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谋猿人于1965年发现于元谋人遗址(位于云南省元谋县)中,是中国已发现的较早的人类。元谋人生存于大约170万年前,是目前发现的亚洲最早的原始人类。它属于晚期猿人,但早于“蓝田人”、“北京人”等猿人。元谋人能够制造骨器、粗糙的石斧和其他简单的工具,从事原始的农业生产活动,并且已经会使用火,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用火人。在发现元谋人化石的地层中,人们发现了很多炭屑,而且含炭层厚达三米左右。人工取火的发明,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使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 1963~1965年,在陕西省蓝田县公主岭一带发现蓝田猿人化石。他们生活在距今80万~75万年前,是已知亚洲北部最古老的直立人。蓝田猿人化石有头盖骨一个、上颌骨和下颌骨各一块、牙齿十余枚。蓝田人比稍后出现的北京人脑容量小,约为780毫升。
北京猿人
1929年12月2日,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在主持发掘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古人类遗址时,从洞穴堆积中发现一个完整的古代猿人头盖骨。我国现已收集了四十多个不同年龄男女的骨骼化石以及无数的石器、骨器和灰烬遗迹化石。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前,地质年代属更新世中期。北京猿人的身躯比现代人稍矮,男性身高约162厘米,女性身高约152厘米。北京猿人的眉脊粗壮突出,左右相连,前额向后倾斜,脑容量平均为1059毫升。与爪哇直立猿人相比,北京猿人处于更高的发展阶段。 几百年来,在弗洛里斯人的神话中描述的是一种体型非常矮小的类似于人的生物。这类矮人被当地人称为Ebu Gogo,意思为“无所不吃的奶奶”。2003年,科学家在印度尼西亚弗洛里斯岛的一个石灰石岩洞中,发现了这些小矮人的骸骨,因此,人类学家们也称他们为“弗洛里斯人”。中文名称(chinese)→弗洛里斯人。其它中文名称(chinese[other])→。拉丁文学名(name)→homo floresiensis。发音(pronounced)→.含义(meaning)→种名为发现地地名:弗洛里斯是印度尼西亚东部一座岛屿,也是弗洛里斯海小巽他群岛之中的一座岛屿,位于爪哇海东端和苏拉威西海南面的班达海西端之间。科学分类为门(division)→ chordata 纲(class)→ mammalia 哺乳纲 目(order)→ primates灵长目亚目(suborder order)→ anthropoidea 人猿亚目 次亚目(intraorder)→ catarrhini 狭鼻猴次亚目超科(superfamily)→ hominoidea 人猿超科 科(family)→ hominidae 人科 属(genus)→ homo 人属 模式种(type species)→ h. sapiens 智人。时代(period)→ 约18000年前。分布(found in)→ 印度尼西亚东部弗洛里斯岛。发现地层(stratum)→ ...。食性(diet)→ 杂食性。典型体长(length)→ 高1米。推测体重(mass)→ ..。发现者(discoverer)→ ...。命名者(first described)→xijun ni, yuanqing wang, yaoming hu & chuankui li “弗洛里斯人”,“小矮人”,一个新的人种。13000年前,一群身高只有3尺的矮人生活在的印度尼西亚的弗洛里斯岛上。2003年,科学家在印度尼西亚弗洛里斯岛的一个叫利昂。布阿洞穴的石灰石岩洞中,发现了这些小矮人的骸骨,因此,人类学家们也称这个新人种为“弗洛里斯人”(Homofloresiensis)。简介(brief introduction):在经过了几十年的研究之后,人类学家根据众多极为不同寻常的化石中发现,早在18000年前,在印度尼西亚东部偏僻的弗洛里斯岛上居住着一种不为人们所知的新的人类物种。由于他们是在弗洛里斯岛发现的,因此,人类学家称他们为弗洛里斯人。弗洛里斯人是人类族谱当中的一个分支,他们的身高相当于黑猩猩,大约为1米左右;脑袋有小柚子那么大,只是相当现代人类的脑袋的四分之一。人类学家认为他们是一个已经灭绝了的亚洲爪哇原人(h. erectus)人的分支,是现代人类的祖先。不过,他们又与现代人类有着截然不同之处,因此,他们应当归类到另外一种不同的人类物种当中。 弗洛里斯人是人类已知的10个人类物种当中形体最小的一种。人类学家是根据此前在弗洛里斯岛发现的石器而做出这样的推断的。根据他们的理论:爪哇原人早在800000多年前来到了弗洛里斯岛,从而使得他们与其它的人类隔绝,成为一个独立的原始人类群体。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食物的缺乏和人口数目的增多,爪哇原人的个体开始缩小,从而使得他们进化成为较小的个体。因此,可以说,是与人类隔绝才造成了爪哇原人成为弗洛里斯人的这个样子。