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整理:
根据您提供的信息,麦芽糖是一种由两个葡萄糖分子以α-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淀粉糖产品,也称为麦芽二糖。
麦芽糖是一种碳水化合物,由含淀粉酶的麦芽作用于淀粉而制得,可用作营养剂和培养基的配制。
此外,麦芽糖也是一种中国传统怀旧小食。麦芽糖
麦芽糖是一种由两个葡萄糖分子以α-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淀粉糖产品,也称为麦芽二糖。根据麦芽糖含量的不同,麦芽糖浆可分为普通麦芽糖浆、高麦芽糖浆和超高麦芽糖浆。麦芽糖是一种碳水化合物,由含淀粉酶的麦芽作用于淀粉而制得,可用作营养剂和培养基的配制。此外,麦芽糖也是一种中国传统怀旧小食。 物化信息
密度:1.76g/cm3
熔点:110℃
沸点:667.9°C at 760 mmHg
闪点:357.8°C
蒸汽压:1.08E-20mmHg at 25°C
性状:无色结晶。味甜,甜度约为蔗糖的三分之一。室温时在真空的硫酸或五氧化二磷干燥器中不会失去结晶水。能还原斐林氏溶液。能被许多酵母发酵。麦芽糖酶能将其水解成二分子α-D-葡萄糖。溶于水,微溶于乙醇,几乎不溶于乙醚。相对密度1.54。熔点102~103℃。比旋光度[α]20D+111.7°→+130.4°(c=4,水中)。 简介
从化学观点说:麦芽糖(Maltose,orMaltSugar)是一个化学名词,属双糖(二糖)类。它是白色针状结晶。而常见的麦芽糖是没有结晶,而且在烹调时由于加入了蔗糖,令白色的麦芽糖亦转至为金黄色,增加了它的色香味。 由两个D-葡萄糖分子通过α构型的1,4键连接起来的双糖,具有还原性。由它的水溶液或稀醇溶液中析出的晶体为含一个水分子的β型水合物。 麦芽糖是淀粉、糖原、糊精等大分子多糖类物质在β-淀粉酶催化下的主要水解产物,再经麦芽糖酶催化,则被水解成两个D-葡萄糖分子。无机酸如盐酸也可以水解麦芽糖。游离形式的麦芽糖似不存在于细胞中。 麦芽糖是食用饴糖的主要成分,制作时以淀粉为原料,在麦芽中的淀粉酶作用下,可得含麦芽糖为主的产物。 物理性质
白色晶体,易溶于水,有甜味(不及蔗糖)(与蔗糖同分异构) 。 化学性质
(1)有还原性:能发生银镜反应,是还原性糖。
(2)水解反应: 产物为2分子葡萄糖。麦芽糖分子结构中有醛基,是具有还原性是一种还原糖。因此可以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也可以与新制碱性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水解,生成两分子葡萄糖。 (3)无色或白色晶体,粗制者呈稠厚糖浆状。一分子水的结晶麦芽糖102~103℃熔融并分解。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还原性二糖,有醛基反应,能发生银镜反应,也能与班氏试剂(用硫酸铜、碳酸钠或苛性钠、柠檬酸钠等溶液配制)共热生成砖红色氧化亚铜沉淀。能使溴水褪色,被氧化成麦芽糖酸。在稀酸加热或α-葡萄糖苷酶作用下水解成2分子葡萄糖。用作食品、营养剂等。由淀粉水解制取,一般用麦芽中的酶与淀粉糊混合在适宜温度下发酵而得。 麦芽糖可以制成结晶体,用作甜味剂,但甜味只达到蔗糖的1/3。麦芽糖是一种廉价的营养食品,容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
相关食品
它由小麦和糯米制成,香甜可口,营养丰富,具有健胃消食等功效,是老少皆宜的食品。近年来风靡食品行业的益生元、益生菌,实际上就是麦芽糖的一种——低聚异麦芽糖,许多食品中含此营养物质,如雅客V9维生素糖果、蒙牛益生菌牛奶、叶原坊麦芽加应子、优之元儿童益生菌营养片等等,并都借此概念在市场上获得不小成功。 制作方法
