一句就提出“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通过自然来开发出有用的器物。在造物的整个活动中,各个环节都有明确的目标,各个环节相互联系上下协调。《天工开物·杀青第十三》一章节中,从原料的获取产地、砍伐的时机再到生产的具体细节都提供了精确的步骤,每一个环节与其内部各要素有机结合。
生态保护
在中国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中,展示出了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天工开物》从造物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以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资源为前提,以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为枢纽,对自然以循环利用,最终形成和谐绿色的社会。例如《天工开物》对于造纸材料来源的记载——“所谓杀青,以斩竹得名;汗青以煮沥得名”以及对材料用法的总结——“树已老者,就根伐去,以土盖之。来年再长新条,其皮更美”,这其中深刻揭示了尊重敬畏自然的观念,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合理利用自然、保护生态,不过度消耗采伐的节约理念。再如《天工开物·珠玉》一卷中记载,“凡珠生止有此数,采取太频,则其生不继;经数十年不采,则蚌乃安其身,繁其子孙而广孕宝质”。宋应星认为珍珠和其他自然资源一样,过渡采摘就会造成浪费和枯竭,体现了他注重生态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 科学唯物
《天工开物》中科学唯物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注重务实精神、重视农业生产、尊重劳动人民的创造和人格,宋应星非常反对蔑视普通老百姓的态度,反对不尊重农民劳动,对于当时文人士大夫热衷功名利禄和膏粱子弟轻视劳动、不重实际的观念给予严厉批判。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将作者自己在长时间和劳动人民接触中获得的实践经验和技术原理呈现出来,在严肃性的字里行间赞扬了普通老百姓积极创造和热爱劳动的精神;第二是保持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宋应星对当时抱有主观唯心主义的王守仁思想给予反对,在《天工开物》中用大量丰富的科学知识,破除当时的封建迷信和方生术士的骗术,《炼银》一篇中揭露了方士化铅为银的江湖骗术,提倡用正确的方法冶炼金属。 经济发展
宋应星基于自己对社会财富的认识和发展实体经济的需求,提出了农工商业并重的发展战略。他将关于粮食生产方面的《乃粒》章放置于全书之首,并指出:“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体现出他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他还指出“世无利器,即般、倕安所施其巧哉?”即没有优秀的生产工具,民众将无法生产大量的社会财富,体现了宋应星对于工业产品的重视。在《舟车》章中“人群分而物异产,来往懋迁以成宇宙。若各居而老死,何藉有群类哉?”“物有贱而必须,坐穷负贩。四海之内,南资舟而北资车。梯航万国,而使帝京元气充然”。这段文字体现了宋应星对于商业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没有商业沟通和交流的功能,社会发展将会停滞,国家经济将会受到严重影响。以上观点我们可以得出,宋应星认为,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缺少了以上任何一环都无法产生足够的社会财富,将会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这在中国重农抑商历史与社会风气极为浓重的封建社会,是具有极大的创新意义的。
作品价值
农业生物
《天工开物》在农业的选育种子、灌溉农田等方面有重要价值,比如在该书卷一《乃粒》中最早记录了改良土壤的方法,对比介绍了各种油料枯饼的肥效,并且展示了明代劳动人民创造使用的新型龙骨水车。《天工开物》十分重视种植经济作物的技术,比如在《膏液》中全面阐述了大麻仁、亚麻子、冬青子等十六种油料植物籽实的产油率。不仅展示了明代手工业细致的分工,《天工开物》还为后世研究明代中后期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发展历史提供了参考。其次,在生物学方面,宋应星对于生态物种变异的观察与认识超过前代,比如在《乃粒》卷里最早提出了“种性随水土而分”的科学论断,同时还记录了培育农业新品种的案例,阐述了自然和人工条件对物种变异的影响。在《甘嗜》卷里宋应星提出了育苗移秧和中耕培土来种植甘蔗的方法,展示了古代我国农民独创的先进技术,有效地促进了甘蔗产量的增加,为中国现代的农业种植提供了思考和进一步研究总结的价值。 物理化学