弗洛里斯人的遗址:弗洛里斯是印度尼西亚东部一座岛屿,是弗洛里斯海小巽他群岛之中的一座岛屿,位于爪哇海东端和苏拉威西海南面的班达海西端之间。印度尼西亚群岛东部的弗洛里斯岛上,狭窄的山路弯弯绕绕,在山坡的一侧,一个巨大的利昂·布阿洞穴,在当地的方言中,是“凉快的洞穴”的意思。在入口的左侧,两处深色土堆正是挖掘现场,也就是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古生物学家们发现新人种化石的地方。弗洛里斯人的人种之争:发现化石的科学家们对人类这不寻常的“近亲”作更多的了解,而且有可能对“矮人”们曾经生活过的地点进行重新定位。曾经借用《指环王》里的人物为这个新的人种取了个绰号——霍比特人,因为他们最令人震惊之处无异于仅1米左右的矮小身材,而且其脑容量也要小上380立方厘米,只相当于现代人即智人脑容量的三分之一。此外,这些矮人们都没有下巴,同直立人——他们假设中的祖先一样。另一个惊人的数据是,这些矮人们生活在距今几千年前,从进化论的角度看来,就像发生在昨天的事情,而科学家们一直认为自2.75万年前尼安德特人消失后地球上只居住着一个人种。持怀疑论的人认为这些骨化石应该属于一个侏儒或是患有头小畸形病的人,这种病会使人的脑容量比正常人小。但这两种说法都站不住脚,因为在古生物学家们发现的骨骼中,除了颅骨之外,牙床骨、股骨、胫骨都是迷你型的。此后争论愈演愈烈,直到2005年10月,一篇新的文章宣布了新的挖掘发现,在同一个洞穴内,发现了至少七具完整程度各异的矮人化石,他们具有同样的体貌特征:身材矮小,四肢细短。其中一些生活在距今1.2万年前,而另一些则埋在更深的地质层中,他们约在9万年前就行走在弗洛里斯岛的土地上了。法兰西学院的古人类学家帕斯卡尔·皮克兴奋地说:“真是神奇啊,这一发现可以打消一切怀疑,因为诸如头小畸形这类的疾病在一个种群里持续几万年的假说,显然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另一个不算久远的人类种群曾和我们同时存在过。这又一次证明了人类种群的系统进化远比我们料想的要丰富和复杂得多。”弗洛里斯人的人种解谜:人类大家庭的这个新成员从何而来?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什么时候又是什么原因销声匿迹?如此之多的难解之谜摆在科学家们的面前,他们试图一一破解,可惜大部分的传统方法都对此束手无策。德国马普学会的让一雅克·于布兰和斯方特·佩博已经开始研究这些化石的古DNA以确定这一人种的基因构成,然后便可以找出该人种与我们人类有哪些共同点。但是由于从第一具尸体牙齿上提取的DNA损坏程度超出预料,所以研究毫无收获。为了解“弗洛里斯岛矮人”的大脑功能,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人类学家迪恩·福克对其脑腔内部作了研究。根据他的研究结果,无论从大脑的形状还是啮叶的位置来说,“矮人”的大脑发育程度同智人不相上下,由此可以证明这些化石的所有者在生前是完全正常的,具备一切复杂反应能力,会制造工具,甚至会使用语言。荷兰莱顿大学的古生物学家杰尔特·范登博格对此解释说:“这些信息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它们间接地表明‘弗洛里斯岛矮人’很可能捕杀过一些大小至少可以和剑齿象及巨蜥媲美的动物,因为在发现‘矮人’化石的同一地质层中也发现了它们的骨化石。”一些科学家已转向借用人种学的研究方法。不过人种学主要是研究当今社会的问题,其研究领域和研究时代都与古生物学迥异。科学家们并不想建立一套无法进行演示的纯理论,而只是想利用人种学的一些信息来推动挖掘工作的继续。在弗洛里斯岛上,住在丛林中的“小矮人”的故事是当地民间传说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传说由来已久,但是自“矮人”化石出土后,这些传说又有了另一层意义。作为“矮人”化石的保管者,印度尼西亚古生物学家托尼·朱比安托诺同意这一观点:将古生物学和人种学相结合是继续挖掘研究“矮人”之谜的可行途径。发现利昂。布阿洞穴的科考队已经获得了在岛屿东部进行挖掘研究的许可证,那里刚刚出土了一批80万年前直立人使用过的工具,而直立人有可能正是弗洛里斯岛矮人的祖先。如果这一点得到证实,那就说明早在几十万年前弗洛里斯岛上就已经有人类活动了。现只需要找到直立人的化石,然后再找到介于中间尺寸的化石就可以证明直立人确实是弗洛里斯岛矮人的祖先。可以确信的是矮人们确实在岛上存在并且生活过。弗洛里斯人的新人种确立:美国科学宣布,通过对头骨化石的研究,最终证实“弗洛里斯人”(印度尼西亚矮人)实际上是一个新人种。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迪安·佛克公布了他的研究成果。迪安·佛克称,早在13000多年以前,在印度尼西亚的弗洛里斯岛生活着一种矮人,他们的脑腔很小,但构造复杂,智商也非常高。研究证实,在弗洛里斯发现的矮人是一种新的人种,他们的智力非常好,能够制造和使用小型石器,这些石器就散落在头盖骨的旁边。由佛克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将印度尼西亚矮人与10个健康的正常人以及9个头小畸形患者的脑腔作了对比。