麦芽糖的制作大概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先将小麦浸泡后让其发芽到三四厘米长,取其芽切碎待用。然后将糯米洗净后倒进锅焖熟并与切碎的麦芽搅拌均匀,让它发酵3~4小时,直至转化出汁液。而后滤出汁液用大火煎熬成糊状,冷却后即成琥珀状糖块。食用时将其加热,再用两根木棒搅出,如拉面般将糖块拉至银白色即可。
一、麦芽糖在家庭作坊中便可生产,主要制作方法是:
1.选料。选择干燥、纯净、无杂质的小麦(或大麦)、玉米(或糯米)、以及无霉烂变质的红薯作原料。小麦与其他原料的配比为1:10,即1千克小麦(或大麦),配以10千克玉米(或糯米)以及红薯等。玉米需粉碎成小米大小,红薯需粉碎成豆渣状,但不能粉碎成粉状。 2.育芽。将小麦麦粒或大麦麦粒洗净,放入木桶或瓦缸内,加水浸泡。浸泡的水,夏天用冷却水,冬天用温水。将麦粒浸泡24小时后捞出,放入箩筐内,每天用温水淋芽两三次,水温不要超过30℃。经过3天—4天后,待麦粒长出二叶包心时,将其切成碎段,且越碎越好。
3.蒸煮。将玉米碎粒或糯米洗净,在水中浸泡4小时—6小时,待吸水膨胀后,捞起沥干,置于大饭锅或蒸笼内,以100℃蒸至玉米碎粒或糯米无硬心时,取出铺摊于竹席上,晾凉至40℃—50℃。 4.发酵。将晾凉的玉米碎粒或糯米,拌入已切碎的小麦芽或大麦芽,发酵5小时—6小时,再装入布袋内,扎牢袋口。
5.压榨。将布袋置于压榨机或土制榨汁机上,榨出汁液,即为麦芽糖。
6.浓缩。炸出的汁液经过加热熬煮,便可浓缩成一定的浓度,当水分小于18%的时候可在阴凉干燥处保存1年以上。水分小于15%可以在阴凉干燥处保存若干时间。
二、在自然界中,麦芽糖主要存在于发芽的谷粒,特别是麦芽中,故得此名称。在淀粉转化酶的作用下,淀粉发生水解反应,生成的就是麦芽糖,它再发生水解反应,生成两分子萄葡糖。
营养知识
麦芽糖知识介绍:麦芽糖是米、大麦、粟或玉蜀黍等粮食经发酵制成的糖类食品。甜味不大,能增加菜肴品种的色泽和香味,全国各地均产。有软硬两种,软者为黄褐色浓稠液体,粘性很大,称胶饴;硬者系软糖经搅拌,混入空气后凝固而成,为多孔之黄白色糖饼,称白饴糖。药用以胶饴为佳。麦芽糖属双糖类,白色针状结晶,易溶于水。味甜但不及蔗糖,有健脾胃、润肺止咳的功效,是老少皆宜的食品。 麦芽糖营养分析:麦芽糖润肺,生津,去燥;可用于治疗气虚倦怠、虚寒腹痛、肺虚、久咳久喘等症。 麦芽糖补充信息:麦芽糖(Malt sugar)是禾本科植物大麦(Hordeum vulgare L.)萌发时,淀粉酶将贮藏的淀粉分解所得的双糖。是甜食品中的主要糖质原料。 市场上出售的商品麦芽糖,别名“饴糖”。非单纯的麦芽糖,是一种混合物,包括麦芽糖、葡萄糖和糊精(Dextrin)。 麦芽糖适合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糖尿病患者忌食。
麦芽糖食疗作用:麦芽糖味甘,性微温,
有健脾胃、润肺止咳之功效,
可用于治疗气虚倦怠、虚寒腹痛、肺虚、久咳久喘等症。
麦芽糖做法指导:麦芽糖的制法:
1. 将淀粉与水共热成糊,冷至60度;
2. 加麦芽(内含糖化醇素),保持此温度约1小时;
3. 再热沸即成。
相关习俗
山东沂蒙地区小年祭灶风俗: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麦芽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传说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更多是大家自己享用了。 麦芽糖作为一种小食,它的金黄光泽、富黏性、软滑是它受欢迎的因由。麦芽糖古时称为饴,《说文解字》:“饴米糪煎也”。 麦芽糖属二糖类,白色针状结晶,易溶于水,而非常见金黄色且末结晶的糖膏,甜味比蔗糖弱。一种还原糖,与酵母发酵变为酒精,和稀硫酸共热,变为葡萄糖,常被入药。 制作方法