《天工开物》在物理学和化学上提出一些开创性的见解,比如在《舟车》卷中,以总分的形式详细介绍了中国大江南北不同船只类型的结构模式、物理性能和制造流程,同时讲述了船舵的运用方法,提出使用舵板激起水流使船体旋转的观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欧洲兴起的现代力学原理,在当时也有非同凡响的效果。在《丹青》卷中,宋应星提出“每升水银一斤,得朱十四两,次朱三两五钱,出数借硫质而生”的观点,初步阐述了“质量守恒定律”,可见他已经认识到各种金属的性质和分离金属的方法,比法国人拉瓦锡早30多年发现定理;在《锤锻》中提出每“锄重一斤者,淋生铁三钱为率,少则不坚,多则过刚而折”,可见宋应星很注重发明创造,他是第一位科学的论述倭铅和铜锌合金(黄铜)的科学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合成含锌合金并提炼出金属锌的国家。 作品版本
主要版本
涂本
涂本是《天工开物》初次刊印的版本,诞生于明朝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是由宋应星在白鹿洞求学时的同学、同乡亲家涂绍煃于江西老家服丧期间帮助出版的,涂绍煃不仅和宋应星关系密切,而且非常赞赏宋应星的治学态度和务实的精神。涂本最大的特点就是使用当时性能好、光滑的江西竹纸印刷,外形典雅坚固,不易损坏,保存的时间长。后来涂本经过战乱,导致流传的数量不多。到1952年李庆城先生将自己祖传的萱荫楼涂本藏书捐献给了北京图书馆,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根据这一珍藏的版本重新影印,以竹纸印刷,分为三册,没有加上任何的标点和说明,被人称为“影涂本”。196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任以都和丈夫孙守全联合翻译了英译本,该版本全面介绍了《天工开物》的版本、作者和翻译经过,并对书中的名词加以解释,采取了涂本的插图,在书后面附加上了参考文献。任本在欧美国家广泛传播,受到欧美学者的欢迎。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了影印的涂本,是目前国内最新的版本。 杨本
杨本是清代早期的书商杨素卿所刊刻,大概时间是在十七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杨本的商业色彩浓厚,首先,杨素卿为了节约成本,使用当时福建质量低劣的竹纸印刷刊刻;第二,杨本中去除了原书中鄙视蛮夷的图片和字样,迎合当时的市场政策;第三,杨本加入了许多各行业发财秘诀的样式,吸引招徕顾客,扩大商品价值。正是由于种种的特点,导致杨本的传播性不强,到目前的留存数量也不多。杨本曾经流传于日本,后被购买回中国。
陶本
陶本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收藏家陶湘刊印,一共有三册,是中国上个世纪首次刊印的版本。陶湘以日本的菅生堂版本为底本,参考当时大量的国内版本加以修订整理,使用安徽泾县的宣纸印刷而成。陶本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原书中的插图重新翻画,虽然用笔精巧但是不科学;将原来的章节体例顺序重新安排,在总目的后面加上了分目;修改大量的错别字,内容质量更加精良。而陶本的价值在于使得《天工开物》的传播范围和影响进一步扩大,填补了中国现代版本的空白,真正引起了国内学者的重视和兴趣,为中国的科技古籍研究作出重要的贡献。 菅本
菅本是《天工开物》在国外刊印的第一个版本,是因为书的扉页上“浪花书林菅生堂”的字样而得名,简称“菅本”。该版本是以日本知名的书画收藏家木村孔恭提供的明代涂本为底本、由菅生堂主人伯原屋佐兵卫刊印的版本。刊印的时间是日本明和八年(公元1771年),由日本著名的学者江田益英作训点,都庭贺钟作序。日本的菅生堂本以涂本为基础、参考了杨本的优点,为后来日本研究《天工开物》提供了参考,后来的《天工开物》诸多版本都是以菅本为底本刊印的。
其他版本
通本
通本指的是上海华通书局在1930年刊刻的版本,是中国上个世纪刊印的第二个版本。该版本以日本菅生堂版本为底本,去除了日本人阅读时使用的训点和假名,通篇都是影印的版本,没有文字的说明和校对,所以基本上保留了日本菅本的特点,受众范围较小,相较于其他的版本价值和意义不大。
商务本
商务本指的是上海商务印书馆在1933年根据丁文江手抄的菅本刊印的版本,是中国二十世纪的第三个版本,也是现代的第一个铅印本。商务本的特点就是体例不统一,文字参考涂本,图片参考涂本和陶本;在原文的基础之上加上了标点。商务本有两种形式:保存在《万有文库》中的36开商万本、保存在《国学基本简编丛书》中的32开商国本。1954年商国本再一次被商务印书馆刊印。1936年国学整理社在上海世界书局刊印了商务本的文字校勘本,简称“局本”,该版本使用四号仿宋的铅字印刷,在文字上是当时中国保存较好的版本,但是没有采用菅本的精美插图,这是美中不足的一点。1965年台北的世界书局沿用局本的底本,刊印了新的《天工开物》版本。 三枝本
三枝本指的是日本东京十一组根据已故科学家三枝博音提供的底本于1943年刊印的版本,在日本一共发行了3000册,是二十世纪《天工开物》在外国出版的第一个版本。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菅本的全文影印,一个是日文版的《天工开物之研究》。二战之后,东京十一组以日本科学史家薮内清提供的版本为底本于二战之后刊印了全新的版本,简称“薮内本”,也是《天工开物》第一个刊印的外文全本,这个版本给日本广大普通读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性。 钟本
钟本指的是由中山大学钟广言等人主持编写并于1976年在广东人民出版社刊印的版本,钟本和之前其他版本不同的是,第一次采用了简体横排版的现代汉语和汉字,并在原来错别字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写入正字,除此之外还加上了新式的标点符号,选取精美的插图,很大程度上帮助了现代读者的阅读。 作品影响