通过计算机复原以及脑腔内部测量可以清楚地得出,印度尼西亚矮人脑腔尺寸范围在正常人范围内,而超出了头小畸形患者的脑腔尺寸范围。科学家还发现,印度尼西亚矮人的脑腔有4个非同寻常的特征,使其区别于现代人种。科学家认为,这些特征可以证明,它们是不同于普通人种的另一人种,并将其命名为“弗洛里斯人”。印度尼西亚矮人居住在弗洛里斯岛已有数万年的时间,后来,因为13000年前的一次巨大的火山喷发,印度尼西亚矮人全部灭绝,这意味着有一种小型的人类种群曾和“普通人种”一起生活在这个地球上。首先发现这些头骨化石的澳大利亚考古学家托马斯·苏蒂柯纳在2004年又发现了一些下颌骨、部分的四肢以及牙齿的化石,还有‘弗洛里斯人’使用的小型工具。科学家最新研究确认弗洛里斯人为独特人种。美国科学家200通过对弗洛里斯人(Homo floresiensis)腕骨的研究,提出了更多的证据支持弗洛里斯人是一个独特的人种。相关论文发表在2007年9月21日的《科学》上。弗洛里斯人骨骼化石于2004年在印度尼西亚东部偏僻的弗洛里斯岛首次发现。弗洛里斯人生活于大约1.8万年前,身高大约1米左右,脑袋只有小柚子般大小,因为其体形矮小,科学家又形象地称其为“哈比人”(hobbits)。关于是否可以将弗洛里斯人列为独特的人种,科学家们一直众说纷纭。很多科学家都认为,弗洛里斯人不应该列为一个单独的人种,他们的小型头骨很可能是某些个体由于患头小畸形(microcephaly)造成的。在最新的研究中,美国国立自然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Matthew Tocheri和同事,研究了从印度尼西亚发掘的最完整的腕骨——LB1。他们详细测量了三种类型的腕骨——小多角骨(trapezoid)、手舟骨(scaphoid)及头状骨(capitate),并与现代人类、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s)、黑猩猩和大猩猩等现存大型猿类以及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genus)的腕骨进行了比较。研究小组发现,跟现代人类及人类的近亲尼安德特人等的腕骨比较起来,弗洛里斯人的腕骨与现存猿类及南方古猿的要相似得多。另外,弗洛里斯人的腕骨与患有矮小症的现代人类的腕骨也不相似。这为弗洛里斯人属于一个独特人种提供了新的证据。 Tocheri表示,此次研究表明,我们现代人类与弗洛里斯人最近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大约80万年前。而在80万年前和180万年前之间,进化产生了现代样式的腕骨,使得那时的人类可以更熟练地制造和操作工具。Tocheri说,因为已发掘的这一时期的古人类化石中缺乏腕骨,所以无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也就无法得到更为确切的结论。此次研究受到了很多科学家的质疑。哈佛大学人类学家Daniel Lieberman认为,此次研究的确证实了这些腕骨较为原始,不过这并不能证明弗洛里斯人就是一个独特人种。他认为只有找到直立人(Homo erectus)的腕骨进行比较,才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的Robert Martin同样对此次研究结果表示怀疑。他认为此次研究的一个缺陷在于,没有将真正的头小畸形和现代俾格米人(一种矮小人种,身高不足5英尺)包括进来。 海德堡人
化石时期:更新世保护状况:绝灭科学分类界:动物界Animalia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纲:哺乳纲 Mammalia 目:灵长目 Primates科:人科 Hominidae属:人属 Homo种:海德堡人H. heidelbergensis二名法:†Homo heidelbergensisSchoetensack, 1908。最早发现的海德堡人遗骸是一副下颚,是在1907年出土于德国海德堡附近的毛尔(Mauer)地区。这副下颚的标本名称为Mauer 1,由海德堡大学教授奥图·萧顿萨克(Otto Schoetensack)助手丹尼尔·哈特曼(Daniel Hartmann)发现,并由萧顿萨克进行辨识与命名。除了前臼齿掉落之外,Mauer 1保存良好,是此物种的模式标本。之后法国的阿拉戈(Arago)与希腊的佩特拉罗讷(Petralona)地区也发现了相同的遗骸,其年代大约距今40万年到50万年。此外,当今许多的专家都认为发现于非洲的罗德西亚人(Homo rhodesiensis),属于海德堡人的一支。从1993年开始,位于英国东部海岸的博克斯格罗夫有海德堡人的遗骸出土。海德堡人与前人,都是和非洲匠人(Homo ergaster)拥有相似的形态,海德堡人拥有较大的脑容量,大约是在1100到1400毫升(高于现代人类的平均值1350毫升),也是拥有较进步的工具与行为,因此与前人被归为不同物种。于西班牙阿塔普尔卡(Atapuerca)的发现显示,海德堡人是人属动物中最早埋葬死者的一种,不过为此理论仍受质疑。此外专家认为,海德堡人与其后代尼安德塔人都有原始形态的语言。除了普通的石器之外,出土文物中并无发现任何艺术作品或手工艺品。不过在法国南方有发现红赭(red ochre)的使用。