只需将蔗汁加热成胶状,再放入麦芽及米粉煮一小时即成,但过程中要不时搅拌令其不会较易黏底。
食法
麦芽糖夹饼麦芽糖食法多样化,基本上只要想得到就有这种食法: 可放入针筒内再挤出,颇有趣的食法。
制作麦芽糖夹饼,续净食外另一种受大众喜爱的食法,常为街头小吃,制法为:
先用竹筷卷起适量麦芽糖,
再用两块梳打饼夹起便可食用。
作为小食的配料,如甜品。
加上椰丝食用,多和麦芽糖夹饼一起食用。
烧烤用,像蜂蜜般使用。
制作烧腊食物时加入。
医学价值
麦芽糖有着食用价值之余,亦有其食疗功效,它性温味甘,与水溶解后会化作葡萄糖,作为医学上的营养料,可用作养颜、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滋润内脏、开胃除烦、通便秘等,主治脾胃虚弱、气短乏力、纳食减少、虚寒腹痛、肺燥咳嗽、干咳少痰、咽痛。但中气弱、消化力不足、体内有湿热、体胖多病则要慎用,因麦芽糖会助湿生热、令人易于腹胀。
低聚异麦芽糖
众所周知,麦芽糖是两个葡萄糖分子以α-1,4糖苷键连接起来的双糖,异麦芽糖(Isomaltose)则是两个葡萄糖分子以α-1,6糖苷键连接起来的双糖。由于分子构象不同,所以,为区别于麦芽糖而称为异麦芽糖。通常,麦芽糖容易被酵母所发酵,异麦芽糖不被酵母所发酵,异麦芽糖系非发酵性低聚糖。低聚异麦芽糖能有效的促进人体内有益细菌-双歧杆菌的生长繁殖,故又称为“双歧杆菌生长促进因子”,简称“双歧因子”。经多年临床与实际应用表明,双歧杆菌有许多保健功能,而作为双歧杆菌促进因子的低聚异麦芽糖自然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自然界中低聚异麦芽糖极少以游离状态存在,但作为支链淀粉或多糖的组成部分,在某些发酵食品如酱油、黄酒或酶法葡萄糖浆中有少量存在。麦芽糖工业上以淀粉为原料生产低聚异麦芽糖需要一种酶,此酶为α-葡萄糖苷酶,又名葡萄糖基转移酶,简称α-糖苷酶。它能切开麦芽糖和麦芽低聚糖分子结构中α-1,6糖苷键,并能将游离出来的一个葡萄糖残基转移到另一个葡萄糖分子或麦芽糖或麦芽三糖等分子中的α-1,6位上,形成异麦芽糖、异麦芽三糖、异麦芽四糖、异麦芽五糖和潘糖等。低聚异麦芽糖振动筛,低聚异麦芽糖筛粉机 低聚异麦芽糖的性质介绍如下:
1.甜度以白砂糖甜度为100,低聚异麦芽糖与其糖类甜度对比如下(20℃之下,与蔗糖10%溶液比较):糖的种类甜度白砂糖100高果糖浆165葡萄糖70麦芽糖40山梨醇65低聚异麦芽糖浆1MO-50052低聚异麦芽糖浆1MO-90042高麦芽糖浆40低聚异麦芽糖浆(粉)味质美好,可用来代替部分蔗糖,改善食品口感,降低甜度。
2.粘度 低聚异麦芽糖浆与相同浓度蔗糖溶液粘度很接近,食品加工时比饴糖容易操作,对于糖果、糕点等食品的组织与特性无不良影响。
3.耐热性、耐酸性低聚异麦芽糖耐热、耐酸性极佳。浓度50%糖浆在PH3、120℃之下长时间加热不会分解。应用到饮料、罐头及高温处理或低PH食品中可保持原有特性与功能。
4.保湿性与防止淀粉老化低聚异麦芽糖具有保湿性,使水分不易蒸发,对各种食品的保湿与其品质的维持有较好的效果,并能抑制蔗糖与葡萄糖的形成结晶。面包类、甜点心等以淀粉为主体的食品,往往稍加存放即行硬化,而添加低聚异麦芽糖就能防止淀粉老化,延长食品的保存时间。
5.着色性 低聚异麦芽糖所含糖分子末端为还原基因,与蛋白质或氨基酸共热会发生Maillard反应而产生裼变着色,着色程度的深浅与糖浓度有关,并与共热的蛋白质或氨基酸的种类、PH、加热温度及时间长短有关。所以,采用低聚异麦芽糖加工各种食品时应考虑到上述各种因素的配合。 6.水分活度低聚异麦芽糖水分活度:在浓度75%、25℃时为0.75。接近蔗糖,用于代替部分蔗糖在食品配方中的换算颇为方便。