国内
《天工开物》的涂本出版之后在中国的明朝后期和清朝初年引起一阵传播热潮,由于当时的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初步形成以及反封建的启蒙思想发展,《天工开物》等科学类著作得到了学者和有识之士的重视,于是在图书市场上占据畅销书榜单的前列,明代后期的福建建阳书林和崇化、麻沙地区的集市以及街上的小书贩挑担大量地刊印售卖《天工开物》,还有书坊的推销员会到四处贩卖,并且经过水路运输传播到了其他的国家。但是发展到清朝的中期,由于《四库全书》没有将《天工开物》列入其中,并且还因为书中的反对蛮夷的情节和朝廷的文化高压政策对《天工开物》的发行加以禁止,导致市场上的《天工开物》版本逐渐减少,逐渐淡出学者、士大夫和民间百姓的视野。直到民国时期,著名收藏家陶湘从日本收购菅本《天工开物》并且以此为底本进行刊印,中国国内才开始大量刊印《天工开物》,并加以研究。 国际
日本
由于地缘关系,《天工开物》首先传入日本,然而史书并未记载具体时间,据日本学者三枝博音先生推断是在日本元录年间(公元1688年——公元1703年)。《天工开物》一经传入就吸引了当时日本本草学家贝原笃信、儒学家伊藤长胤、科学家平贺国伦、学者新井君美等人的注意和重视,但因刊本有限,只能大量靠手抄本传播。日本最早关于《天工开物》的文字记录是公元1694年著名学者见原益轩在《花谱》中将《天工开物》作为参考书目。1771年菅生堂以木村孔恭所藏崇祯十年版善本为底本,翻刻日本首个《天工开物》版本“菅本”,进一步加速了《天工开物》的传播。1830年之后的几年间,菅本江户、京都等地再次重印出版,日本经济学家佐藤信渊借鉴发挥了“天工开物”思想,将其发扬光大为日本思想界的“开物之学”,并在其著作《经济要录》中加以改造和重新解释——“究明开物之法,不以空徒虚名”。 朝鲜
《天工开物》传入朝鲜的时间稍晚于日本,最早的文字记录大概是在公元十八世纪,中国清朝乾隆年间,朝鲜学者、主张实学的代表朴趾源出使访问清朝,回国之后将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记录在了《热河日记》中,该书被看作是“实学全书”,其中关于灌溉农田和制造战车的记载来源于《天工开物》。朴趾源关于《天工开物》的传播促进了十八世纪朝鲜学者对于科学著作的重视,尤其是李朝后期的实学派学者徐有榘在著作《园林经济十六志》中就引用了明代中国的科技图书《天工开物》和《农政全书》等。由于朝鲜学者大多数都通晓汉文,所以在朝鲜流行的版本都是没有经过翻译的,直到现代韩国的学者崔炷将《天工开物》翻译成了韩文。 欧洲
《天工开物》传入欧洲的时间和传入朝鲜的时间几乎相同,都在十八世纪,但是《天工开物》在传入法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无人问津,法国学者里昂是第一个关注《天工开物》的人,并将它列入汉文的编纂书录里面,不过由于当时懂汉文的学者寥寥无几,所以只是被法国皇室直接放入巴黎国立图书馆。直到十九世纪的前半段,法国知名汉学家儒莲才真正开始系统阅读研究《天工开物》,并将它完整翻译出来,一经出版在欧洲的学术界和科学界引起重视,因为当时正值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之际,《天工开物》中的技术内容对欧洲的科学革新产生了重要作用,英国达尔文阅读之后称其为权威著作,俄国科学家贝勒在《中国植物志》中多次引用《天工开物》的内容。 作品评价
《天工开物》是一部综合性的科技著作,但是自从清代前期之后没有在中国掀起轩然大波,反而引起的日本高度重视。日本科学史家三枝博音评价《天工开物》是整个东亚的一部代表性技术书,其包罗技术门类之广是欧洲技术书无法比拟的,它是中国有代表性的技术书。日本的其他译本对《天工开物》的评价也和三枝博音保持一样,基本上都认为《天工开物》是中国技术的百科全书,作为展望在悠久历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中国技术全貌的书籍,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日本学者薮内清也认为宋应星的书足可与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匹敌,想要了解中国的技术书籍,必须参考《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在欧洲的影响也不亚于日本,首先被法兰西学院汉学家儒莲发现并重视,儒莲称《天工开物》为“技术百科全书”,将“天工开物”理解为“对自然界奇妙作用和人的技艺的阐明”。其他欧洲学者也称其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仔细浏览儒莲的译著后,称赞《天工开物》是科学方面的权威著作,并把中国古代养蚕技术作为自己论证人工选择和变异的来源之一。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在他的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将《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比作“中国的阿格里科拉和狄德罗”,并称赞《天工开物》是“十七世纪早期的重要工业技术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