另据资料介绍,海德堡人(Heidelbergman),化石的出土地点在德国海德堡市东南10千米的毛尔村,该村位于涅加尔河支流埃尔塔斯河之畔。当地的基岩是三叠纪地层,第四纪的砾石层覆于其上,这些砾石层便成为当地开采砾石作为建筑材料之用的目的层,1907年10月22日,就在砂坑的24米深处偶然发现一件人类的下颌骨化石,与其伴生的还有比批哺乳动物化石,包括象,马,猪,鹿,熊,野猫等,因而确定此化石层的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距今约有40万年了。这件下颌骨化石由海德堡大学的苏登萨克讲师研究,于1907年冬天,发表《海德堡人之下颌骨》一文,海德堡人之名,从此扬播四海。这是一件相当粗壮的下颌骨化石,颐部(下巴)明显后退,与一般直立人十分近似,附着于其上的牙齿比较完整,虽 海德堡人与现代人相近,但个儿比较大。下颌的后部上枝极大而低矮,侧面视之,近四方形,两枝之间的凹窝甚浅。这副下颚的标本名称为“Mauer 1,是由海德堡大学教授奥图·萧顿萨克(Otto Schoetensack)的助手丹尼尔·哈特曼(Daniel Hartmann)所发现,并由萧顿萨克进行辨识与命名。除了前臼齿掉落之外,“Mauer 1”保存良好,是此物种的模式标本。之后法国的阿拉戈(Arago)与希腊的佩特拉罗纳(Petralona)地区也发现了相同的遗骸,其年代大约距今40万年到50万年。此外,当今许多的专家认为发现于非洲的罗德西亚人(Homo rhodesiensis),也属于海德堡人的一支。 从1993年开始,位于英国东部海岸的博克斯格罗夫(Boxgrove)也有海德堡人的遗骸出土。形态学编辑本段回目录 海德堡人与前人,都和非洲匠人(Homo ergaster)拥有相似的形态,不过海德堡人拥有较大的脑容量,大约是1100到1400毫升(高于现代人类的平均值1350毫升),也拥有较进步的工具与行为,因此与前人被归为不同物种。除此之外,海德堡人的平均身高为1.8米,肌肉比现代人发达。在海德堡人的生活区域中,可发现野生的鹿、象、犀牛以及马遭宰杀的痕迹,这些动物最大可重1500磅或更重。在海德堡人生活的时代,欧洲仍有许多现已灭绝的猛玛象、欧洲狮,以及爱尔兰麋鹿。于西班牙阿塔普尔卡(Atapuerca)的发现显示,海德堡人可能是人属动物中最早埋葬死者的一种,不过此理论仍受质疑。此外有些专家认为,海德堡人与其后代尼安德塔人皆有原始形态的语言。除了普通的石器之外,出土物中并无发现任何艺术作品或手工艺品。不过在法国南方有发现红赭(red ochre)的使用。有个传说,在十六世纪末,有一个名叫佩克欧﹝Perkeo﹞的宫廷弄臣,受命专门看管这个大酒桶,据说他是个千杯不醉的酒仙,平日以酒代水,但也会藉酒助兴,自娱娱人,久之,大家为了他的健康着想,都力劝他少喝酒,多喝水,想不到佩克欧却在改饮下一杯水之后暴毙。城堡的堡主于是刻了一个他的木雕像挂在酒桶上,并封他为酒神,希望能让以后酿出来的酒都很好喝,不管传说是不是真的,走进酒桶的封口,似乎隐约仍可闻到一股葡萄酒味!同时在酒窖墙上也挂着红发矮小带着笑容的佩克欧画像,可见佩克欧确是海德堡人的守护神,也是欢乐人生的象征。距今200万年前,直立人(Homoerectus)在非洲出现,这是人与猿之间的分水岭,直立人阶段持续到20万年前,才开始现代人阶段。直立人阶段的许多问题仍无定论。一般认为,在120万年到80万年前,非洲直立人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而大量迁徙。终于,一些直立人走出非洲,来到欧洲和亚洲,从时间上看,欧洲直立人早于亚洲直立人。这时,直立人遍布在非欧亚三大洲,各地的直立人也开始了独立进化。70万年前,海德堡人最早出现,50万年前亚洲的北京人(PekingMan)出现。海德堡人是相对比较庞杂的一个类群。一般认为,因气候等原因,海德堡人分为两支,一支为欧洲海德堡人,一支为非洲海德堡人。在冰期时被隔离在欧洲的海德堡人,演化成了适应寒冷生活的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ensis)。非洲海德堡人,在20万年前演化出了现代人或称为智人(Homosapiens)。现代人从非洲走出,尼安德特人由于现代人的到来而灭绝。海德堡人的历史到此时彻底结束了。有证据表明,海德堡人能用语言简单交流,能有群体合作互动。身材高大而强健,能用矛和弓箭,能合作猎杀大型动物。发现地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海德堡位于斯图加特和法兰克福之间,是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城市,2002年城市方圆109平方千米,居民14万左右。海德堡坐落于内卡河畔。内卡河在此处由狭窄而陡峭的奥登山(Odenwald)山谷流向莱茵河河谷,并与莱茵河在海德堡西北20千米处的曼海姆交汇。著名的海德堡城堡位于高出内卡河海拔200米高的山上,俯视狭长的海德堡老城。海德堡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传统和现代混合体。过去它曾是科学和艺术的中心,如今的海德堡延续传统,在城市内和城市附近建有许多研究中心。海德堡不仅有着引以为荣的中世纪城堡,它还拥有欧洲最古老的教育机构之一——海德堡大学。