7.冰点下降低聚异麦芽糖的冰点下降与蔗糖接近,冻结温度高于果糖。用于冷饮品制造,使产品松软可口。8、发酵性低聚异麦芽糖是酵母与乳酸菌不能利用的糖类。添加到面包、发酵乳(酸奶)中,不会被酵母菌、乳酸菌利用掉而残留在食品中发挥其特性,促进双歧杆菌发育。特别是在发酵乳中不会妨碍正常乳酸菌发酵。 9.抗龋齿性 低聚异麦芽糖抗龋齿性甚佳,不易被蛀牙病原菌-变异链球菌(Streptococcusmutant)发酵,所以产生的酸少,牙齿不易腐蚀,它与蔗糖并用时,也能阻碍蔗糖不易被变异链球菌作用而产生水不溶性的高分子葡聚糖,抑制蔗糖的蛀牙性。低聚异麦芽糖中潘糖(Panose)对阻碍齿垢形成的效果极为明显。龋齿也是我国儿童最普遍的牙病之一,保护儿童口腔卫生、预防牙病,以低聚异麦芽糖代替白砂糖,生产不易龋齿的食品和饮料是一件很有价值的工作,希望引起卫生界、食品保健界注目。 10.安全性低聚异麦芽糖的最大无作用量在2g/kg体重以上。对于低聚异麦芽糖粉,老鼠经口投与急性毒性LD50为4g/kg体重以上,与低毒性蔗糖(LD50为29.8/kg体重)和麦芽糖(LD50为26.7/kg体重)相比较,它是极其安全的。饮水中添加上述糖粉,1年内老鼠自由摄取,每日摄取量为异麦芽糖2.7-5.0g/kg体重,经长期饲养试验,解剖结果和血液检查无任何异常现象,用细菌回归变异试验及培养细胞的染色体异常试验,无任何变异原性。所以,低聚异麦芽糖是安全性极高的甜味剂。
功能
传统的麦芽糖由小麦和糯米制成,香甜可口,营养丰富,具有排毒养颜、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等功效,是老少皆宜的食品。
1.排毒养颜:麦芽糖能排毒养颜,促进钙镁锌等矿物质吸收的特性。
2.润肺去燥:可用于治疗气虚倦怠、虚寒腹痛、肺虚、久咳久喘等症。
3.补脾柔肝:麦芽糖能补脾柔肝,但要注意的是,儿童脏腑充而不盛,还没有发育完全,又因“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所以他们常常因肝脾不和而生病,麦芽糖本身含较多糖分,儿童消化能力差,因此不建议过多食用。另外,儿童食用后一定要记得刷牙。
3.补脾益气:麦芽糖主治脾胃虚弱、气短乏力。但中气弱、消化力不足、体内有湿热、体胖多病则要慎用,因麦芽糖会助湿生热、令人易于腹胀。
应用
食品工业
麦芽糖可制备成麦芽糖浆,其用途广泛,用于食品行业的各个领域,固体食品、液体食品、冷冻食品、胶体食品(如果冻)等。主要用于加工焦糖酱色及糖果、果汁饮料、造酒、罐头、豆酱、酱油。
①麦芽糖浆中含有大量糊精,具有良好的抗结晶性,在冷冻食品中也不会有晶体析出,还有防止其它糖产生结晶的效果,这样就可以在生产果酱和果冻时防止蔗糖的结晶析出,延长食品的保存期。
②麦芽糖浆具有良好的发酵性,故也大量用于面包、糕点、啤酒的制造。
③麦芽糖浆有防止淀粉凝沉和老化作用,可以增加果冻、果酱和加淀粉的罐头的保质期。
④麦芽糖浆甜度低、吸湿性低、保湿性高,具有一分子结晶水的麦芽糖非常稳定,增加了食品的保湿性。在糕点中加入麦芽糖浆,可使糕点新鲜可口,但当麦芽糖吸收了6%-12%的水分后,就不再吸水,也不释水,这种特性能使食品抑脱水和防止食品的老化,使食品长期处于绵软、湿润、新鲜、可口,增加食品的货架期。
医药工业
①麦芽糖浆可直接服用,能够促进肠胃蠕动,以补充机体所需的碳源和能量。
②麦芽糖静脉注射液可以抑制腐败细菌的滋生,从而减少毒性代谢物的产生,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
③在药用领域中,麦芽糖纯度至关重要,由于麦芽糖属于还原性二糖,有醛基反应,同时也能被氧化成麦芽糖酸。
营养成分
食物名称 | 麦芽糖 |
含量参考 | 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
能量 | 331 千卡 |
蛋白质 | 0.2 g |
脂肪 | 0.2 g |
碳水化合物 | 82 g |
维生素B1(硫胺素) | 0.1 mg |
维生素B2(核黄素) | 0.17 mg |
烟酸(烟酰胺) | 2.1 m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