曾在海德堡大学学习和工作的著名思想家有黑格尔、诠释学哲学家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社会学家哈贝马斯以及 the discourse philosopher 卡尔-奥托·阿佩尔(Karl-Otto Apel)。海德堡大学最著名的学生当属1817年发明自行车的 Karl Drais及浪漫主义诗人艾兴多夫。历史上海德堡地区很早就有凯尔特人定居,后来罗马帝国在此筑有军事要塞。海德堡这个名字在1196年正式出现在历史文献中,当时是个小城邑。 1214年开始成为法尔茨选帝侯的宫邸所在地。其后几百年间,海德堡虽不断被争夺,饱受战争破坏,却得到了快速发展。1386年海德堡大学设立后,逐步成为当时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重镇。18世纪后海德堡的重要地位逐渐失去,1720年选帝侯的宫邸迁移,而在文化方面,海德堡开始走向辉煌的时代。二战时期,海德堡幸运地躲过了盟军飞机的轰炸,据说是因为盟军空军上层中,有些人曾经是海德堡大学的学生,不知是真是假。不过,战后海德堡成为了驻欧美军总部所在地,这是真的。现在海德堡是欧洲文化和科技中心之一。 尼安德特人
健壮结实,身材矮胖并且能很好地适应寒冷天气的尼安德特人看起来和现代人类明显不同。但是它却在一些方面和现代人具有相似之处:他们会将死者埋葬;会照顾生病或者受伤的同伴;而且可能已经具备了语言和音乐的能力。科学家们已经组装好了一具完整的尼安德特人骨骼,同时正在进行尼安德特人基因组的研究。尼安德特人(拉丁文学名homo neanderthalensis,又译尼安德塔人)是一种在大约12万到3万年前冰河时期本来居住在欧洲及西亚的人种,性格温驯。根据最新的考古发现,现代人并不是尼安德塔人的一种,就是说,尼安德塔人和现代人不同种,尼安德塔人种和智人。现代人从15万年前在非洲出现,3万5千年前才到达欧洲,大概在5万年前离开非洲,尼安德塔人与现代人形成种系发生上的平行系群。但现有智人是人属下的唯一一个种。而尼安德塔人的遗迹最早是1856年在德国的尼安德谷(neander valley)所发现。但刚开始他们并未被辨识出是跟我们属于不同的人种。对于两个人种的相似与不同,以及他们可能有过怎样的接触(如果有的话),出现激烈的讨论。尼安德塔一名源自1856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Dusseldorf)附近,尼安德峡谷上方的一个洞穴里第一次发现这种人类的遗骨。遗骨的发现立即引起了热烈争论,争论的焦点是这些遗骨究竟是古人类的遗骨还是仅仅是一种因疾病而变形的现代人的骸骨。 (一)尼安德特人的起源 关于尼安德塔人的起源现在还不能确定。尼安德塔人的祖先可以推溯至大约10万∼15万年以前。在法国境内发现的头盖骨残骸就属于那一时期,但是它们在特征上比起更早期的直立人来说,更具有新的智人的某些特征,早期的直立人从年代上讲应该是尼安德塔人的祖先。但是,尼安德塔人可能是欧洲最后一个(里斯-玉木Riss-Wurm)间冰期(1.5万∼11.5万年以前)的产物。在德国、法国、比利时和意大利的许多地方都发现了确定是尼安德塔人的下腭、牙齿和头盖骨部分。
(二)尼安德特人的解剖特征 尼安德塔人身高1.5到1.6米左右。颅骨容量为1200到1750 cm³。现代人的则为1400 - 1600cm³。身体的特征为,额头平扁,(就是说眉弓到发际线的距离比现代人短得多)。下颌角圆滑,下巴并不像现代人那样前突。骨骼强健,有着耐寒的体格,具体就是肱骨与尺挠骨的比例,以及股骨与胫骨腓骨的比例比现代人大,这是典型的适应寒冷气候的解剖特征。他们生活在欧洲,肤色应该是浅色的。这一反20世纪初,尼安德塔人黑皮肤,多毛,会使石器的“猿人”形象(更多是动物)。欧洲最后一个冰期是在大约1万∼7万年之前,已经发现的最多和最为完整的尼安德塔人骨骼遗骸就是这些时期的。这些遗骸使我们对尼安德塔人的相貌特征和习惯有所了解。尼安德塔人身材短小、敦实和健硕。尽管他们的颅壳长、浅、宽而且后部扁平,但脑容量却等于或超过现代人。他们的眶上嵴大,牙齿也大,颧骨较小,胸部较宽,四肢粗笨,手和脚也比较大。比起现代人,尼安德塔人走路的方式显得更不对称而且横向。 (三)尼安德特人的生活方式 尼安德塔人看来是相当稀少的动物,已经在法国北部发现尼安德塔人的艺术作品(在艺术品中发现一颞骨,通过研究发现,它属于一个尼安德塔人。就艺术品本身,它们的一端被切出一条沟,应该是被人用绳子绑起来的。而现代人的艺术品,则是在其中打洞,并将之用绳串起来)。其营地的遗迹大多是工具。但是尼安德塔人的工具数万年都没有改革。因此认为他们的智力比现代人低。他们没有弓箭,要有特殊的策略去围捕动物。他们会与熊等动物争夺栖身用的洞穴。尼安德塔人是穴居者,但也偶尔在露天地建造营地。洞穴的入口有时用石块砌小,岩穴也常常用这种方法加以改善。他们使用火,猎取一些小的和中等大小的动物(如山羊和小鹿),并且吃其它大型食肉动物吃剩下的猎物。他们制造并使用各样的石制工具和木制长矛。尼安德塔人单独或成群地埋葬死者,也照料生病或受伤的人。用作牺牲的动物常常和人的骨骼一起被发现,这表明他们已经开始奉行某种原始的宗教。
(四)尼安德特人的分类 对尼安德特人在分类学上的画分现仍处于争论之中。最初他们被画分为单独的一个门类(即尼安德特人种,学名为H. neanderthalensis),后来,他们又被认为是智人的一个亚种(学名为H. sapiens neanderthalensis),但有些研究人员已经开始赞成原先的说法。尼安德塔人在人类进化上的作用仍不十分清楚,在他们分布的一些地区,可能已被并入现代人总体之中,而在另外一些地区则可能已经绝种。 (五)尼安德特人的命运 尼安德塔人的遗迹从中东到英国,再往南延伸到地中海的北端,都有所发现。这些遗迹有骨骸、营地、工具,甚至艺术品。尼安德塔人的遗迹消失的时候,大概正是在现代人进入欧洲的时候。早期学说认为尼安德特人在智人的入侵下已经绝种;可能是由于气候突然寒冷起来。尼安德塔人为避寒而躲进山谷,群体之间缺乏联系,近亲交配增多,加上现代人与之的竞争,导致了尼安德塔人的灭亡。但根据 discovery channel 播出的节目表示,尼安德特人未必被智人灭绝,反而可能因为遗传上居于劣势,所以都被现代人同化,例如在葡萄牙发现的一具4岁小童的尸骨,其中的解剖显示了很多尼安德塔人的特征,如提到的肱尺桡骨的比例和下颌骨的形状。但是他配有装饰品,下巴的强健构造,而且他生活在尼安德塔人灭绝的3千年后,这说明他是现代人。但现有些学者认为,尼安德特人成为智人的食物,因为有证据现实其与智人发生过许多争斗,这一令人不可思议的结论是根据在莱斯·罗伊斯(Les Rois)发现的一块尼安德特人颚骨化石得出的。据悉,腭骨化石是《人类学杂志》在进行一项研究时于法国西南部的莱斯·罗伊斯发现的。腭骨上的切口与早期人类在石器时代猎杀鹿以及其它动物时留在骨头上的切口类似。据信,尼安德特人的肉被人类吃掉,牙齿则用来制作项链。 (六)其它关于尼人的介绍 出现在欧洲的早期智人。直立人走出非洲后,约60万年前在欧洲演化出海德堡人,海德堡人又于约30万年前演化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名称因其化石在1856年发现于德国杜塞尔多夫附近尼安德特河谷的一个山洞中而得名。尼人分布很广,西起欧洲的西班牙和法国,东到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南到巴勒斯坦,北到北纬53°线。年代最早的距今达20万年左右,最晚的距今约4万年。尼人化石常与莫斯特文化共存。狭义的尼安德特人,仅指尼安德特河谷发现的人类化石。尼安德特河谷的尼人化石包括颅骨和部分肢骨,其化石遗存比较丰富,主要有头盖骨和体骨等。根据现有的资料来判断,尼安德特人骨胳粗大,肌肉发达,但个子不高,男子只有1.5米至1.56米。由于身体较矮,脊椎的弯曲也不明显,因此他们很可能是弯着腰走路,跑步时身体略微朝向地面。尼安德特人头骨的特征是:前额低而倾斜,好像向后溜的样子,眉峰骨向前突出很多,在眼眶上形成整片的眉脊。尼安德特人的脑部已经非常发达,脑容量约达1230毫升。尼安德特人使用较为进步的打制石器,过着狩猎和采集的生活。这表明,当时的人类在同大自然界的斗争中,自身已有了较大的发展。自从1856年人们第一次发现尼安德特人的化石以来,尼安德特人一直是一个吸引公众兴趣的谜,对尼安德特人的各种猜测一直不断。从许多方面来看,尼安德特人都可称得上是原始人类研究中的恐龙。与恐龙一样,尼安德特人也是突然之间销声匿迹的,它们消亡的原因也一直是学者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同时,恐龙和尼安德特人都是大众文化的宠儿,经常在漫画中一同出现。但是,大众文化对尼安德特人有许多的误解。尼安德特人往往被看作陈旧过时的化身,被诽谤为因智力不足以应付环境的变迁而导致灭亡的低等人种。而实际情况是尼安德特人非常成功地面对气候挑战的时间至少有20万年,比延续至今的现代智人还要长12.5万年到15万年。 (七)尼安德特人之死 人类历史上最迷人的奥秘之一,莫过于在欧洲繁荣了成千上万年的尼安德特人的命运了。3万多年前,随着冰川蔓延过整个欧洲大陆,尼安德特人便灭绝了。英国剑桥大学地质考古学家特尹尔德-范-安德尔等出版了一本名为《欧洲末次冰川期的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的书,认为尼安德特人之所以走到末路,是因为不能适应在摄取食物方面的变化。
《欧洲末次冰川期的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的内容取自于一项气候、环境、考古等多学科相结合的7年计划的全部信息,该项目首次对6万5千年至2万年前期间进行了综合研究,那时候,解剖学上的现代人逐渐占据优势,而尼安德特人而完全消亡了。范-安德尔等报告说,欧洲冰河纪并非总是冰。在大约3万年前的寒冷时期降临之前,气候还是相对温和的。到了2万年前,半个欧洲都笼罩在冰下。但按照范-安德尔等的说法,尼安德特人的衰败并非天气的原因,而是由于赖以生存的、温顺的成群野牛和庞大麋鹿等草食动物的减少。贫瘠土地上的动物变得非常稀少,而且为数不多的野兽不断迁徙,从而必须奋力追赶才能捕获猎物。这时候,尼安德特人显然不能适应摄食环境的变化了。与尼安德特人消亡处于相同时期的早期现代人“奥瑞那人”,则很好地适应了相同的环境和食物,范-安德尔等对此表示为“非常之惊奇”。范-安德尔等认为,这表明尼安德特人之所以在对环境适应方面失败,更主要是由于文化方面的原因,而非大脑的解剖学缘由,尼安德特人其实与其它任何人一样聪明。大约3万5千年前,当一种处于更晚期文化的“格拉维特人”出现时,他们由于具有了笨重的矛与刀、以及严密的家庭组织,因此能够有效地追赶并捕获迁徙的野兽,从而得以生还下来。美国波士顿大学考古学家邱提斯-拉奈尔斯认为,大多数考古学家都假设这一时期的欧洲都一致地寒冷。而范-安德尔等通过综合研究既往5千年时间段中,整个欧洲的气候和人类居住情况,表明尼安德特人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千年中因气候变化而夭折。无论如何,摄取食物方面的变化导致安德特人灭绝的学说是个新思路,我们不能不对此予以充分的重视。尼安德特人17万年前生活在欧洲、中亚和中东等地区,现有考古学家有证据证明尼安得特人还存在,据说是生活在蒙古和俄罗斯交界的西伯利亚地。另据资料介绍,尼安德特人是现代欧洲人祖先的近亲,从20万年前开始,他们统治着整个欧洲和亚洲西部,但在2.8万年前,这些古人类却消失了。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在探讨尼安德特人消失的原因。最新理论认为,导致尼安德特人消失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气候突然变化;现代人的祖先在某些生物特征上全面优于尼安德特人,逐步取代了他们。 大约2.8万年前,在如今的英属直布罗陀地区,一小群尼安德特人在遍布岩石的地中海沿岸艰难地生活着——他们很可能是最后一群尼安德特人。在欧洲和西亚的其它地区,尼安德特人早在此前几千年就已销声匿迹,尽管他们在这里有着20多万年的辉煌过去。由于气候相对温和,动植物资源丰富,伊比利亚半岛成为尼安德特人最后的大本营。然而,直布罗陀的尼安德特人未能坚持多久,便迅速走向灭亡,只留下少量石器和篝火残余。从1856年发现第一具尼安德特人化石以来,科学家就一直为这群早期人类从何而来、在人类谱系上处于何种位置而争论不休。这场争论主要是两大理论的对峙:一种理论认为,尼安德特人是当今人类的一个古老变种,他们逐步进化或被欧洲现代智人同化为现代人类;另一种理论认为,尼安德特人是一个与现代人类完全不同的物种(H.neanderthalensis),现代人类进入他们的领地后,很快就将他们消灭了。但过去十年,因为两个重要发现,这场争论的焦点——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类有过交合还是战争——发生了转移。很多科学家希望,通过分析尼安德特人的DNA,他们能发现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类交合的证据,从而弄清楚这两个群体是否发生过显着融合。然而这样的证据至今未曾发现。在另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利用改良型年代测定技术发现,4万多年前,现代人类进入欧洲大陆后,尼安德特人没有迅速消失,而是继续存在了近1.5万年——根本不是“闪电战”理论设想的那样,现代人类迅速取代了尼安德特人。这些发现促使科学家更谨慎地看待其它可能导致尼安德特人灭绝的因素。各种研究暗示,尼安德特人的灭绝可能是各种环境压力综合作用的结果。科学家对尼安德特人的研究远多于其它古人类,但他们为何会从地球上消失,至今仍是一个谜。变迁中的世界。科学家已找到一系列能证明尼安德特人如何消失的最新证据,古气候学研究提供的数据便是其中之一。我们知道,在过去20多万年里,尼安德特人经历过寒冷的冰河期和相对暖和的间冰期。最近几年,通过分析从格陵兰、委内瑞拉、意大利等地采集到的海洋沉积物、花粉和原始冰芯中的同位素,科学家精确复原了“氧同位素3期”(oxygen isotope stage 3)的气候变化过程。这段地质时期从6万年前开始,到2万年前结束,最初气候比较暖和,气温最低时整个北欧大陆都被冰川覆盖。氧同位素3期开始时,尼安德特人是生活在欧洲的唯一原始人类,而在该时期结束时,现代人类则成为欧洲的唯一人种。科学家据此推测,可能由于气温骤降,尼安德特人找不到足够的食物,或没有有效的保暖设施,最终从地球上消失。然而,一个重要事实使这一推测难以成立:此前,尼安德特人已经历过冰河期并存活了下来。事实上,很多生物学和行为特征都说明,尼安德特人能很好地适应寒冷环境。虽然为了抵御严寒,尼安德特人需要用动物毛皮制作衣服,但他们的桶状胸和粗壮的四肢都有利于维持体温。强壮的身躯是尼安德特人适应狩猎方式的结果,因为他们常以埋伏方式猎取独居的大型哺乳动物,如寒冷时期生活在北欧和中欧地区的长毛犀牛。尼安德特人的其它显着特征(如突出的眉骨)可能是遗传漂变形成的中性特征,而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同位素数据显示,气候变化绝非从暖和到寒冷的稳定过渡。时间越靠近末次盛冰期(last glacial maximum,约2万年前),气候越不稳定,经常发生激烈而突然改变。生态环境也随之发生极大的变化:森林让位给一马平川的草原,麋鹿取代了犀牛……变化之快可以这么形容: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小时候看到的植物和动物,在他长大后就已消失,并被其它动植物取代。然后,自然环境又可能以同样的速度变回原来的模样。直布罗陀博物馆的进化生态学家克里夫·芬利森(Clive Finlayson)曾经主持发掘过多个直布罗陀地区的洞穴。他推测,正是环境条件的快速变化,逐步将尼安德特人逼入绝境。环境变化得越快,就要求尼安德特人在越短的时间内接受全新的生活方式。当树林变成了开阔的草原,采用伏击方式狩猎的猎人就没有了赖以藏身的树林,如果要生存下去,他们必须改变狩猎方法。工具和猎物的变化说明,一些尼安德特人的确适应了不断变化的世界,但更多的尼安德特人却在变化中死去,只留下非常零散的群体。正常情况下,这些古人类很可能重新崛起,因为他们有过类似经历,只要环境变化不太频繁、间隔期不要太短。然而这一次,环境变化太快,尼安德特人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恢复人口数量。芬利森认为,尼安德特人在气候的反复攻击下,人数锐减,走向灭绝。 2009年4月,法国地中海大学的弗吉尼亚·法布雷(Virginia Fabre)和同事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发表的一项遗传学研究证实了芬利森的观点——尼安德特人最终分散为零落的群体。他们进行线粒体DNA分析时发现,尼安德特人可能形成了三个分支,分别生活在西欧、南欧和西亚,人口总数时高时低。尼安德特人很聪明。其它科学家仍认为,尼安德特人是在现代人类进入欧洲后才完全消失的,这一事实说明,现代人类与尼安德特人的灭绝脱不开干系,即便他们并没有直接杀灭这些早期人类。支持该观点的科学家推测,尼安德特人最后不得不与“初来乍到”的现代人类竞争食物,并成为这场竞争的失败者。现代人类为什么能在竞争中获胜?答案至今是个谜。现代人类对食物没那么挑剔是一种可能。德国图宾根大学赫维·博谢伦斯(Herve Bocherens)进行的骨化学分析等研究表明,尼安德特人专吃相对稀有的大型哺乳动物,比如猛犸象和长毛犀牛,但对于早期现代人类而言,很多动植物都是美食。因此,当现代人类进入尼安德特人的领地,并开始捕食大型动物时,尼安德特人就可能遭遇食物短缺,而现代人类则不会为食物问题困扰,因为即使大型动物数量减少,他们还可以食用其它小动物和植物。美国亚历桑那州立大学考古学家柯蒂斯·马利安(Curtis Marean)说:“尼安德特人有自己的穴居生活方式,只要没有现代人类的竞争,这种方式还是挺不错的。”现代人类是在热带环境下进化出来的,进入完全不同的环境后,他们能迅速想出创新性方法来应对遇到的环境难题。马利安认为:“最关键的不同点在于,尼安德特人的认知能力远逊于现代人类。”认为尼安德特人掌握的生存技能偏少的科学家,不止马利安一人。一个长期存在的观点认为,现代人类比尼安德特人聪明,不仅因为他们掌握了更高级的工具制造技术和生存策略,还因为他们善于交流,能形成更强大的社会网络——愚钝的尼安德特人根本无法与现代人类抗衡。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尼安德特人比我们料想的要聪明得多。科学家以前认为只有现代人类才有的很多行为,其实尼安德特人也有。英国伦敦自然博物馆的古人类学家克里斯托弗·R·斯特林格(Christopher B. Stringer)说:“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之间的界限已变得越来越模糊。”在直布罗陀地区的一些考古点,科学家的最新发现让两个人类群体间的界限变得更为模糊。2008年9月,斯特林格和同事发表文章称,他们在Gorham洞穴以及相邻的Vanguard洞穴内,发现了尼安德特人捕猎海豚、海豹和采集贝类食物的证据。甚至还有一些未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表明,尼安德特人也吃鸟类和兔子。毫无疑问,这些发现颠覆了人们由来已久的认识——只有现代人懂得开发海洋资源和猎食小型动物。在德国霍赫勒·菲尔斯(Hohle Fels)考古点,科学家发现了更多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行为界限模糊的证据。在这里,科学家不仅挖掘出了36,000~40,000年前生活在洞穴中的尼安德特人使用过的器皿,还发现了33,000~36,000年前,居住在该地区类似气候与环境条件下的现代人类留下的器物。2008年4月,通过对比两个人类群体的遗留物,美国肯尼恩学院的古人类学家布鲁斯·哈迪(Bruce Hardy)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古人类学大会上指出,对遗留工具上的磨损纹理和残留物质的分析表明,霍赫勒·菲尔斯地区的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类的日常活动基本相同,尽管后者拥有的工具种类更多一些。这些古人的活动包括一些复杂而精巧的手工活,比如用树脂将尖尖的石头粘在木制把手上,把尖石头制作成戳刺或可以抛射的武器,用骨头和木头制作日常器具等。哈迪推测,霍赫勒·菲尔斯地区的尼安德特人制作的工具种类没有后来才居住在这里的现代人多的原因是,前者不需要过多的工具就能完成工作,“你吃柚子,不需要专门做个勺子吧?”根据最新发现,“尼安德特人没有发展出语言”的观点似乎也站不住脚:科学家现已知,至少部分尼安德特人已学会用首饰甚至颜料来打扮自己——在根据考古学记录重构古人的各种行为时,通过物质形式来表现象征意义的行为往往代表着语言的出现。德国马普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约翰内斯·克劳泽(Johannes Krause)领导的研究团队也证实了这一点:DNA分析显示,尼安德特人拥有和现代人一样的语言基因。